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4月19日,鄭州市交警支隊發布消息,為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打造整潔、有序、舒適、愉悅的城市交通環境,交警部門先期對市區英才街(文化路至花園路)、東風路(文化路至中州大道)、中原路(西三環至西四環)、商都路(中州大道至東三環)、長江路(西三環至紫東路)等5條道路的中心隔離護欄進行拆除。
近年來,交通法規越來越細、交警部門執法越來越嚴、城市道路監控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機動車違法的代價越來越大,城市裡面的機動車交通違法行為越來越少。在這樣的背景下,道路中心隔離護欄正在逐漸失去實際作用,其副作用也開始被放大——如果發生交通事故,道路中心隔離護欄很容易被撞飛,由此造成二次事故。交警部門拆除道路中心護欄,無疑是一種還路於民的務實之舉。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對於這個還路於民的舉動,鄭州市民送上的不只是掌聲,有不少機動車駕駛員也表示出擔心和質疑——拆除道路中心隔離欄之後,「中國式過馬路」是否會更加有恃無恐?這種擔憂顯然並不是杞人憂天,有人就現身說法提出,拆除隔離欄之後,隨時隨地橫穿馬路的人令人防不勝防。網友討論的結果是,不少開車的人對道路中心隔離欄戀戀不捨,因為覺得「這樣心裡更踏實」。
道路中心隔離欄原本是為約束機動車駕駛員的行為而設置,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成為不少機動車駕駛員心中的一道「安全屏障」。這樣的結果,似乎有點「黑色幽默」,但又並不難理解。在城市道路這樣的公共空間,「強勢」與「弱勢」在某些時候,還真不是一件容易判斷的事。機動車雖然看起來很「強勢」,但卻無時無刻不在法律的嚴厲監控之下;行人和非機動車儘管表面上處於「弱勢」地位,但卻長期遊走於法律約束之外。當兩者狹路相逢的時候,「強勢」的機動車往往也只得退避三舍,甚至因失去隔離欄的「庇護」而惴惴不安。
對於機動車駕駛員來說,道路中心護欄存在的意義並不大,因為在有形的防護欄拆除之前,多數人都已經在內心建立起了道路安全防護欄。不過,相當一部分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員,似乎仍然缺少心中的「防護欄」。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後,行人闖紅燈已經從「違章」上升到了「違法」。時至今日,因為對規則缺乏基本的尊重和踐行,「中國式過馬路」依然是城市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拆除道路中心隔離欄原本是為了還路於民、暢通交通,如果因此而加劇機動車與行人的直接衝突,不僅會降低道路通行效率,而且會增添不可預知的交通事故風險。拆除道路中心護欄之後,作為「配套措施」,針對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違法查處也應該不斷加強和完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單純將板子打在行人和非機動車身上也有失公允。包括「中國式過馬路」在內,不少交通亂象的產生,不僅有缺乏規則意識的主觀因素,同時也有規則設置不盡合理的客觀因素。交通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路權分配:一些非機動車喜歡與機動車搶道,是因為它們原本就「無路可走」;在那些行人扎堆橫穿馬路的路口,也許是因為紅綠燈和斑馬線的設置並不科學。
道路中心隔離欄雖然拉開了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之間的距離,但並沒有消除路權分配的深層次矛盾。這種「硬隔離」之下的平衡,雖然看起來相安無事,實際上也暗藏危機——翻越隔離欄之類的現象,其實也並不鮮見。
以拆除道路中心隔離欄為起點,一方面加大對行人和非機動車的監督執法力度的同時,另一方面科學分配路權。如此,當有助於維護城市交通秩序。如果拆除了「硬隔離」之後,交通參與者仍能各行其道、相安無事,城市的精細化管理程度必然會得以大大提高。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龔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