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冉啟行
本文關鍵信息一覽:
硬體層面:致敬未知發布其首款AR眼鏡產品ARknovv A1,採用Micro-OLED+自由曲面光學方案,標配電致變色技術,配備單目RGB攝像頭、支持6DoF SLAM、3DoF指環交互,產品凈重僅68g,A1售價2988元,A1 HUD售價3988元。
應用層面:ARknovv A1全面擁抱AI,以AI為交互核心,命令調用中心。一方面加強基於語音交互上對於自然語言的理解,調用所有資源輸出所需信息;另一方面以AI+AR SLAM拓展內容,增強AR眼鏡場景,帶來全新玩法。這是致敬未知區別於市面上其他設備的核心競爭力,AIGC時代產業融合的產物。
觀點層面:致敬未知CEO吳德周認為AR與蘋果Vision Pro代表的MR是兩條不同的產品路線,不過有內容層面上的重合。在AI的加持下,AR將比大家預期發展更快;吳德周認為致敬未知的產品核心競爭力來源於對用戶的深入理解,算法、產品、功能與細節設計皆服務於此。
「現在大家雙眼看到的世界是不完整、有缺憾的,未來有了 AR 眼鏡以後,大家不僅可以看到現實內容,還可以看到虛擬的內容,讓虛擬的 1/2 補齊,讓雙眼的世界更豐富。」
在 2022 年底,吳德周對 VR 陀螺興奮地說道致敬未知對於品牌的定義與 AR 的未來願景。時隔半年時間,作為另外一半 1/2 重要載體的致敬未知產品 ARknovv A1 正式發布。
7 月 25 日,致敬未知舉辦 ARknovv 品牌發布暨新品上市發布會。致敬未知創始人兼 CEO 吳德周正式宣布了兩款 AR 眼鏡 ARknovv A1 和 A1 HUD,前者面向大眾消費者,售價 2988 元,後者更偏重車載場景,售價 3988 元。
作為一家硬科技屬性的 AR 初創公司,致敬未知產品的落地速度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快,而產品打出的一系列差異化特性也展現了這家 AR 公司的對於用戶的理解,以及創新基因。
藉此契機,VR陀螺再次與吳老師進行了一次思想碰撞,探析一款 AR 硬體誕生從 0 到 1 的背後思考。
致敬未知的三層AR眼鏡定義:「戴出門」、「消費級」與「真AR」
致敬未知對於產品的追求,其理念一直未曾改變——要做能夠「戴出門的消費級真 AR 眼鏡」。
如此簡單的一句話,背後所需要的技術含量卻並不低,尤其是對於產業鏈尚不成熟的 AR 硬體來說,所有的產品特性和設計細節都需要權衡。
(一)68g+普通眼鏡形態,做更符合當下的產品
ARknovv A1 採用了分體式的產品設計,眼鏡部分僅保留光學模組、一顆外置攝像頭和眼鏡外形,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產品的體積和重量,重量壓縮至 68g(去除鏡片、連線),外形類似普通眼鏡。
普通眼鏡的外觀形態與輕薄配重,在吳德周看來是可以讓 ARknovv A1 被「戴出門」的基礎條件,使其讓用戶長時間佩戴時不會產生較大負重感。
當然,分體式的眼鏡產品形態也常常被人所詬病,包括蘋果 Vision Pro。而就吳德周看來,在當前階段,就應該做當前階段的事,一體式產品形態短期內都無法成為市場主流。因為它無法解決電池續航、發熱等問題。相反應該關注如何讓 AR 眼鏡更便攜、佩戴更舒適,能夠戴出門等實際問題。
吳德周還表示:「我認為,如果我們想在 AR 眼鏡行業做產品,就必須認識到一個現實,即目前 AR 眼鏡還未到達普通用戶的階段。因此,我們應該忽略這個(一體式)需求,做當前階段能做好的東西。」
「在短時間內,我不認為一體式的產品形態會成為主流。只有當真正的嘗鮮者和發燒友認可後,AR 眼鏡才有機會進入普通消費者市場。此外,我認為 AR 眼鏡需要有足夠的算力才能支持更多的應用,否則只能用於信息提示,沒辦法給用戶提供更多需求玩法。」
前沿技術的演進是緩慢的,一步步解決問題,而非一步到位。比起更前沿、但不夠成熟的極致輕薄型 AR 眼鏡,致敬未知更願意做現階段就可以量產出貨的 C 端產品。
