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點,煙台這座大橋在空中轉體

2019-10-16   煙台晚報

10月16日凌晨2點,

煙台塔山南路上跨藍煙鐵路立交橋工程

主橋轉體施工正式開始,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緊張施工,

凌晨3時30分,

伴隨著塔山南路上跨藍煙鐵路立交橋工程主橋轉體穩穩地到達預定位置

煙台城建史上第一座轉體橋主橋成功完成「轉體」,

兩座分別重達12000噸的 「雙臂」

原地旋轉73°

在空中實現「擁抱」,

煙台城建史上的首座轉體橋主橋轉體成功,

僅耗時一個半小時,

比計劃工期提前3個月。





75噸牽引力拉動,12000噸橋樑完成轉體

16日凌晨1點40分,記者來到位於楚毓路的塔山南路上跨藍煙鐵路立交橋工程現場,儘管已是深夜,現場溫度降至不足6℃,但施工現場卻是燈火通明,人頭攢動,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最後的緊張準備工作。

走上西側引橋,遠眺與引橋形成73°夾角的主橋,橋上的照明設施和反光帶已經全部亮起,橋下的作業區,工人們正緊張地對承載橋體的球腳和撐腳進行最後的安全性檢查,並為主橋轉動時的經行軌道塗抹潤滑油;一側的主控台,操作員已經全部就位。而在離地面15米之高的引橋上,測量員同步對主橋進行觀測,不時通過步話機將觀測數據傳回給主控台。整座跨藍煙鐵路立交橋,已經「萬事俱備,只待一轉」。

中鐵十局塔山南路市政工程上跨藍煙鐵路項目經理部項目總工周亮亮介紹說,轉體主要通過主控台操縱千斤頂完成,兩個油壓千斤頂的牽引力各為300噸,啟動牽引力為125噸,轉體過程中只要保持75噸的牽引力,就可以拉動12000噸的橋樑,完成逆時針的旋轉。



據了解,橋樑橫跨藍煙鐵路,如果按照常規施工方法,需要在藍煙鐵路上方施工,不僅影響鐵路正常運行,施工過程中需要搭設嚴密的防護設施,增加防護看守人員,加大鐵路運輸調流壓力。為不影響藍煙鐵路既有鐵路列車正常運行,立交橋主跨採用轉體法施工。


施工大概步驟為:先平行於鐵路澆築混凝土連續梁,在鐵路兩邊各澆築左右半幅梁體,最後使用連續千斤頂推動轉體合攏,以達到成功跨過鐵路,接通冰輪路和楚毓路。




凌晨2點,伴隨著指揮部正式發出啟動指令

轉體正式開始。

現場工作人員每隔一段時間

就報出已經轉體的角度,

每10°報一次。

「目前轉體10°。」「目前轉體20°。」

轉體進行70°時,

引橋上已是一片屏氣凝神,

進入了最後的緊張調試階段,

橋上的工作人員

隨時和控制台的工作人員溝通數據,

以保證轉體的精確。

經過1個半小時的緊張施工,

當廣播中響起「主橋順利旋轉73°」的聲音時

現場的歡呼聲和掌聲響成一片!

橋樑轉體順利完成!


精度!轉體預埋球腳控制精度為0.5mm

據介紹,跨鐵路立交橋全長682.4m,轉體橋面寬37.8m,引橋橋面寬37.6m,總建築面積25680.24㎡。其中主橋長110m,為2×55m預應力混凝土T構轉體施工,引橋長566米,採用17×30+2×28m裝配式簡支小箱梁。 2個主橋同時進行轉體,轉完以後固定撐腳,對上下轉盤進行混凝土封固。由於藍煙鐵路十分繁忙,為保障運營安全,採用「先建後轉」的方法施工。


轉體最大的難點是轉體製作的安裝,安裝質量和精度一定要確保,前期進行儀器測量和2個主橋的相互覆核,確保精準就位。」 中鐵十局塔山南路市政工程上跨藍煙鐵路項目經理部項目總工周亮亮介紹說,2×55m主橋預應力混凝土T構轉體施工是跨鐵路施工的重點和難點,現場安裝的轉體預埋球腳,需要控制精度為0.5mm、轉體角度為73°。

2個主橋轉體中,為了保證不「追尾」,主橋和各自的引橋之間預留了合攏段,「轉體完成後就吊裝預製梁,現澆混凝土,然後進行瀝青鋪設和附屬設施施工。」塔山南路上跨藍煙鐵路立交橋現場施工負責人張程說,鐵路橋通車後,將接通冰輪路和楚毓路,令福山區至芝罘區再添一條快速走廊。


