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對全體黨員幹部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八項規定的第一條就是要改進調查研究,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上指出,「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黨員幹部「深入群眾、深入基層」。
一、如何認識調查研究的重要意義
2011年11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發表題為《談談調查研究》的重要講話。他指出,「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將調查研究定義為「大問題」,足見其對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第一,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困難和挑戰,實現偉大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寶。在黨史中,我們曾多次發起全黨範圍內的調查研究之風。1941年,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黨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於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兩個文件,設立中央調查研究局,由毛澤東同志為主要負責人,在各個系統內成立相應的調查機構,掀起了一場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運動。這次大興調查研究的背景是延安整風,其主要目的是肅清當時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右傾錯誤,團結同志,統一思想,統一行動。調查研究成為延安整風運動的關鍵一環。在大興調查研究的推動下,延安整風運動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為黨的七大的勝利召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60年12月至1961年1月,黨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討論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在會議最後一天,毛澤東同志發表了以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為主旨的講話。之後,毛澤東同志提出1961年要成為實事求是年、調查研究年。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等人都深入基層,展開了系統而周密的調查研究。1961年5月21日,黨中央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議,制定《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
聯繫上述兩段歷史,我們對2023年3月印發的《工作方案》的理解會更加深刻。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困難和挑戰,實現偉大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寶。我們要通過調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
第二,調查研究是了解我國國情的重要辦法。了解國情,有利於我們走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黨史上有兩句非常有名的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更沒有決策權。「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是毛澤東同志在他的名作《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是江澤民同志在1993年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會議上提出來的。這兩句話表明,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與基礎。以毛澤東同志的調查研究為例。毛澤東同志為了解農村情況,曾做了系列性的調查研究。《中國佃農生活舉例》是毛澤東同志留存最早的農村調查報告,展現了一個世紀前農戶家庭詳盡的收支記錄。毛澤東同志通過對張連初家庭情況的摸排核算出:如果沒有天災人禍,這戶佃農「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
在《興國調查》一文中,毛澤東同志發現,當時的興國第十區,占總人口百分之六的地主富農占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貧苦農民要遭受地租、高利、稅捐等多種剝削,「貧農百分之六十房子不夠住」。這樣一個簡單的數據表明,在興國縣發動土地革命,貧農和中農是我們要爭取的中堅力量。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毛澤東同志通過農會組織發現,農民對於革命的態度是分化的。當革命剛剛開始時,一些富農、中農的態度是消極和猶疑的;當革命形勢好轉後,他們就又轉變態度,想方設法地要加入農會。所以,通過系列調查,毛澤東同志了解了當時農村的階層情況、土地占有情況,以及對待革命的態度等情況。我們逐步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革命道路,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調查研究始終是黨中央把握我國國情的重要方法。1956年,毛澤東同志寫就歷史名篇《論十大關係》,這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篇力作。關於十大關係的思想,是毛澤東同志從1956年2月起用一個半月時間聽取了中央34個經濟部門的工作彙報,並經中央政治局幾次討論,概括出來的。