(二)自由曲面+電致變色,為「戴出門」而設計
為了能夠「戴出門」,ARknovv A1 採用了自由曲面的光學方案。吳德周說道:「目前主流的 Birdbath 透過率基本在 15%-25%,加上外置墨鏡片後,透過率可能會降低到 8% 左右,很難做到『戴出門』,而 ARknovv 系列採用的自由曲面光學透過率達到了60%,達到了戶外使用基本要求。」
ARknovv A1 還標配了電致變色鏡片,這意味著該硬體可以基於環境光亮度,通過電壓自主多檔位調控鏡片的透明度,使其能夠適應更多室外、室內的場景,這也是其能夠「戴出門」的支撐技術之一。
對於基於 OST 技術方案的 AR 眼鏡而言,電致變色是一項非常具有意義的材料技術,不僅可以有效改變在戶外環境下,AR 眼鏡顯示亮度不足的問題,還能在「沉浸式的 VR 環境」和「通透的 AR 環境」自由切換。
此前,VR陀螺也曾對話伯宇科技 CEO 陳燁玥《VR陀螺對話伯宇科技CEO陳燁玥:電致變色材料如何解決 AR 眼鏡「光學痛點」》,探討電致變色技術在 AR 眼鏡中的應用和意義。
VR陀螺認為在未來的混合現實時代中,如果 VR 與 AR 設備最終將走向融合,那電致變色將成為其中極其重要的一項技術,甚至成為標配。目前業內採用該技術的消費級 AR 眼鏡產品鳳毛麟角,而在 ARknovv A1 加持下,現在陣營又多了一位推動者。
(三)光學方案:消費級+可量產
ARknovv A1 採用兩塊 0.49''的 Micro-OLED+自由曲面的光學解決方案,螢幕與光學方案都為該技術路徑下的最新成果,是一套供應鏈可滿足量產且兼顧成本的最優搭配。
吳德周表示:「致敬未知採用自由曲面光學方案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自由曲面整體光學效果較好、透過率高,另外一個就是它價格可控,滿足致敬未知對於『戴出門的消費級真 AR 眼鏡』的產品要求。」
目前,在消費級 XR 眼鏡中,Birdbath 是業內常用的一個光學方案。吳德周表示:「相比 Birdbath,自由曲面的 FOV 其實要小一些, 但是自由曲面在 PPD 上卻是更勝一籌,畫面顯示效果更好。」
據悉,在雙目 3840×1080 的顯示解析度下,ARknovv A1 眼鏡 PPD 率可達 58 , 透視 FOV 達到近 55 度。
事實上,相比 Birdbath 和自由曲面,光波導是目前業內公認的更適合「輕薄型 AR 眼鏡」的光學方案。但目前受限於光效損耗大、FOV 小、量產難度高、成本高等諸多因素仍難以落地。
「光波導還處於早期技術階段,採用光波導方案的 AR 眼鏡用作信息提示的確可以,但是它卻沒有很好的顯示效果,這與我們做『戴出門的消費級真 AR 眼鏡』並不太相符。」雖然吳德周短期內沒有採用光波導,但他並不否認光波導技術的優勢,放長遠來看,其認為光波導可能是下一代消費級 AR 眼鏡的光學方案。
(四)真AR:單攝像頭實現6DoF空間定位
「AR 應該有空間融合。」
致敬未知對於 SLAM 眼鏡的執著,早在創立之初,就播下了種子,而算法也占據了致敬未知團隊的一大部分。
在 ARknovv A1 上,我們也看到了致敬未知對於在 SLAM 算法上的成果。ARknovv A1 採用了一顆 100 萬像素超低功耗的 RGB 攝像頭。
與市面上大多數採用攝像頭,即拓展拍照攝像功能的 AR 眼鏡不同,ARknovv A1 主要用於實現不同場景下 3DoF/ 6DoF 空間定位效果以及識別物體(依靠AI拓展),而 100 萬像素攝像頭在低功耗的同時,又恰好能滿足其基本需求。
在吳德周看來,SLAM 是 AR 的必要條件,他表示:「沒有 SLAM 就不是 AR,因為 SLAM 可以實現虛實融合,讓虛擬的內容融合顯示在真實的物體邊上。」
「並且,基於 SLAM 可以調節 VID(虛像距離),根據不同的應用和內容,可以讓用戶感覺是幾十米或百米遠。如果是顯示電影或視頻,就可以讓用戶感覺是幾米遠,增強顯示效果。」
相對於目前四目或者多目 SLAM,單目實現的效果自然難以媲美。不過吳德周認為,對於 SLAM 精度的要求,取決於應用的需求和場景。比如說,如果只是為了娛樂和好玩,稍微有一些偏差也不影響體驗。但是如果是用在專業或醫學的領域,就需要更高的精度。
