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醫行業又一明星公司叩響了港交所的大門。
2022年9月14日,叮噹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叮噹健康」)正式登陸港股。上市首日,叮噹健康開盤價為12.34港元,截至發稿前,公司總市值達163.9億港元。
叮噹健康前身為叮噹快藥,因主打「28分鐘送藥上門」被消費者熟知。招股書顯示,按2021年收入計算,叮噹健康在數字零售藥房行業中排名第三,僅次於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
作為醫藥電商的頭部玩家,叮噹健康頗受資本認可。IPO前,叮噹健康共經歷了7輪融資,軟銀中國、招銀國際資本、中金公司、TPG、海爾醫療等眾多一線機構和產業資本紛紛入局。IPO期間,叮噹健康還引入了陽光保險、Harvest、Jumpcan等基石投資者,共計認購2.98億美元。
此前,素有「醫藥電商三巨頭」之稱的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和平安好醫生已經齊聚港股,市值均超百億,如今叮噹健康上市,免不了要與巨頭同台PK。而放眼一級市場,關於互醫的爭奪則更為慘烈,一面是網際網路巨頭撒錢入場,一面是互醫給VC/PE關上了大門,儼然一副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藥店界「餓了麼」,1年營收36億
叮噹健康成立於2014年,主營業務包括快藥服務、在線診療諮詢服務、慢性病與健康管理。
創立初期,叮噹健康走的是「輕資產」模式,即不開藥店,通過與線下藥店合作提供配送服務。憑藉「28分鐘送藥上門」的承諾,叮噹健康很快在市場上引起反響,被稱為藥店界的「餓了麼」。
不過,這種模式的弊端也很明顯——因為是線下藥店自行配藥,平台無法準確把握藥店的抓藥和配送時間,直接影響了「28分鐘送達」的品牌定位,造成用戶流失。
於是,2016年,叮噹健康開始自建藥店和配送體系,並宣布「千城萬店」計劃。截至目前,叮噹健康已擁有348家智慧藥房,覆蓋中國17個城市,其中220家位於北上廣深等一線重點城市。在配送方面,截至2021年底,公司擁有騎手2800多名。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0年收入計,叮噹健康為在中國數字零售藥房行業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為1.0%;按2020年收入計,叮噹健康是中國實時到家數字藥房行業最大的產品及服務提供商。
業績方面,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叮噹健康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8億元、22.3億元、36.8億元;同期毛利率分別為36.8%、34.4%和31.6%。
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2019年-2021年,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98.1%、98.9%和96.8%。
雖然營收在增長,但叮噹健康的盈利狀況卻不盡如人意。2019年~2021年,叮噹健康的凈虧損分別為2.74億元、9.20億元和15.99億元。2022年一季度,虧損持續加劇,單季凈虧損達4.04億元。
叮噹健康網上賣藥掙來的錢都花在了哪裡?答案是物流倉儲和營銷。
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叮噹健康履約成本(包括物流及倉儲服務費用)分別達到2億元、2.83億元和4.12億元,占營收的15.7%、12.7%和11.2%;同期,公司銷售與市場開支費用分別為2.78億元、4.41億元和8.35億元,占比總營收的21.8%、19.8%和22.7%。
將兩者相加,幾乎已經吞掉了公司的全部毛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叮噹健康飽受虧損困擾,但沒有影響投資人的熱情。9月13日,公司公布的分配結果顯示,公開發售階段,叮噹健康獲7.2倍超額認購,並引入了陽光保險、Harvest、Jumpcan等基石投資者,認購金額達2.98億港元。
60歲醫藥大佬再創業,5年斬獲7輪融資
作為醫藥電商里的頭部玩家,叮噹健康的創始人也頗有來頭。
楊文龍出生於1962年,大學學的是中醫專業,畢業後在江西一家國營醫藥公司工作,負責中藥材的收購。1997年前後,市場經濟剛剛開放,醫藥公司走向市場化,嗅出商機的楊文龍開始籌劃創業,投身於自主經營的承包模式。
