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雞王」利潤大漲272%,養豬不如養雞?

2023-10-25     市界

原標題:「亞洲雞王」利潤大漲272%,養豬不如養雞?

養豬不如養雞?

說起A股「白羽雞一哥」聖農發展你可能不知道,但它們家的雞肉想必都吃過。

不論是百勝中國(擁有肯德基、必勝客和塔可鍾三大品牌在中國大陸獨家經營權)、麥當勞、德克士等快餐店的各類炸雞,還是沃爾瑪、永輝等超市售賣的雞腿與雞翅,亦或是網上帶有「聖農」二字的各種包裝類食品,背後都有聖農發展的身影。

而身為聖農發展創始人與實控人之一的傅長玉,也因此被稱為「亞洲雞王」。

10月24日晚間,聖農發展發布2023年三季報,其中營收同比增長12.74%,達到139.27億元,凈利潤更是在大漲272.12%後,達到7.27億元。但單看第三季度,聖農發展的業績增長其實較為有限,其中營收僅增長0.44%,為48.46億元,凈利潤增幅也不過7.61%,為3.22億元。

這意味著,在經歷上半年猛增後,聖農發展的業績增速已出現緩和。按照其說法,主要是去年第三季度,隨著經濟逐步回暖,下游餐飲行業對禽類產品需求增加,使業績表現回歸正常,當季營收與利潤已分別增長30%和210%。簡單來說,就是去年已經「漲過了」。

相比於巨虧的豬企們而言,聖農發展們的日子相對好過。

以最近再度站上風口的「養豬一哥」牧原股份為例,其上半年的營收雖高達518.69億元,同比增長17.17%,凈虧損卻達到27.89億元,仍然沒有擺脫虧損窘境。而同樣身為養豬大戶的溫氏股份與新希望,也都分別交出虧損47.4億元與35.9億元的成績。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10家與生豬養殖有關的企業,上半年銷售毛利率只有4家為正,銷售凈利率則全部為負,行業均值分別為-0.4%與-8.99%,均低於肉雞養殖板塊的7.67%與1.64%,其中東瑞股份與*ST正邦的凈利率,甚至達到-50%以上。

由8家成分股構成的肉雞養殖板塊,只有黃羽雞陣營的立華股份毛利率為負,且還是受養豬這一副業-18.92%的毛利率拖累所致,營收占比近九成的養雞板塊,毛利率為0.26%。聖農發展的毛利率,也從2022年半年報的5.36%,一路升至今年同期的10.66%,到了第三季度,更是達到11.61%。

因此,有網友吐槽道,「養豬不如養雞賺錢」。不過,這句話並非完全正確,其實只是白羽雞陣營在賺錢。

目前,中國的肉雞養殖主要分為「白與黃」兩大陣營。

其中,白羽雞的上市公司包括聖農發展,與被稱為「煙台三雄」的仙壇股份、益生股份與民和股份,黃羽雞的代表主要為溫氏股份(養豬為主,養雞為輔)、湘佳股份與立華股份。

從凈利率方面來看,今年上半年,肉雞養殖板塊成分股中只有一半為正。其中,不論是以出售雞苗為主,凈利率高達31.42%的益生股份,還是排名靠前的仙壇股份與聖農發展,都來自於白羽雞陣營,而黃羽雞養殖大戶湘佳股份與立華股份,其實也在賠錢。

「亞洲雞王」的隱患

至於為何白羽雞能賺錢,主要原因是相比於黃羽雞和豬,其擁有更短的出欄時間及更少的料肉比。

目前,業界比較公認的料肉比是,白羽雞1.6斤飼料可產1斤肉,豬2.5斤飼料產1斤肉,而黃羽雞的料肉比甚至可達3:1。此外,白羽雞出欄只有42天,是黃羽雞的一半,以及豬的1/5左右。因此,更適合工業化生產的白羽雞,也因更高的性價比,成為快餐店以及團餐等的肉類用料首選。

聖農發展長期只有家禽飼養加工這一項業務,直到2017年耗資20.2億元將聖農食品收於麾下,才開始實現雞肉+食品的「兩條腿走路」。而食品加工業務每年的業績增幅,也長期位於家禽飼養加工業務之上,2022年該板塊的營收占比,已經達到30%左右。

另外,該業務也為聖農發展帶來更高的毛利率,今年上半年食品加工業務毛利率是17.08%,家禽飼養加工則只有7.83%。

不僅如此,聖農發展還不斷擴大養殖量,從2019年的生產88萬噸家禽,增加至2022年的114萬噸,且通過收購與擴建的方式,欲圖進一步提高數據。今年9月,聖農發展以1.75億元收購的德成農牧,業績已開始合併報表,使其白羽雞的養殖產能從6億羽增至超7億羽,且食品深加工產能合計也超過43.32萬噸。

不過,由於近年來連續的業務擴張,聖農發展的資金狀況不太樂觀,負債率也在進一步提高,從2019年的30.9%,一路上漲至今年第三季度的53.59%。相比而言,同樣位於白羽雞陣營的益生股份,同期負債率只有38.57%,仙壇股份甚至還不到30%。

此外,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聖農發展的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其他流動資產(理財產品),合計為27.43億元,而短期借款的數額高達65.5億元,再加上6億元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短期有息負債金額71.58億元,資金缺口達44億元。自公司2018年出現資金缺口的最高值,較上年末的18億元,實現翻倍。

值得一提的是,聖農發展還將在擴張的路上前行,資金壓力因此可能長期保持在高位水平。

按照聖農發展設想,將在2025年把養殖產能提升至10億羽,也就是每年再增加至少1億羽,且下游食品深加工產能也將超過50萬噸。這對於聖農發展而言,在本身資金狀況吃緊的情況下,還想要如此大跨步的提高產能,無疑是在進行一場押注。

作者 | 馮晨晨

編輯 | 劉肖迎

運營 | 劉 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b5861566725e9f3ee75c0b71b58df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