算法方面,除單目 SLAM 以外,為讓用戶操作更容易,致敬未知還選擇了「戒指」作為交互配件。一塊小小的觸摸板,加上一個按鈕,組成了這個更適合 AR 的語音+戒指的交互方式,並且支持 3DoF,類似於 VR 頭顯中的手柄,可在虛擬空間內,實現射線操作。
算法,不止於空間與交互,還有 AI。
以「AI」為核心,拓展全場景交互+生成式內容
面向 AI 時代,所有產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新升級。
2023 年, AI 大模型讓全球網際網路沸騰,各行各業也以引入各類 AI 技術作為全新的增長點,賦能效率、提升競爭力。
而在 XR 行業,AI 也在逐漸被嵌入,形成各類應用。吳德周說道:「AI 和 AR 的結合一定是方向,我們希望我們能夠深度結合 AI,讓 AR 眼鏡真正能夠成為更有效率、更好玩的工具。」
與傳統的 AI 聊天類應用完全不同,致敬未知將 AI 與 AR 的融合拉到了一個新高度,不禁讓人感嘆,這不就應該是 AR 該有的樣子嗎。
(一) Aladdin OS:以AI為入口,結果為導向
ARknovv A1 的操作介面可能是筆者體驗過最精簡的。
致敬未知在 ARknovv A1 上搭載的是其全自研的 Aladdin OS 系統,深度融合了 AI,入口通過介面右上角的精靈球進行語音交互,交互介面極其簡潔。
傳統的 AI 語音交互,都以「特定關鍵詞」為接收指令,不管是天貓精靈、小愛同學還是蘋果 Siri 都存在不少理解障礙,而在基於 AI 大模型的語音助手就能更好地進行自然語言的理解,與用戶流暢對話。
與精靈球進行對話,如「幫我查詢明天從深圳去北京的機票」,即可讓 AI 自動調用手機端應用資源(基於APP或網際網路),最後推送結果。
吳德周表示:「我需要的是它的信息,而不需要它的介面。比如,在「現實大爆炸」中,我只需要這家餐廳的評分是多少,推薦菜有哪些,以及用戶的具體評價,拿到基本信息,而不需要按照原手機 APP 的用戶交互介面來顯示內容。」
「它的顯示結果,可能是文字、圖片甚至是視頻,但是那個介面裡面一定有你想要的一部分信息,這是一個基於 AI 漸進式發展的過程。」
對於致敬未知來說,AI 不僅僅是 ARknovv A1 重要的交互核心,還是生產個性化內容,提高用戶興趣點的重要工具。
(二) 三大場景:AR相冊、AR導航、現實大爆炸
大體來看,致敬未知將內容場景分為兩大板塊,一是高頻剛需的工具,二是有趣好玩的應用。
ARknovv 產品主打的功能是「AR 三大件」,其中現實大爆炸是核心的應用。它結合了 AI 技術,可以把每個人都打造成「超級個體」。
用戶只需要把需求和想了解的信息告訴精靈球,並用眼鏡對準想了解的物體,就能快速顯示這些物體背後隱藏的數字信息。未來,隨著生態合作的拓展擴大,看見什麼就「炸」什麼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輪致敬未知的天使輪融資中,阿里巴巴集團領投或許能為致敬未知提供更多可以「炸」的信息源。不管是已有以「圖」識「物」的淘寶,還是集成出行信息的飛豬,都是頂級資源支撐。
「AR 導航」是許多概念性 AR 智能眼鏡宣傳片中的老朋友,而在 ARknovv A1 上,致敬未知讓其成功落地消費級。
AR 導航主要依靠眼鏡的單目空間計算和定位系統,可實現 3D 車路融合的導航。據稱,所有的顯示信息通過 3DoF SLAM 算法完全定於眼睛正前方,不會跟隨頭部轉動而變化位置。
除支持 AR 步行導航的 ARknovv A1 外,致敬未知還為汽車場景,推出了A1 HUD 版本,額外配備車上專用的空間定位模塊以及邊充邊用模塊,並開放 HUD 駕駛導航功能。
如果說現實大爆炸的「信息獲取」和 AR 導航的「地點引導」是日常高頻剛需的功能,那麼 AR 相冊就是一個有趣好玩的功能。
致敬未知的 AR 相冊功能結合 AIGC 工具,通過 AI 算法可以快速把第一視角看到的平面風景變換成原畫、油畫、手繪效果的 3D 風景圖。