從1978年1月到次年2月,鄧小平同志頻繁出訪考察,為最高決策層科學準確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梳理並錨定中國前行的航向校準了方位。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他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通過在全國各地展開調研,我們將「小康」的標準定為到20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爭取達到1000美元,最低達到800美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與紮實的調查研究密不可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時俱進,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比如精準扶貧理論,就是對世界減貧理論的創新和發展。而這一理論也是在大量深入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得出的。所以,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依靠調查研究,了解自身國情。
第三,調查研究是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過程。第一條側重於改造我們自己,第二條側重於改造社會,第三條則側重於改造我們與人民群眾的聯繫。世界上所有的政黨都產生於社會,中國共產黨人也不例外。但是中國共產黨與國家、人民的關係,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很多西方國家是先有國家再有政黨,我國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的。
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如何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是進行調查研究,走群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一個聯繫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我們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如何進行調查研究。在7年知青歲月里,習近平同志曾經為陝北打下了第一口沼氣池。當時,習近平同志帶人深入四川,學習辦沼氣的技術。因為四川的土壤、氣候條件與陝北不同,他們經過了系統而周密的調查研究,才真正在陝北打出沼氣池。在正定當縣委書記的時候,習近平同志曾經帶著同事們一起到街上發調查問卷。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正定縣委初步制訂出全縣1985年工作計劃和要抓緊辦的10件大事。在寧德當地委書記的時候,習近平同志提出「四下基層」,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在福州當市委書記的時候,習近平同志提出「四個萬家」,即「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提出「三個跑遍」,即「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縣市區」。「跑遍」意味著要對治下所有事情非常了解。同時,「跑遍」也是調查研究和為民辦事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調查研究,經常深入基層展開調查研究,與群眾進行面對面的深入溝通和交流。
了解歷史後,我們將目光放回現實。當前,領導幹部要想做好調查研究,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在《談談調查研究》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種「有的」:有的走不出「文山會海」,強調工作忙,很少下去調查研究;有的滿足於看材料、聽彙報、上網絡,不深入實際生活,坐在辦公室關起門來作決策;有的自認為熟悉本地區本部門情況,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反映不敏銳,對形勢發展變化提出的新課題新挑戰應對不得力,看不到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憑經驗辦事,拍腦袋決策;有的調研走過場,只看「盆景式」典型,滿足於聽聽、轉轉、看看,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我們還存在著形式主義的問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千萬不能搞形式主義」。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四種典型的形式主義問題。第一,「蜻蜓點水」式調研。這種調研形式主要表現為部分黨員幹部在調查研究中流於形式,不觸及實質問題,在調查研究中淺嘗輒止、走馬觀花,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隔靴搔癢,使得調查研究難以真正服務決策、解決問題。第二,「欽差」式調研。主要表現為部分黨員幹部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自視甚高,不屑於了解基層實際情況,在調查研究中頤指氣使、呼來喝去,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因循守舊、照本宣科,使得調查研究成為「作指示」「搞指導」的空架子。第三,「被調研」式調研。主要表現為部分黨員幹部在調查研究的環節中存在滯後性,被動地完成調查研究任務,在調查研究中緣木求魚、刻舟求劍,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隨波逐流、得過且過,使調查研究與現實情況脫節。「四不兩直」的提出,有利於克服這種情況,讓領導幹部掌握調研的自主權。第四,「嫌貧愛富」式調研。主要表現為部分黨員幹部在調查研究中有側重、有選擇,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在調查研究中拈輕怕重、挑肥揀瘦,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瞞憂報喜、避重就輕,使得調查研究成為「表彰大會」,問題難題得不到真正解決。二、如何有效提高調查研究的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調查研究的能力?簡單說,可以歸納為「與時俱進」四個字,也就是既要運用傳統方法,也要善於運用新的方法。
