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屈一指,這座超級產業園,道盡千年茶文明!

2023-11-23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國內首屈一指,這座超級產業園,道盡千年茶文明!

武夷山跑出「三茶統籌」制高點。

文 | 華商韜略 王寒

11月16日,首屆武夷山茶產業展望大會暨八馬智能化生態產業園開園儀式隆重舉行。

文化賦魂、科技賦能、產業融合……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全方位振興茶業、把中國原產地好茶帶給世界的征途上,八馬走出了堅實一步。

【振興武夷茶】

武夷⼭是萬里茶路的起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茶業的產業重鎮。近年來,武夷山延續茶傳統,積極與沿線城市互通互聯,推進中國茶產業出口與轉型升級,茶葉生產也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由此,2021年3月22日,總書記在這裡提出了「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統籌」的理念,一場覆蓋全國的「以茶助力鄉村振興、以茶提振文化自信、以茶促進全民健康」的巨大熱潮就此掀起。

推動區域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離不開產業融合的助力。而八馬作為中國茶業龍頭,早已在踐行「三茶統籌」的道路上深耕多時。

不僅以⾼品質、⾼標準為標杆,提出了「安全、對口、正宗、穩定」的好茶四⼤標準,以及「黃金產區、傳統技藝、名家之作」的三⼤選品標準,還向茶農開放科學管理方法,解決茶產品銷路,推動「茶業協作體」做大做強。

而在品質好茶的吸引和正循環模式的托舉下,八馬全國門店目前已超過3000家,電商全渠道粉絲量超3400萬。由其打造的烏龍茶第一顆明珠「賽珍珠」,更是響徹大江南北,十幾年暢銷不衰。

就在總書記發出號召的頭一年,八馬將目光投向了武夷山,並與市委市政府聯手實現了當年投資、當年落地、當年產生效益、當年實現納稅第一的奇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對「正宗原產地好茶」的尋覓,八馬與武夷山早有淵源。早在100多年前,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的太公王滋培先⽣,就曾在這裡採制毛茶並運往安溪加工,與這片土地結下茶緣。

而在新時期下,八馬對振興武夷茶有了更大的目標——要突破自娛自樂的小規模經營,將武夷岩茶打造成烏龍茶的「第二顆明珠」,形成「南有賽珍珠鐵觀音,北有牛一大紅袍」的格局。

為此,八馬分別在安溪、武夷山兩大烏龍茶原產地開展高規格茶王賽,4年累計投⼊超過3000萬激勵茶農、茶企篩選好茶,通過打造標杆賽事,提高標準,聚合品牌勢能,打出品類聲量。

另一方面,則是依託武夷山茶文化歷史、產區優勢,投資2.7億元,立起可觀賞、可體驗、可科普的茶業智能生態園,以文化賦魂、科技賦能、產業融合,實現武夷山茶產業的換能提速。

如今,憑藉一系列高舉高打,八馬已連續三年摘得武夷山市茶企納稅第一名。隨著八馬智能化生態產業園建成投用,武夷山茶產業發展新增科技動能,茶文化有了實體依託,發展維度更加多面立體,全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也由此多了一個優秀的樣本和範例。

對此,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市長余洲表示,「產業園的落成標誌著八馬茶業、武夷山茶產業雙雙迎來新的發展階段。武夷山市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茶產業規劃,加大茶文化傳播力度,推動武夷山市茶產業實現更加快速、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續地發展。」

以八馬為引領,武夷岩茶進入發展新時代。

【為茶產業插上科技雙翼】

生態產業園不是簡單的建築概念,八馬在這一事項中投入巨大資源的第一個考量,就是以產業園為依託,以現代科技賦能傳統制茶工藝。

與中國多數傳統手工業類似,制茶技藝的傳承大多憑藉著「非遺大師」的五感經驗。而八馬則在此基礎上,以大數據輔助推進技藝的定性、定量研究,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的互融共生。

數年來,八馬在福建安溪、武夷⼭、雲南、杭州等地建立研發生產基地,利用現代自動化、標準化、智能化裝備,持續推進著茶產業的生產力革命。

如今,八馬智能化生態產業園的建成,則標誌著八馬引領的茶產業科技,躍升至新的水平。

園內,八馬第七代智能化生產線,在前六代的技術基礎上,結合岩茶和紅茶產品生產工藝流程的需要進行了優化升級,實現了從原材料預處理到精製茶,再到小包裝茶,全過程⾃動化、智能化、清潔化生產。而其也是全球首條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武夷茶精加工生產線。