吳德周對 VR陀螺表示,AR 相冊的風格化創作功能,是基於開源繪圖大模型 Stable Diffution 的 AI 圖生圖功能,可以讓用戶通過 AR 相冊去拍照、去創作、去觀看 3D 電影。
他表示:「AI 生成圖片的核心價值就是好玩,讓用戶覺得有趣,並且調動他們的創造力。我們目前提供了三種風格,未來我們還將提供更多的風格和內容,讓用戶可以自由地生成和分享自己喜歡的圖片。比如說,我們可以讓用戶把自己的模型投射進去,或者加入一些其他的元素。這些都是用 AI 的技術來實現的,不是簡單的濾鏡效果。」
「我們現在還在不斷地探索和疊代,找到最適合用戶需求的應用場景和體驗。我們也希望通過提前發布,收集用戶的反饋和建議,來優化我們的產品。我們認為 AI 生成圖片是一種很有潛力的能力,可以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樂趣。」
致敬未知在硬體技術上,主要圍繞「選擇」、「組合」與「創新」展開,而在應用層面,更多的是「定義」、「創意」與「立異」,而 ARknovv A1 最終所呈現出來的這款產品,是致敬未知基於對用戶理解以及對 AR 技術價值判斷所帶來的成果。
致敬未知的核心競爭力:用戶理解
「我並不認為 AR 光學、AR 硬體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這些都是供應鏈技術,很容易複製。但是想把應用、場景和交互做好,這個才是要靠體驗、要靠實力。就像普通的戒指,它們的延遲是 20 毫秒,而我們的戒指的延遲可以做到 5 毫秒以內。」
吳德周對於致敬未知的核心競爭力有著清醒的認知,相對於行業內其他競品,他認為 ARknovv A1 的優勢不在硬體技術上,而在於軟硬體一體化,通過場景定義、算法增強和細節化功能設計帶來的體驗提升。
在 ARknovv A1 上,我們也看到了諸多展現用戶理解的細節化設計, 比如顯示驅動晶片的轉移——從眼鏡端到連接線。
不少 XR 眼鏡面臨長時間使用,頭戴部分就會發熱的問題,這是由於光機與顯示驅動晶片進行傳導所產生的發熱,不可避免。部分 XR 廠商的解決方案是將顯示驅動晶片置於遠離直接接觸皮膚的位置,但由於導熱性和長時間使用,用戶依舊會有所感知。
而致敬未知的產品設計做了一個個小小的創新——它將顯示驅動晶片等發熱元器件置於連接線上的一個模塊,如此設計避免了發熱帶來的直接影響。
另外,該連接線上的模塊不僅放置了顯示驅動晶片,致敬未知還在上面設置了一個一鍵開關屏按鍵。在其看來,用戶或許並不需要 AR 眼鏡常亮,如在汽車駕駛等場景下,可以隨時關閉或者開啟螢幕,不僅提升了場景適用性,同時還能降低功耗。
致敬未知對於用戶的理解,產品化的細節設計還體驗在交互指環上。業內大多數採用指環設計的 AR 眼鏡,多為一體式設計,而致敬未知巧妙地將交互戒指分拆成了「主機模塊」和「戒托」兩部分。其中戒托在新品發布會之前,以實物邀請函的形式進行了寄送,這是交互的 1/2,在前期給人遐想。
指環的主機模塊可以單獨從戒托上進行充電,或直接更換,模塊化的產品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使用的靈活性。
當然,類似的產品設計細節,在 ARknovv A1 還有許多可以探索,但是對於用戶而言,這些功能也許都是「應有」的。這種無感的體驗,正是致敬未知對於用戶理解的體現。
致敬未知的產品始終圍繞著用戶、消費者出發,對於 ARknovv A1 的市場預期銷量,吳德周表示:「我們目標銷量沒有特別的高追求,我們更希望能夠達到我們定義這款產品的目的——讓用戶覺得它真正有用。」
「我們希望用戶能夠持續玩起來,能夠和我們持續的去互動、去探索更多好玩的點。這個可能是我們會給團隊更重要的目標,我認為只要解決了用戶可以持續體驗的問題,後面產品的銷量自然就會拉升。」
吳德周:與蘋果Vision Pro不同,MR和AR是兩個方向