(一)轉變調查研究的觀念
調查研究是一件科學的事情、專業的事情,雖然人人都能做,但並非人人都能做好。我們要注意到,今天我們所做的絕大多數的調查研究,都是發生在社會中的。社會中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背景,進行調查研究時會受到諸多外在因素干擾。因此,在調查研究時要經常反思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誰做的調查;二是調查的是誰;三是調查的主題如何;四是採用何種調查方式。很多細節因素會影響調查研究的科學性。
(二)綜合運用多種調查研究的方式
1.「解剖麻雀」
有一句俗話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意思是事物的體積或規模雖小,具備的內容卻很齊全。所以,「解剖麻雀」的本質是典型調查。我們將具有代表意義的典型案例調查清楚後,其他相似的案例也就都了解了。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毛澤東同志多次採用「解剖麻雀」的調研方式。1930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新余羅坊做了一個大型的農村調查——《興國調查》。當時,毛澤東同志與來自興國縣的八位農民座談調查。這八人並不都是種地的普通農民,他們中有僱農,也有帳房先生、教書先生,還有手工業者。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些人全部來自興國縣永豐區。那麼,永豐區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是否能以永豐區代表興國縣,以興國縣代表其他農村?毛澤東同志認為,興國縣永豐區位於興國縣、贛縣、萬安縣三縣交界,明白了這一區,贛、萬二縣也就相差不遠,整個贛南土地鬥爭的情況也都相差不遠。
解剖一個麻雀,首先要選好麻雀,也就是要選好調查研究的典型。怎樣找調查的典型?毛澤東同志說:「調查的典型可以分為三種:一、先進的,二、中間的,三、落後的。如果能依據這種分類,每類調查兩三個,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我給大家的補充建議是,分類的方式不僅局限於上述方法,也可將調研對象按照地區、性別等多種方式進行分類。
2.蹲點調研
蹲點調研需要我們有耐心,蹲得住。「蹲」這個字用得很形象,調研要深入基層,躬身實踐,撲下身子。蹲點調研有什麼特點?我們來舉一個例子。上文提到,1961年是實事求是年、調查研究年。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很多領導同志深入農村展開調查研究。當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的習仲勛同志率領12人組成的中央河南調查組來到長葛縣(今長葛市)蹲點調研近五個月,帶領全縣人民抗旱、發展糧食生產,指導河南走出困境,在河南乃至全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蹲點調研的重要特點有以下幾個。第一,必須親力親為。「蹲點」意味著下基層,雖然可以帶助手,但是領導同志必須要親自去。第二,必須深入基層,也就是「蹲到底」。什麼是深入基層?基層可以是一個社區、一個鄉鎮、一個村莊,也可以是一個企業的一線工作崗位、一個學校的一個班級,甚至可以是一個家庭。第三,必須蹲得住,且持續一定的時間。第四,必須要正確選點。要到那些矛盾比較多、問題比較突出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問題。比如習仲勛同志在了解情況後,決定到存在問題最多、情況最複雜、比較能折射當時農村實際情況的和尚橋公社進行重點調研,並確定對和尚橋公社的宗寨、王莊、樊樓、杜村寺等一、二、三種不同類型的生產大隊進行分類調查。3.專題調研
專題調研的選題要精準。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做過的專題調研為例,梳理專題調研的特點。
2019年4月15日至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並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兩不愁」就是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兩不愁三保障」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
4月1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先到中益鄉華溪村的中益鄉小學,詢問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到師生食堂了解貧困學生餐費補貼和食品安全衛生情況。之後,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貧困戶的家裡,詢問身體和生活狀況。習近平總書記還沿著鄉間小路步行察看自然環境、村容村貌,了解該村通過種植中藥材黃精等特色經濟作物帶動村民脫貧的情況。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同村民代表、基層幹部、扶貧幹部、鄉村醫生等圍坐在一起,擺政策,聊變化,謀發展。
4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座談會上,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新疆等地黨委書記作書面彙報,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奉節縣平安鄉黨委書記,城口縣周溪鄉涼風村黨支部書記,教育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療保障局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先後發言。
