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要流量需走正道

2024-10-16     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評論員 張雙雙

近來,「中老年霸總短劇」在各大平台頻繁霸榜,「國產短劇已經瘋了」登上微博熱搜榜。這些獵奇、誇張、不切實際的微短劇,意外地吸引了大量中老年觀眾的關注,成為新的「流量密碼」。

微短劇作為新興的網絡文藝形態,近兩年發展勢頭迅猛。艾媒諮詢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去年我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373.9億元,預計今年市場規模將超過500億元。然而,取材獵奇低俗、內容良莠不齊、刻意引流炒作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一些毀三觀的劇情令觀眾直呼「辣眼睛」。據媒體報道,2022年底廣電總局開展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工作,短短几個月就下線了含有暴力、色情或低俗內容的微短劇25300多部。

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將「審美」劃分為三個層次: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叫好又叫座的文藝作品,必然蘊含獨到的審美觀,令人賞心悅目。真正優秀的文藝作品,絕不是粗製濫造、急功近利的產物。類似《山海情》《大江大河》《覺醒年代》這樣劇本紮實、製作精良、演技在線的作品,不用營銷和炒作,自然就能贏得觀眾的口碑和市場,成為觀眾喜愛的經典之作。

然而,當下一些從業者唯流量至上,世界觀偏移、價值觀缺失、人生觀變味,不辨是非、不知美醜,迷失了創作的方向。他們將流量當作導向,把「審丑」當作噱頭,把作品放在消費主義之手來掂量,放到金錢至上的天平來稱量,為不良風氣推波助瀾。這種短視而功利的行為,扭曲了文藝創作的初心,損害了文藝作品的價值,消解了文藝作品「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破壞了文化市場的生態平衡,導致「文藝垃圾」泛濫。

文藝發展唯有方向正確,以真善美為旨歸,才能行穩致遠。堅守文藝正道和審美品位,大力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對不良傾向要及時「剜爛蘋果」,用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啟迪心智、引領風尚,推動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76cbafc8f53e97c7d9c00e12e05e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