「煙台第一轉」創多項進度紀錄



主橋採用雙單體密網式滿堂支架,共搭設近132000平方米,橋面作業平面近9000平方米,包括主橋鋼筋、模板、砼、張拉等主要工序,採用傳統工藝會造成作業面閒置,耗費大量時間,經過反覆分析研究,大膽提出綜合總體推進、區塊施工作業、整合「全面開花」的作業方式,結合強有力的勞務作業人員、豐富的施工經驗、充足的材料設備,24小時滿負荷作業輪換,全天候跟蹤管控配合,在短時間內投入勞動力450餘人,重要施工機械設備30餘台,每天保證4台40噸運輸供給,累計綁紮鋼筋近1600噸,連續澆築砼5200餘方,單個轉體橋總重約12000噸。通過緊張有序的奮戰,創造了「煙台第一轉」的進度記錄。

什麼是轉體橋

轉體橋即採用轉體法施工的橋樑。橋樑轉體施工是指將橋樑結構在非設計軸線位置製作(澆注或拼接)成形後,通過轉體就位的一種施工方法。它可以將在障礙上空的作業轉化為岸上或近地面的作業。根據橋樑結構的轉動方向,它可分為豎向轉體施工法、水平轉體施工法(簡稱豎轉法和平轉法)以及平轉與豎轉相結合的方法,其中以平轉法應用最多。主要應用於上跨峽谷、河流、鐵路、高速公路等不能做支撐的情況。轉體橋的轉體系統由下轉盤、上轉盤、球鉸、滑道、牽引系統組成,轉體過程一般通過千斤頂對拉牽引索,形成旋轉力偶而實現轉體。


代表橋樑

山東菏澤丹陽路立交橋東側主橋

2016年11月8日,在兩台350噸連續式千斤頂的牽引下,自重達2.48萬噸的山東菏澤丹陽路立交橋東側主橋逆時針轉動81.67度,與引橋實現精準對接,並打破了這一領域的世界紀錄。

山東省鄒城市三十米上跨鐵路立交橋

2015年1月19日16時,山東鄒城市三十米上跨京滬線轉體橋歷時99分鐘,成功轉體97.3度與邊跨現澆段合攏。據了解,這條橫跨京滬鐵路站場14股道線全長1198.5米,轉體長度達198米,主橋轉體重量2.24萬噸,刷新了比利時的本·艾因橋1.96萬噸的原紀錄。在轉體施工領域首次獨塔雙柱平行雙索麵設計,採用「型梁」,轉體角度、轉體長度及轉動球鉸直徑等多項技術指標均創世界第一。


楊凌示範區楊凌大道上跨隴海鐵路轉體立交

2014年11月18日下午,由中鐵一局承建的楊凌示範區楊凌大道上跨隴海鐵路轉體立交 歷經一個多小時的轉體時間,成功實現雙幅同步順時針80.1度轉體,刷新了西北地區轉體橋單體重量、橋面寬度、轉體難度的最大紀錄,楊凌大道轉體立交橋成為西北首座變截面雙幅同步同向市政公路轉體橋。該橋採用自平衡重雙幅同步水平轉體法施工,左右幅分為2個獨立轉體結構,轉體部分為2×44mT構,橋寬30.95m,轉體角度約為80.1°,轉體重量約為12000t。

寶雞市上塬路橫跨隴海鐵路立交橋

2014年8月25日下午,寶雞市上塬路橫跨隴海鐵路立交橋成功實現由東西向南北方向水平30度轉體。這座立交橋長175米,寬13米,主橋轉體重量約9600噸。

河北保定樂凱大街南延工程轉體斜拉橋母橋

2019年7月30日凌晨1點35分,河北保定樂凱大街南延工程轉體斜拉橋母橋用時68分鐘,成功轉體52.4度,以4.6萬噸的轉體重量和263.6米的跨度刷新了橋樑轉體世界紀錄。

這次轉體的橋樑由北向南跨越京廣鐵路大動脈的21條鐵路線,轉體施工採用了國際領先的子母塔雙轉體技術,使得橋樑建設對交通產生的影響降到最低。本次母塔轉體使用的轉體球鉸直徑達6.5米,且首次採用分體式結構設計,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整體式球鉸結構型式。


建設意義

由於轉體重量大、轉動角度大、梁體較長、橋型複雜,大橋的主塔、主梁線型、斜拉索索力及轉體重量如何精確定位,平穩轉動是轉體中的難點。中國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彭建萍以磨盤原理比喻該橋的轉動原理,並介紹說,中國中鐵大橋局在施工中進行了多種技術創新,對大噸位轉體橋的施工工藝進行了理論及實踐上的探索,為更重更長橋樑轉體施工做了充足的技術儲備,將為我國轉體橋樑技術標準修訂提供依據。


本次主橋轉體施工的成功,

為上跨藍煙鐵路立交橋的順利貫通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塔山南路按時全線通車創造了有利條件。

待塔山南路全線建成通車後,

將打通市區東西交通的大動脈,

對於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優化城市布局加快市區融合進程意義重大。


來源丨煙台晚報 YMG記者 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