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科普行動之衰老到底是什麼?
衰老是一種必然,而且是一道生命長坡。除去各種原因引起早逝的人,一般人都會經歷衰老。
到底什麼是衰老?
對於衰老,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衰老是體內各種分子和細胞損傷隨時間逐步積累的過程」。
著名醫學人文作家葛文德表示:「衰老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功能喪失」。
美國的托馬斯·傑佛遜在71歲時寫信給78歲的老約翰·亞當斯的信中寫得很形象:「我們的機器已經運轉了七八十年了,可以預料到它將會損壞,這裡一個輪軸,那裡一個輪子的,現在一個齒輪,下次一個彈簧,都將會出現故障,雖然我們能暫時將其修理好,但終究都是會停止運轉的。」
衰老既是獨立的狀態,又與疾病相互依存
形象地說,衰老與疾病是兩個軌道上跑的車,但又隨時可能發生變軌、並軌。
一方面,衰老是疾病的溫床,會形成、也會加速某些疾病;另一方面,疾病又可能助推衰老的進程和程度。
但無論有沒有疾病,到了一定年齡,身體毫無例外地都將處於持續的衰老過程中,衰老積累到一定程度,通常會滑入「無疾而終」的境地,當然,不排除疾病在其中充當了「扳機子」,觸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醫學術語是由多器官衰弱演化為多器官衰竭。
在衰老與死亡之間,有一個時期叫深度衰老,醫學上稱之為生命末期,也就是安寧療護的階段,過去叫「臨終關懷」,2016年4月政協雙周會提議改為「安寧療護」。安寧療護非常重要,關涉每一個人生命落幕的質量。
衰老是一個過程,全身各處相繼發生,人與人之間只是發生早晚,與順序有所不同
1. 衰老時最普遍與突出的表現是全身血管變窄,器官供血不足,由此帶來各個器官的功能降低乃至衰弱,其中心腦血管嚴重的粥樣硬化病變則導致心肌梗塞與腦卒中。
2. 衰老時免疫功能普遍下降,抗感染能力低下,少量病原微生物侵入就容易導致嚴重感染,表現在多個器官,尤其是肺部。
3. 衰老時多種激素水平下降,導致肌肉萎縮無力,骨質疏鬆,容易跌跤和骨折。
4. 衰老時腦細胞數量和相互間連接減少,記憶力下降,嚴重時導致痴呆等精神障礙,失智、失憶會相繼發生。
5. 衰老時基因複製、轉錄、翻譯出錯機會增加,錯誤疊加累積,加上免疫力下降導致的糾錯能力減弱,癌症發病幾率會大大增加等。
所有這些,不僅表現為各種生理功能的下降,而且常常導致各種各樣的疾病。可以說衰老為疾病提供了廣闊的背景。
衰老不僅增加疾病的發生,而且使疾病的性質和病理過程發生顯著的改變
同樣的病,老年人的臨床表現、治療反應和轉歸會與非老年人有很大差別,例如老年人即使嚴重感染時也可能不太發燒,白細胞數升高不明顯;例如對手術打擊和藥物副作用的耐受性明顯降低等。
所以對老年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也應與一般成人有所區別。
衰老是一個全面的過程,多器官功能相繼丟失,老年人往往有多種疾病同時存在
所以給老年病人看病就必須更加注重系統分析,分清主次,解決主要矛盾。如果按一個一個病分科診治,眉毛鬍子一把抓,必然顧此失彼,甚至相互衝突,帶來嚴重後果。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老年人一天服7-8種乃至十幾種藥物,這是按分科診治帶來的結果,每科醫生都只顧及某一系統、某一器官的病患,缺乏統籌。
凡是藥物都是有毒副作用的,這些毒副作用還具有疊加效應,即使毒副作用不明顯,各種藥效之間也可能相互衝突。因此,多種藥物同時服用常常會對身體有害。
所以,老年醫學專家已達成共識,那就是老年人每天同時服用的藥物不應超過5種。
既然衰老時會有多器官功能丟失,其中多數無法恢復正常,我們必須學會與其「和平共處」
例如有研究表明,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前列腺中存在癌症病灶的可能性逐漸增高,在其他死因解剖的屍體中,70歲以上者前列腺癌病灶的檢出率高達82%。在女性屍體解剖中發現老年人子宮頸癌、乳腺癌等病灶的存在也占據相當高的比例。
對於這樣一些癌症病灶,在老年人身體中與其他病變相比,實在不算是什麼大的問題,完全可以「和平共處」。反過來,如果我們不斷對這樣的病灶採取過度「圍剿」治療,有時反而會對身體和精神帶來巨大的損害。
衰老時全身各器官功能的不斷丟失,必將帶來疾病,不是這裡病,就是那裡病;最後,不是這個重病,就是那個重病,導致我們的死亡。
其實造成我們死亡的不是具體哪個病,真正的死因是衰老,是由於我們已經損耗殆盡,註定崩潰。只是我們現在已經習慣於人為地一定要找出一個病來作為死因,而否定「死於年老」和「老死」而已。
我們該如何延緩衰老?
