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多能斬窮根!他在懷集的這七年經歷了什麼?

2019-12-20     肇房網

張世克,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把背影留給家人,將希望送給山村,不辭勞苦、盡心扶貧。因成績突出,2014年至2018年期間,連續5年被中山市扶貧領導小組評為「先進」等級。

張世克很實在地說:

扶貧工作是有點辛苦,但是看到當地群眾在我們的幫扶下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就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

目睹山村貧困,立志帶去改變

1964年出生的張世克是廣西天等縣人,1983年參加工作,現在是中山市西區衛生計生局工作人員。2013年起選派到懷集縣中洲鎮懷城鎮「精準扶貧」工作隊,開始了他長達七年的扶貧工作。

剛到懷集,雖然有心理準備,張世克還是被當地的貧困面貌驚呆了。不少貧困戶住在四處漏風的破屋子裡,家裡除了一張床和愛心人士捐助的物資外,一無所有。

「有些殘疾人貧困戶,真的很可憐,家裡沒有勞動力,一年的收入幾乎為零。」看到這種情況,張世克暗暗下定決心,要全力幫助貧困戶。

2014年的一個秋夜,張世克正在落戶走訪中突然接到弟弟的電話說老母親病危,深夜張世克立即動身啟程,轉輾懷集賀州南寧三地近1000公里,次日下午才到廣西老家,但84歲的老母親已安詳離去,未能見上最後一面,張世克把淚水和痛苦留在心裡。

「群眾一天不脫貧,我心裡一天都不安樂。」目前,張世克已經在懷城鎮富揚村開始第二輪扶貧。對於再次去扶貧,張世克說,當地群眾把扶貧幹部當親人,所以有責任幫他們脫貧致富。

一專多能「什麼都懂點」

懷城鎮富揚村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當地農民靠種植為生,收入微薄,是個深度貧困村,有貧困戶90戶。

剛到富揚村,扶貧工作組開始了貧困戶精準識別工作,張世克拿著鎮里提供的資料,在當地村幹部的陪同下,一家一戶地走訪,在識別貧困戶的同時,熟識村裡地理環境等各種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為制訂脫貧對策奠定堅實的基礎。

張世克說:

扶貧工作是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考驗,當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必須「一專多能」。

「專」指的是帶領貧困戶脫貧攻堅的能力。簡單來說,扶貧攻堅戰要解決兩個事,一方面是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脫貧,另一方面是讓村集體從「顆粒無收」變得有收入。這就需要扶貧幹部儘快熟悉農村農業工作,熟悉各項政策,懂得「招商引資」,能為貧困戶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

「多能」則指的是扶貧幹部的「百變」身份,下地拿起鋤頭,是一名合格的農民;農產品上市,變身「搬運工」和「微商」,四處搞推銷;日常工作中,要學會處理繁雜的表格、文書、財務;村民有了糾紛,要變身「調解員」;晚上趁著貧困戶在家,入戶變「調查員」。一句話,當了扶貧幹部,就得「什麼都得懂點」。

既救急也建立長效脫貧機制

富揚村村民鄧劍強是養殖捕魚能手,原本生活富裕,不幸的是他11歲的大女兒放學途中誤踩燒滾的石灰池,下肢嚴重燒傷,經縣市省級醫院治療花了30萬元,因病返貧,這名農村漢子因此意志消沉,整天借酒消愁。

張世克和扶貧工作組的工作人員,根據相關政策,把他家列入因病致貧範疇,先給予1.5萬元的補助,解決他家的燃眉之急。並籌集資金幫助他養了100隻雞、50隻鴨,出欄後收入近2萬元。同時,還向當地的政府申請了大病求助資金3萬元,用於女兒治病。今年,他的女兒經過治療,已恢復了健康,重新上學了。他又拿起捕魚撈蝦的工具以增加家庭收入,笑聲又重現在農家小院內。

扶貧工作的快樂是看到工作有了成效。經過張世克和其他工作隊員的努力,引導貧困戶種養和務工,增加了收入,並在新農村建設和產業發展方面下了功夫,保證了富揚村94戶貧困戶278人的「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經過近3年的努力和付出,目前已經使全村94%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完成了61戶貧困戶的危房改造。

扶貧幹部還積極謀劃在村裡建廣場、修村道、搭橋樑、樹路燈、助學幫教等,建立長效機制,推進光伏發電、蔬菜百香果種植基地等項目相繼落地,助力村集體增加收入和貧困戶脫貧。這些看得見摸得著、提升困難群眾獲得感的幫扶舉措,得到了幫扶鎮幫扶村廣大幹部群眾的擁護和贊同。

來源: 懷集人網站、中山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MEFI28BMH2_cNUgDM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