1998年,楊文龍開始建立全國營銷網絡,並在2000年成立仁和集團。創業初期,仁和並不自己生產藥,而是把中藥材供應給藥廠,但隨著效益下降,藥材廠商開始用藥品抵錢,仁和集團「被動轉型」,從賣藥材改為賣藥。2005年起,仁和集團先後推出了「優卡丹」、「閃亮」、「婦炎潔」等知名品牌。
2007年,上市十年的九江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實施重大資產重組,作為大股東的仁和藥業藉此成功借殼上市。截至目前,公司市值83.58億元。
時間來到2013年,O2O模式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楊文龍預感,醫藥零售領域的O2O轉型,將成為未來的一個大趨勢。於是,2014年,53歲的楊文龍決定二次創業,成立了叮噹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仁和藥業沒有直接持有叮噹健康的股份,但兩家公司在業務上來往密切。根據招股書,2018年-2022年一季度,仁和藥業都是叮噹健康的五大供貨商之一,仁和藥業的銷售費用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維持在15%左右。
有醫藥「老炮兒」和老牌藥企做背書,一路走來,叮噹健康獲得了眾多資本青睞。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成立至今,叮噹健康共融資7輪,累計獲得投資27.6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招銀國際、TPG、泰康人壽、中金、國藥中金、奧博資本、海爾醫療等十餘家投資機構和產業資本。
根據招股書,IPO前,楊文龍間接持有或控制叮噹健康50.48%的投票權,其中約 21.16%是通過健興有限公司持有,約22.59%通過健發有限公司持有,約6.73%通過表決權委託安排持有或控制。
其他投資者中,招銀國際通過多家基金,合計持股7.28%;TPG Capital持股6.34%。
互醫投資冰火兩重天:巨頭撒錢入場,VC/PE「緣分已斷」
多年前,馬雲曾斷言:「中國下一個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領域。」
此話一出,網際網路醫療賽道熱火朝天。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1年至2021年,網際網路醫療投融資規模超420億元,2020年,整個市場規模已達到2000億元。
新冠疫情的爆發,更是給了網際網路醫療一個發展窗口,行業因此迎來一波上市熱潮。據投中網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除了叮噹健康,圓心科技、微醫、智雲健康等多家網際網路醫療企業都在排隊IPO。
互醫賽道的火熱,也吸引了一大批「跨界玩家」。
早在2014年,騰訊就開始了醫療領域的第一筆投資,之後一路通過投資和自建,迅速搭建起了一個百億醫療帝國。當下國內的網際網路醫療獨角獸,大半都在騰訊麾下,如丁香園、微醫集團、卓健科技、醫聯、好大夫在線、企鵝醫生、碳雲智能等;
百度則在2010年就開始自建團隊,試水在線醫療,還投資了不少網際網路問診和醫藥平台公司;
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更是早早拆分出來獨立運營,目前兩家公司已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市值分別為609億港元和1675億港元;
位元組跳動雖然入局較晚,但也來勢洶洶。過去幾年,位元組已經通過自研、投資、併購等動作,初步實現了在醫療健康賽道「線上+線下」的布局,今年8月,公司還豪擲百億,全資收購了高端婦幼醫院美中宜和;
除此之外,餓了麼、美團、順豐同城等物流頭部公司也紛紛入局醫藥電商。
有意思的是,在巨頭撒錢入場的同時,VC/PE對於互醫的熱情卻不太高。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網際網路醫療領域共發生投融資事件11起,相較醫療器械等其他細分領域,熱度明顯退潮。
投中網在《網際網路醫療給VC/PE關上了大門》一文中也曾提到:「幾乎所有機構現在都不會看,也不看好互醫了。」
至於不看好的原因,則是多層面的:
一方面,目前網際網路醫療還處於燒錢換增長的階段,即便是巨頭如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也難逃虧損的命運,在募資難的當下,這種商業模式顯然不是投資人的最優選擇;
另一方面,因為無法滿足平台「要訂單」的需求,VC/PE往往也不是互醫平台融資時的首先,「對於一些想投的企業,純財務投資其實也很難投進去。」
既不想投,也投不進,VC/PE對於網際網路醫療的態度已經再明顯不過了。(文/王滿華,來源/投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