對於衰老,我們也不是完全不可作為,我們可以防止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導致的早衰,甚至一定程度上延緩衰老的過程。例如吸煙、酗酒、胡吃海喝、久坐不動等肯定會加快衰老,如果我們改變這些不良習慣,就能相對延緩衰老。
我們也可以積極探索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這一方面,各種介紹已經很多了,只講一點個人的體會。
20年前,我的腰椎已經出現退行性病變,此後進行性發展,8年前出現嚴重症狀,儘管經保守治療症狀減輕,但腰痛已成為生活常態;
自己認為「吃鐵都能行」的消化吸收能力明顯下降,身體越來越瘦,胳膊腿越來越細;
一直引以為豪的視力由1.5逐漸降到了0.7,並有了白內障;
體檢總結報告中列有二十多處異常,包括影像學4-5個可疑陰影(其中前列腺癌高度懷疑)、多項腫瘤標記物指標升高和免疫細胞功能異常。
衰老進程的明顯加快,促使我從三年前開始健身訓練,每周2-3次,我高興地看到自己的身體發生了迅速的改善,肌肉發達了,整個人挺立起來了,各方面功能得到改善,朋友們誇獎我「不見老」,我自己也覺得好像衰老的腳步慢下來了。
讓我們衰老著,並快活著!
上面講的都是生理層面的衰老問題,但我想,衰老的精神含義也需要深入探究,精神與生理是密切關聯的。
面對同樣的衰老情況,面對生理功能一項一項地丟失,面對伴隨衰老而來的越來越多慢性疾病的困擾,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態度。
有人泰然接受,冷靜應對,保持對生活的熱愛與生命的激越;也有人整天處於對身體與疾病的恐慌之中,以及對生活境遇起伏的失意、失序、失落情緒中。
不同的態度取決於對人生、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以及相應的精神狀態;也由此影響到晚年生活的質量,乃至衰老的進程。
衰老伴隨著一系列生理功能的丟失和疾病的痛苦。但是從精神層面而言,人生走過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各個階段,見過世面,經過歷練,心智與思想更加成熟,更能理解人生與生活的真諦,如果修煉得好,能夠做到心靜似水,榮辱不驚,超然於生活中的各種失意與失落,對世事洞若觀火,對境遇甘之若飴,這樣的境界是一般年輕人無法抵達的。
在這一方面,中國文化傳統中有非常獨到的洞察與表述。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那首詩最生動地闡述了這個道理,詩的上半部分表述衰老的身體狀態:「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但到了詩的下半部分,則流露出他真正的精神世界:「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是啊,夕陽晚照,紅霞滿天,只此青綠,往事歷歷,故人惜惜,放下所有,迎接新生,這是何等美好的情景!
親愛的老年朋友們,
讓我們衰老著並快活著!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綜合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