4月1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重慶市委和市政府工作彙報,對重慶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
習近平總書記進行的這三天專題調研有什麼特點?第一,有一個核心的主題,即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第二,點面結合,既有對重慶局部地區——華溪村的調查,也召開跨省座談會。第三,綜合運用調研方法。當確定調研主題後,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展開調研。
上文所述三種調研方式,彼此之間不矛盾,可以同時使用,也可以交叉使用。比如,可以用蹲點調研的方式「解剖麻雀」,也可以在專題調研時採用蹲點的方式。
4.統計調查
雖然作為統計調查形式之一的問卷調查早已有之,但這裡提的統計調查的方式傾向於包含新媒體、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興調研技術,且與數據相關的「大統計」的概念。
如何善用統計調查,這裡談三點體會。
第一,領導同志要懂得一點統計的實務知識,要明白分管領域中一些關鍵指標的統計過程和大致情況。比如,哪些指標對GDP的增長貢獻最大,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如此,才能在具體工作中抓住重點,把握主要矛盾。
第二,領導同志要善於用統計數據推動工作。首先,要學會用數據說話,要能使用數據發現問題。其次,要能夠用數據分析趨勢。比如,通過失業率,可以分析當前經濟運行情況;通過企業社保繳費情況,可以監測該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再次,要將數據作為管理和決策的依據。比如,在基層治理中,如果我們善於運用數據,就能減少大量人力成本,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舉例來說,如果能掌握一個地區清晰的人口數據,就能在突發情況到來時快速準確地找到需要優先幫助的重點人群。
第三,領導同志在統計調查時應遵紀守法,不得干預統計工作。我們應守規、守紀、守法,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三)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法
1.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是常用的一種調研方法。問卷的結構簡單,包含卷首語、填答說明、調查問題和回答方式、編碼和其他資料五個部分。問卷的種類很多。根據問卷的填答方式,可以分為自填式問卷和訪問式問卷。自填式問卷的篇幅較短,訪問式問卷的篇幅較長。自填式問卷也有多種形式,可分為郵寄問卷、報刊問卷、發送問卷和網絡問卷等。問卷的種類不同,設計的使用方法也不同。比如,使用連結作答的網絡問卷的填答時間一般控制在一分半到三分鐘之間,設置大概五到十個問題。
計算機輔助面訪(CAPI)調研方式很簡單,就是調查員拿著平板電腦做調研的一種方式。CAPI調研方式有什麼優勢?第一,實現問卷的及時上傳。填寫完成後直接傳入後台,省去了錄入的成本。第二,實現對於訪談過程的控制。比如,我們可以記錄每一份問卷的訪談時間。
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CATI)調研方式更簡單,就是通過計算機自動撥號的形式完成電話訪問。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調研方法也在與時俱進。大家可以想一想,能否將ChatGPT當成調研對象,通過對其提問的方式完成問卷調查。作為人工智慧,ChatGPT本身掌握大量信息,而這些信息和資料能不能用作調查研究,這是我們正在思考的問題。
如何設計問卷?這裡面有很多細節和技巧,我在這裡提三個需要注意的關鍵詞。第一,注意長度。問卷的體量不宜過長,但也要涵蓋所有要問的內容,要有綜合的評估考量。第二,注意樣本。問卷調查屬於抽樣調查的一種形式。從理論層面看,樣本要能夠代表或反映總體,但在實踐中,隨機抽樣很難做到,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什麼樣的樣本能夠代表總體?假如,總體的城鄉結構是6:4,那麼樣本的結構也應是6:4;總體的男女比例是1:1,那麼樣本的男女比例也應是1:1。第三,注意問題。問題是問卷的核心。什麼是好問題?一是要準確表述問題,讓受訪者能一目了然;二是要以他人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提問,激發受訪者的表述欲。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儘量不讓受訪者進行過多的計算、回憶或書寫,最好還要給予受訪者一定的補償,比如送件禮物。
2.訪談
這是一種傳統的調研方法。訪談,也就是和人聊天,看似是最容易掌握的方法,其實對訪談人的要求很高。訪談人要會調節氣氛,讓他人能敞開心扉。
召開座談會是訪談的一種形式。毛澤東同志曾說,「開調查會,是最簡單易行又最忠實可靠的方法」。開座談會是我們黨內常用的調研方法,《尋烏調查》《興國調查》《論十大關係》的誕生都離不開座談會。如何組織好座談會?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列出了一系列進行調查研究的方式方法,指出開調查會要作討論式的調查,自己要做記錄。
我以三個關鍵詞來談如何開好座談會。第一,人數。理想狀態下,座談會的人數應該控制在多少?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中認為,對這一問題要看調查人的指揮能力,善於指揮的,可以多到十幾個人或者二十幾個人,但至少需要三人。後來,毛澤東同志指出:「開調查會每次人不必多,三五個七八個人即夠。」我的建議是,五到七人比較適宜,最好不超過十個人。
