在長達3個多小時的電影《末代皇帝》中,有一個片段印象深刻。太監們趁溥儀年紀還小,處處撈取宮中油水。有一回溥儀問一位張姓太監是不是在宮外有房子,而且有20間之多,太監唯唯諾諾,並說大家在宮外都有房子。溥儀更換了內務總管,並打算徹底清查庫房。當晚,庫房失火,被燒得片甲不剩,溥儀無比淒涼的說,太監們故意縱火,要阻止朕查清他們偷了什麼。
北京故宮自建成後,建築數量最多時有9999間半,現在有9000多間,期間經過無數次大火,每次大火都是盡情燃燒,根本來不及救。
你可能感覺到奇怪,明清時期,故宮是靠什麼來救火呢?
故宮的消防水源,一處是金水河,另外就是各宮殿外的無數口大缸了。
銅缸、鐵缸是宮中的防火設備之一,平時貯滿清水,以備滅火時用。每到冬季十月到第二年的二月,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蓋,氣溫低時,缸下燒炭加溫,防止結冰。故宮最早的缸來自於明弘治年間,現存的大缸有308口,其中有22口鍍金的。當故宮建築失火時,便從這些大缸里打水滅火。
小火還行,遇到大火怎麼辦?只能讓它盡情的燃燒。據說,從1420年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911年退位的400多年間,關於故宮失火有記載的記錄就達到4、5十次。失火的地點以乾清宮最多。
在故宮剛建好沒多久的1421年,故宮就經歷了第一場大火,將三大殿全部燒毀,到了1422年,乾清宮又被燒了個一乾二淨。故宮裡的火災有時候是由宮內掛著的燈點燃的,有時候是皇帝與妃子在帳子內玩煙火點燃的......總之,故宮裡的宮殿歷經火災,多災多難。
故宮建築大都是木製結構,因此,常常能在建築外看到一些小孔,起著通風透氣的作用。也正是這種木製建築,最容易失火。現代科學技術發達了,給故宮配備了很強大的消防措施,但在明清時期,想要防火,除了制定嚴格的懲罰制度,再就是依靠這些大缸里的水,還有建築上的一些設計。
如果你走在故宮裡,一定能看到這樣一種神獸,它叫鴟吻,傳說為龍的第九子。鴟吻張著大口,正吞屋脊,尾部捲起上翹。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神獸?鴟吻主要起著吐水防火的喻意。為了防止它逃跑,還在它頭上插了一把箭固定。
傳說,故宮曾經有過13次被雷擊的經歷,但每次都只擊壞了鴟吻,而故宮完好無損。
除了用鴟吻來避火消災,故宮那22口鍍金的大缸也不單是為了奢侈豪華而鍍,同樣也是為了克火。
雖然故宮有308口大缸,但僅僅在皇帝出現的地方才有鍍了金的大缸,為什麼?因為皇帝出沒的地方是腳踩皇土,金缸直插土中,從而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
故宮大部分的建築都是紅牆黃瓦,可是有幾幢建築是紅牆黑瓦。你知道為什麼這些建築顏色不一樣嗎?因為這些黑瓦的地方是故宮存放圖書的地方。紀曉嵐就曾經在這些黑瓦的房子裡編寫了《四庫全書》。因為存放的都是書,自然要以防火為主。五行當中,黑色屬水,紅色屬火,從而達到水克火的目的。
可以說,故宮裡的任何一種設計,任何一個物件,都有著特定的意義。走進故宮,就是翻開一本百科全書,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
我是開心菜菜,歡迎關注我,看更多新奇旅行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cFuk3UBxV5JH8q_XeS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