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發展歷史脈絡,值得我們了解了解

2022-03-29     十八點心理

原標題:心理學的發展歷史脈絡,值得我們了解了解

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它的孕育是經過東西方的古老哲學思想,它的成長過程中,哲學擔任了它的父親,生理學擔任了它的母親,隨著它的長大,直到科學心理學的創立,它真正的自立門戶了。

當心理學開始自立門戶後,就開始有了很多的心理學家和心理學流派的出現了。比如構造主義、完型主義、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等等心理學流派,出現了馮特、鐵欽納、詹姆斯、杜威、韋特海默、弗洛伊德、華生、斯金納、羅傑斯、馬斯洛等等心理學家。

每一個流派的出現,對於每一個心理學家來說,都是一次創業,創業的過程是一個很美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讓自己獲得巨大的變化。

那麼心理學為什麼說有一個很漫長的過去呢?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自己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可以幹什麼,自己今天是這個樣子,明天好像是另外一個樣子。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

柏拉圖說:天賦觀念說。每個人出生都有自己的天賦,有些人在藝術上有天賦、有些人在科學上有天賦、有些人在心理學上有天賦、有些人在文學上有天賦、有些人在數學上有天賦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從而塑造自己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亞里士多德說:知識來源於後天經驗。我們為什麼要去學校讀書?在學校讀書的背後因素是什麼?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獲取知識。知識是無價的,知識是可以讓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活得更好更出色。知識就是力量,但不是每一個人出生後就有知識了,也是需要後天不斷地學習才能夠獲得的。

笛卡爾提出了身心交感論。身心是兩種不同的實體,身體是遵循機械原理,心靈是屬於意識和觀念的世界。心為身之主,身體的一切活動,系由生而具有的理性的心所控制,提倡理性主義。

洛克提倡經驗主義,強調人類一切知識均來自於後天經驗,所以反對笛卡爾的理性主義。他覺得人生就是一塊白板,在這塊白板上可以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可以想要怎麼學習就怎麼學習,從而塑造自己的人生狀態。

無論是蘇格拉底還是柏拉圖還是亞里士多德,無論是笛卡爾還是洛克,他們說得都沒有錯,他們都是站在親身體會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從而引發後來人的思考。

於是時間來到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實驗研究,使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創立實驗室之前,心理學就像一個流浪兒,一會敲敲生理學的門,一會敲敲倫理學的門,一會敲敲認識論的門,始終找不到自己的門。

直到1879年,它才成為一門實驗科學,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處,並且還有一個為人所稱呼的名字:科學心理學。

那麼心理學的簡單歷史講到這裡,中國的心理學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其實也就是最近這幾年,心理學才逐漸被更多人知道,心理學才逐漸走向大眾。大眾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心理焦慮、抑鬱、恐懼、失眠等等各種問題的出現後,才開始接觸心理學、了解心理學、學習心理學。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曾經的北大校長:蔡元培。蔡元培任職北大校長期間,那時候的學術研究非常濃厚,百花齊放,各種學科都有,對於任職的教師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你有這方面的學問,造詣很深厚,那就聘請你來大學任教。

蔡元培曾經在萊比錫大學留學過,系統地修過馮特主講的心理學課程,並且特別重視實驗心理學。回國後任北大校長期間,於1917年支持陳大齊在哲學系內創建我國第一個實驗室,並在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期間,1929年倡導創建我國的第一個心理研究所。

所以說心理學的歷史很複雜,需要我們一點一滴去進行消化。在不斷消化理解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對心理學這門學科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67db212167df392a9f405ebfe1e6d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