第二,主持人。主持人是座談會能否成功召開的關鍵。主持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左右座談會的方向。我們要針對不同的調研主題,選擇合適的主持人。第三,控制能力。控制好一個座談會,才能得到真正想要的信息,才能把座談會開好。一是控制內容。要在會前準備好提綱。原則上,提綱要有兩份,一份給對方,方便參會人員提前準備好材料;另一份留給自己,主要用於提出一些深入的問題。開會時,可以讓參會者交流提前準備好的材料的重點內容,而不是通讀材料。二是控制氣氛。毛澤東同志曾說:「我在興國調查中,請了幾個農民來談話。開始時,他們很疑懼,不知我究竟要把他們怎麼樣。所以,第一天只是談點家常事,他們臉上沒有一點笑容,也不多講話。後來,請他們吃了飯,晚上又給他們寬大溫暖的被子睡覺,這樣使他們開始了解我的真意,慢慢有點笑容,說得也較多。到後來,我們簡直毫無拘束,大家熱烈地討論,無話不談,親切得像自家人一樣。」氣氛非常重要,我給大家的建議是,主持人在座談會期間,儘量不表揚或批評任何一人的發言。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容易在會場形成某種導向,不利於營造暢所欲言的氛圍。三是控制節奏。一種情況是,有人一直在發言。如果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個小時,主持人就要考慮中斷他的發言。如何打斷別人,這是我們面臨的常見挑戰。我認為,這件事取決於主持人與發言者之間的關係。如果主持人的年齡與職級都高於發言者,打斷他的講話相對容易;如果主持人更為年輕,打斷他人講話就需要更多技巧。另一種情況是,有人一直不發言。座談會必須要有討論,如果大家都比較緊張,不願發言,這時我們常用的方法是輪流發言。這種方式相對機械,發言的順序相對固定,往往排在最後的人發言時間會變得十分有限。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儘量不採用輪流發言的方式。我們可以在座談會開始之前做做工作,活躍氛圍,鼓勵大家踴躍參與。在座談會期間,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參會人員的狀態,隨時調整發言順序。
3.參觀考察
嚴格意義上來說,參觀考察屬於觀察法的一種。參觀考察的優點很明顯,就是身臨其境,但也存在明顯缺點。任何一場調研活動,都有一個進入的過程,都需要有人引導、介紹。因此,參觀考察具有兩個明顯的缺點。一是容易被引導。職級地位越高,越受當地重視,參觀考察被引導的可能性越大。這種情況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被調研」現象。二是容易看不出真實的情況,影響調研結果。
如何應對上述兩個缺點,我在這裡提三點對策。第一,長期蹲點。長時間的蹲點調查,有利於獲取更多真實信息。第二,「規定路線」+「自選動作」。習近平總書記說:調研中可以有「規定路線」,但還應有「自選動作」,看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隨機性調研,力求準確、全面、深刻地了解情況,避免出現「被調研」現象,防止調查研究走過場。第三,匿名調研。雖然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匿名調研的方式很難落實,但是普通黨員幹部還是可以做到的。中國著名社會學家、犯罪學家嚴景耀曾於1927年深入京師第一監獄,做一名志願犯人,與刑事犯人同吃同住,一同幹活,體驗鐵窗生活。2005年底,離休幹部曹大澄扮作流浪者,對乞討兒童進行深入調查,並寫成報告送達中央。(四)看調研報告的技巧
調研報告往往是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判斷一份調研報告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很重要。
第一,看樣本。樣本是我們判斷一份報告科學性的基本因素。有人曾在某一年的「五一」期間對廣東某地進行街頭隨訪,得出的其中一個數據顯然不太準確。調研結果顯示,高達70%以上的受訪者會主動在法律法規公開徵求意見期間參與其中。這一數據意味著,廣東地區的公民具有很高的法律素養。從樣本結構中,我們就能發現其中的偏頗之處。一是樣本人群的年齡偏低,有47%的人在28歲以下;二是樣本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較高,有54%的人讀過大學;三是城鎮人口的比例較高,且遠高於當時的廣東城鄉結構比。出現這樣的偏差,調研的時間、地點,以及調研員的選擇等都是可能出現問題的影響因素。
第二,看指標。要對統計指標保持敏感,要知道統計指標的意義。比如關於離婚的數據。假如一個城市的離婚率是30%,那麼這一指標意味著什麼,是一對夫妻未來離婚的可能性有30%,還是每100對夫妻中,未來可能有30對離婚?如果不仔細看統計指標的分子與分母,我們就很難真的理解這一指標。有人這麼計算離婚率:將某一地區一季度離婚的人數作為分子,結婚的人數作為分母。這種算法得出的是離結率,而不是真正的離婚率。離婚率,指離婚的比率。粗離婚率是指年度離婚數與總人口之比。通常以千分率表示。細離婚率是指年度離婚數與已婚婦女人口之比,這排除了不到婚齡的年輕女性人口。所以,看任何一個指標,都要仔細看分子與分母,不能「想當然」。
第三,看圖形。圖形的優勢是一目了然,簡單明了。同時,我們在讀圖時不能忽略橫縱坐標,只看圖形。
第四,看目的。調研過程能獲取大量信息,而呈現在報告中的信息大多都是調研組經過篩選後,留下的他們認為重要的信息。篩選這一動作就可能導致某些重要信息被略去不談。比如,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剛開始招收女學生時,遭到保守主義者的反對。他們指出,霍普金斯大學畢業的女學生中,有三分之一嫁給了老師。雖然這一數據是真實的,但當時只有三名女學生,其中一人嫁給了老師。所以,使用百分比,能讓數據看上去更具有爆炸性,更能吸引人注意。因此,我們在看報告時,要留意撰寫報告的人的目的,觀察是否存在略去或誇大某些信息的可能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浙江撰寫《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准、效」》一文。文章指出,全省「各級領導幹部在調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准、求效上下工夫」。值得注意的是,「效」是我們的落腳點。所以,調查研究做得好不好,要看有沒有成效,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胡薇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