據了解,投產後,其原料精製生產加工能力日產量可達3.6噸,全包裝生產線日產量可達12000盒,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減少40%的人工。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仲華等領導嘉賓們共同參與了投產儀式,劉院士表示:「我作為一個研究茶科技的人感到很欣慰,如果中國有一批批這樣的龍頭企業用科技作為引領,把每一款茶的品質做好,把茶的質量安全做好,把消費者所需要的每一款產品做好,產業才會空間越來越大,企業才會越來越強。」

古往今來,數次生產力革命和各行各業的經驗無不表明,科學技術的進步是顛覆式創新的最強動能,而八馬正在引領著傳統茶業的變革。

【茶文化的煥新表達】

「今天,在武夷山,我們見證了設計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見證了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正如中華設計獎專家代表、浙江工商大學特聘教授、浙江大學茶學博士李幸哲所說,與八馬推動傳統茶業與現代科技不斷融合的過程同頻共振的,還有八馬對品牌煥新的震撼演繹。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多樣性尤其豐富,也正因如此,中國茶產業一直比較分散,全國呈現品類強而品牌弱的局面。而八馬則依託於品牌實力和市場基石,搜尋八方,將全國各大原產地的兩千多種茶品種納入麾下,成為了中國茶的集大成者。

這一卓越進程,也體現在了八馬智能生態園的設計和建造之中。

走近千茶園,這裡種植超過1000種來自各地的茶類,是八馬打造的集茶葉品種、有機茶園管理、立體種植等研究類型於一體的示範科技茶園。

再到千茶閣,2188個茶樣的⼤型茶閣立於眼前,氣勢恢宏——品類齊全,涵蓋烏龍茶、綠茶、紅茶、白茶、黑茶、黃茶六⼤茶類;品種珍稀,中國台灣的東方美人,⼴東鳳凰八仙單叢,西湖龍井,湖北恩施玉露,應有盡有。

千茶閣兩側,分別設有一幅由中國知名插畫家吳堯創作的藝術插畫,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和萬里茶道的繁榮景象。在這兩條中國歷史重要茶路的開端,皆浮動著八馬的身影。南北兩向,八馬王氏家族世世代代都致力將中國茶傳遍世界,展示著精誠所至的行者精神。

閣內的穹頂、雕塑、文化長廊,處處都是文章和巧思。值得欣喜的是,因創造出了既具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感的全新體驗,在第六屆中華設計獎頒獎儀式上,「八馬文化館-武夷山千茶閣」在一萬六千餘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作為八馬茶業煥新logo、「八馬文化館-武夷山千茶閣」的總設計師,高少康用「一個符號、兩大系統、三大突破」來總結八馬的品牌煥新。

他表示,作為中國茶品牌的超級符號,八馬實現了從平面到立體的突破,並以強大的生命力,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通過建造茶飲文化空間,傳統茶消費模式隨之改變。而這,也是其將分散的茶愛好者凝聚起來,形成品牌動力從而突破地域,實現從福建知名茶企到代表中國高端茶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面向世界,擦亮中國茶名片】

在武夷山核心產區,立起一座超級產業園,一邊道盡中國千年茶文明,一邊清晰指引中國茶產業的前進方向——這樣的呈現形式,既是八馬產業內核、品牌煥新的彰顯,也是中國文化表達的質變。

過去,八馬承先輩之志,以茶文化為最高禮節,款待世界各地貴賓,在茶敘外交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不論是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廈門會晤、2018年中印東湖茶敘、2019年上海進博會中法豫園茶敘,亦或是數屆世界博覽會等重要外交場合,八馬皆以茶為媒,架起了連接中外的友好橋樑。

如今,除了推動茶文化「走出去」,憑藉生態園這一產業實體和文化坐標,八馬還能將全世界的茶文化愛好者「引進來」,讓茶科技、茶文化、茶產業真正成為被關注的主體。

「對於八馬來說,要做『三茶統籌』的引領者,就是要賡續百年八馬的制茶基因,就是要讓天下人享受茶的健康與快樂,就是要向世界一流茶企進軍。」

儀式上,王文禮進一步重申八馬的三大目標:「第一,立足福建,打造兩大第一;第二,面向全國,打造多品類領先。第三,放眼世界,打造優秀的民族品牌。」

正如千茶閣穹頂上的中國十二星宿圖所寓意的那樣,中國茶人弘揚茶業披星戴月,憑著千年以來的堅守與傳承,讓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得以綿延,生生不息,秉承先輩之志、邁過萬里山河的八馬,在其中更是頂天立地的存在。

依託於百年積澱,借力正循環,未來八馬將為全世界消費者,呈現更多原產地好茶,與中國茶人一起,將中國茶文化發揚光大。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b9934ed74e32c725d19cfa161d8bf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