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選之子?康熙第一次見到乾隆驚得丟掉酒杯,乾隆有何特別之處?

2023-06-22   雲夕客

原標題:天選之子?康熙第一次見到乾隆驚得丟掉酒杯,乾隆有何特別之處?

引言

在《呂氏春秋·自知》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這則故事便是成語「掩耳盜鈴」的由來,同時可能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最早關於自欺欺人的一個出處。

01

即便是在現實生活之中,也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當一個人在一些事情上面做得不好的時候,總會想到用這樣的方式去安慰自己,避免自己的心裡過意不去,可事實上,這樣的安慰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即便過程能夠用謊言進行掩飾,最終的結果也肯定是無法改變的。當事實呈現在眾人眼前的時候,是真是假自然一看便知。在我們中國古代皇帝之中,乾隆皇帝算是比較知名的一個皇帝,像很多影視作品裡面,乾隆也絕對算得上是出鏡率最高的一位皇帝。

乾隆皇帝

只不過對於這位皇帝的評價,卻始終都是褒貶不一的。很多人認為康乾盛世有乾隆一部分的功勞,畢竟在這個年代,我們國家的經濟、文化以及版圖都屬於是歷代中國的巔峰時期。可同時也有人認為乾隆本人的自大也是導致國家最終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所謂的「天朝上國」也正是從乾隆口中說出來的,這樣的說法在那個年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確實沒什麼問題,但若因此而固步自封的話,國家自然會一步一步的走向衰弱。

英國使臣來華相關配圖

就連當時求見乾隆皇帝的英國使臣在清廷之中遭受冷落之後都預言,清王朝不出百年,必定會無比衰敗。事實也正如這位英國使臣的預言,在乾隆百年之後,清朝因為閉關鎖國,和世界的發展完全脫軌,最終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面對西方列強的時候完全不夠看。再加上清王朝的皇室成員只顧自己的利益,導致了當時的國家和人民一直遭受著西方列強的欺辱。其實深究起來的話,康乾盛世和乾隆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只不過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罷了。

02

在康熙的治理下,清王朝的發展在那個年代已經屬於世界級強國了。在和俄國的戰爭之中,更是以清朝的勝利而結尾。等到了乾隆時期的時候,西方各個國家的工業革命尚未完成,他們的觸手也並沒有到達東方,所以乾隆年間,清朝才能夠發展的十分強大。那麼關於人們所說的,康熙第一次見到乾隆,就驚地將酒杯放下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而在這之中,康熙是覺得乾隆是天選之子嗎?其實這樣的說法只不過是乾隆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罷了。

康熙皇帝

當時之所以會傳出這樣的說法,主要是乾隆想要表現出一種康熙準備隔代指定繼承人的想法,從而體現出乾隆在當時的優秀。雖然在年幼時期,乾隆相比於同齡人顯得更加聰慧一些,但在我們中國古人的思想裡面,根本不可能將所有的希望寄託於一個孩子的身上。因為孩子的年紀實在太小,無論表現出何等的天賦,在沒有成長起來,人們對待他的時候都是十分謹慎的。更何況康熙作為一代明君,在選擇繼承人這件事情上面,更不可能如此武斷。

《傷仲永》相關配圖

相信大家都學習過《傷仲永》這篇文章,孩子小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才智就如同神童一般,可是如果不繼續學習的話,最終所表現出來的實際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康熙自然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可乾隆卻不願意讓自己的繼位如此平庸,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說法。可最終的結果總是不會騙人的,無論乾隆將自己標榜的有多麼優秀,他在位時期所制定下的「閉關鎖國」的政策,也讓清朝一步一步的走向了衰弱。

清王朝與外國簽署屈辱條約

而他的後人們所犯的錯誤也同樣愚蠢,那就是在明知道這種方式不對的時候,依舊選擇堅持乾隆的思想觀念。不僅如此,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晚清時期的大部分皇室成員更是一直堅持「愚民」的政策和治國方針。在他們的眼裡面,只要人民沒有思想,那麼國家最終還是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面。也正因如此,清王朝才會在後來面對西方列強之時一味地妥協,淪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步。

結語

無論是欺騙自己還是欺騙別人,最終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畢竟在事實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所有的一切掩飾都必將煙消雲散。在這種情況下,掩飾又有什麼意義呢。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