2023 年,科技巨頭蘋果入局帶來了 XR 產業的轉折點。蘋果 Vision Pro 的發布,對於 XR 產業而言,可謂憂喜參半。「喜」的是蘋果的入局,為整個 XR 產業再次帶來了增長機會,證明了 XR 賽道的正確性;「憂」的是蘋果 Vision Pro 在產品定義與技術路徑上,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線。
而對於吳德周而言,他始終堅定致敬未知的 AR 眼鏡產品路線,並認為 AR 的應用場景可能會大於 MR,他說道:「對於 VR,我覺得 Vision Pro 是一個創新的產品,它拓展了 VR 的應用場景,讓 VR 不僅僅是遊戲機,是一個空間計算平台。它也定義了新的交互方式和體驗,帶來了 VR 新的發展方向。我相信很多 VR 的廠商都會跟進這個趨勢,調整自己的策略。」
「對於 AR 和 MR,我堅持認為它們是兩個不同的產品方向,就像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一樣。MR 可能更專業,要求更高,而 AR 可能更便攜。」
「我覺得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們都會有各自的市場和發展空間。當然,它們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內容和應用。比如說辦公、娛樂等,這些都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共享和交互,所以我覺得它們是會相互促進的。在 AR 的發展上,我覺得它可能會比 MR 更早成熟,尤其是結合 AI 的技術之後。」
AR需要想像力和創造力,也要耐心和勇氣
吳德周是華為第一部出貨量過千萬手機的締造者,原華為榮耀產品線總經理,主導開發了華為第一款手機、第一款滑蓋機、第一款觸摸屏手機、第一款類智能機、 第一款美國運營商 T-Mobile 定製手機、第一代榮耀手機......
在手機產業的發展年輪中,吳德周創造了很多第一次,參與了很多第一次。然而,在吳德周看來,相比於過去的手機產品設計,一款 AR 眼鏡的研發過程更加困難,不過也更富有想像空間。
「做 AR 的難度和挑戰在於 AR 是一個沒有被定義的領域,需要從 0 到 1 去探索和創新,不像當年做手機那時已有成熟的產品形態和功能點。做 AR 需要有很強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耐心,去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當然,這一過程也充滿興奮和樂趣,因為 AR 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領域,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定義產品的形態和交互。做 AR 可以帶來很多新的體驗和價值,也可以跟用戶產生更多的互動和溝通。」
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ARknovv A1 還有很多的可能性,並不符合大家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理想型 AR 眼鏡。但是,在現階段,又有誰能一蹴而就呢?
正如吳德周所說「我們做的並不是一個 Demo 產品,我們真正希望它能夠量產並發貨。雖然這個批量可能不如手機那樣大,但我們仍然希望能夠讓大家都體驗到我們的產品。」
「我們希望 AR 技術能夠回歸本質,成為一個增強現實的產品,讓人們能夠與現實世界互動。當然,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線纜連接產生的美觀度影響等,但我們的目標是讓儘可能多的人願意嘗試和使用我們的產品。」
ARknovv A1 踏出了「致敬未知」致敬未知的第一步,讓 AR 回歸本質,真正實現「增強現實」。
2023 年開始,用 AR 看見另外二分之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