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沒有爛尾?細說《開端》和國外同類型題材差距在哪

2022-02-01     8分電影

原標題:到底有沒有爛尾?細說《開端》和國外同類型題材差距在哪

如果你活躍在微信的朋友圈、微博的熱搜、小紅書等任何一個連接著網絡的平台,那你一定或多或少有被最近熱門電視劇《開端》刷屏過。

國內這些年幾部口碑較好的網劇,從《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再到《開端》,無不藉助一個撲朔迷離的案件或事件來探究人性的秘密。

看到微博很多網友高呼「爛尾」,其實理由很簡單,無非是王萌萌下車原因太牽強、李詩情勸阻司機太拖沓、車上乘客反應的轉變不合理以及前期許多鋪墊疑點未解釋。

但是說沒有爛尾的朋友們也很在理:李詩情和肖鶴雲的cp磕到了,沒有人死亡,猥褻王萌萌的壞人和司機鍋姨都受到了相應的懲罰,就連劇中父子關係緊張的西瓜老農也有一個好結局,是一個皆大歡喜的happy ending。

那麼到底有沒有爛尾?編劇的目的,無非是展現人間冷暖,循環和無限流只是吸引觀眾看下去的一種手段。

在故事的結尾,謎題解開,壞人受到了懲罰,我們要永遠相信警察。他所要傳遞的正能量已經到位,也就無需在乎這個循環到底從何而來,又因何結束了。

但是對於一些懸疑愛好者來說,他們對循環本身的興趣大於這些瑣碎的事件。他們之所以《開端》《原始碼》進行比較,正是因為對《開端》寄予了一定的期待。

《原始碼》曾創造了平行宇宙,那麼《開端》能否創造出比平行宇宙更有吸引力的概念?或者說它能否以一種讓人拍手叫絕的方式收束呢?

對於這部分的觀眾來說,《開端》確實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失望感。

正因如此,國內的許多影視作品,無論電視劇、電影還是動漫,都或多或少存在相似的問題:富有中國特色,缺乏國際水平。

其實,和《開端》在同一起跑線的,不應該是《原始碼》,而應該是電影《土撥鼠之日》(簡稱《土》),以及日劇《三年a班-現在開始,你們都是人質-》(簡稱《三》),在此筆者強烈建議騰訊視頻把《開端》的分類中的「懸疑」換成「愛情」或「劇情」,以免一些懸疑愛好者誤入其中。

豆瓣上的評分《土》(16萬人評價)和《三》(14萬人評價)都是8.6分,《開端》(44萬人評價)則從一開始的8.5分跌落至現在的8.0分。

雖然評價人數存在一定差距,但縱觀對比三部的題材、人物塑造和故事表現來看,這個評分大抵是客觀的。

那麼,到底輸在哪了?

從題材來看,《土》作為1993年上映的電影,是較早開啟「無線循環」話題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與「懸疑」不搭邊,但是多了幾分「喜劇」的意味,這讓它看起來更輕鬆一些。同時它聰明地不以「懸疑」為賣點,觀眾自然不會執著於「為什麼進入了循環」或者「為什麼非在土撥鼠之日循環」這一問題上。

在人物塑造上,《土》的主人公身上沒有沉重的使命。他進入了循環後無非是自己不得不重複回到他討厭的城鎮,接受倒霉的命運,而當他逐漸意識到要做出積極地改變,真誠應對世界並追到女神之後,這個循環也就結束了。但與之不同的是《開端》中的男女主身上背負的是一車人的性命,以及他們每循環一次,醒來都要帶著死過一次的痛苦,這讓整部劇都蒙上了一層壓抑的黑紗。

其實在這種設定上,《開端》是有優勢的——在國外一如既往的奉行個人主義的背景下,國內影視若能通過將兩個人的命運與多個階層的串聯,展示更寬闊的視野和更多層次的情感,也許能帶來一個很不錯的突破。

當毫不相干的一群人的命運被捆綁在一起時,他們的社會背景、思考模式和行為動機的碰撞足以讓每次循環都抓人眼球,不同維度的碰撞能更好的引起多種類型的觀眾的共鳴,例如塑造的比較好的二次元弟弟盧迪和過分保護欲的媽媽、想要得見義勇為獎的失業大叔以及改過自新但被斷絕聯繫的西瓜老農。

但是這樣寫存在一定的風險:容易讓觀眾感覺「什麼都看了,又好像什麼也沒看」。畢竟電視劇最忌諱的就是拖沓,但是緊湊的劇情又確實難以三言兩語把一個人物寫的很豐滿,所以這些配角的塑造就會顯得粗糙,難以讓人留下印象,這可不是單憑演技就可以彌補的。

另外,從結尾的處理來看,《土》在描寫主人公決定做出改變積極應對生活之後的鏡頭都是精簡而概括的,並沒有詳細描繪其中的細節,更多的通過人們對他態度的轉變來側面烘托。

對比起來《開端》在結尾處就顯得拖沓,不僅同樣的劇情重複上演,除了男女主的愛情不斷升溫其他人的態度基本沒什麼變化,李詩情和肖鶴雲在勸阻司機時的那種手忙腳亂也不符合他們經歷那麼多次循環該有的狀態。

筆者認為,開頭盡情描繪和鋪墊懸疑的氣氛是可取的,但是收束時一定要快准狠,既要邏輯縝密,又要劇情緊湊,確實對整個編劇有較高的要求。

從這點來看,《原始碼》《恐怖遊輪》能提供很好的示範,一個是在科學解釋循環的依據之後又引出平行宇宙的概念,一個則是留下了讓人意味深長的懸念。

也許目前主流說法中,筆者應該是第一個想到《三》的。

儘管故事的舞台和背景都不一樣,但這兩部電視劇都是圍繞著一個女學生的死展開的,它們都涉及了網絡暴力,都通過一種被動的方式倒推劇情發展。《三》雖然不玩循環,玩的是密室逃脫,但它在人物塑造上有著明顯的優勢——45個困在一起的學生,他們曾經是親密的同學。

但如今在緊張、壓力與恐慌中,他們互相猜疑、推卸責任,人性的自私與不成熟展露無遺,同時通過老師的推動與教導,在逐步找到兇手的過程中展現出他們心態的變化,給觀眾足夠的心理快感。

相比之下,循環就是每次都重新洗牌,無法展示人心態的變化,也就沒有辦法實現這樣的效果。

另外,《三》最後一集,老師對眾人那段感人的呼籲,也升華了這部劇的主旨——兇手正是網絡上冷漠的每個人,這一段不管看多少次都會很感動。

相比之下,《開端》在最後一集的主要心思全在搶鍋上了,直接導致王萌萌死因的是這個猥瑣大叔,但是網絡上拿王萌萌事故視頻惡搞的人,他們沒有錯嗎?

那些並不了解事情真相就無腦評論的人,他們沒有錯嗎?

是他們間接逼得王興德夫婦對社會失望,讓證人不敢作證,難道他們就沒有責任嗎?

遺憾的是《開端》揭開了網絡暴力的冰山一角,卻沒有深究下去,這部電視劇帶來了足夠的感動,卻沒有挖掘足夠的深度。

不過這確實有點雞蛋裡挑骨頭了,近年來的國產劇確實有向好的趨勢,不論新演員還是老戲骨都十分在線,也開始摸索新的題材與演繹形式。希望《開端》是國內影視與國際接軌的開端,國內能有不斷地更多好的作品出現。

文/多崎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56247f20c3e52ed39e78ed88e870d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