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上零食量販店風口,營收業績大增,鹽津鋪子為何還要「補課」

2023-08-23     財經無忌

原標題:踩上零食量販店風口,營收業績大增,鹽津鋪子為何還要「補課」

文 | 蕭田

外部大環境承壓之下,對於休閒零食賽道的選手來說,行業也進入新的拐點戰。

從全渠道到細分賽道,再到中高端,不少品牌紛紛開始戰略布局,思考如何線上+線下的模式組合,如何在細分賽道挖掘更多有消費潛力的品類,如何抓住消費人群的更高階需求。

不過,鹽津鋪子(002847.SZ)卻是一個例外。就在頭部品牌紛紛轉向新賽點之時,鹽津鋪子卻反其道而行——

從商超渠道轉向零食量販店,重心還是線下;聚焦細分品類,但不踏入細分賽道;占據中低端市場,同步啟用降價策略。

更令外界感到詫異的是,鹽津鋪子這些「反常行為」,更讓其收穫了讓一眾同行艷羨的成績:

近日,鹽津鋪子披露了公司2023年半年度報告。根據其近5年中報業績,鹽津鋪子2023年上半年在營業收入、凈利潤水平兩個指標雙雙達到了2019年以來最高水平。

不過,作為一家自詡為 「零食界華為」之稱的休閒零食企業,鹽津鋪子在過去數年時間裡發展一直不慍不火,甚至因 固守線下渠道而多次錯失電商紅利,堅持自主生產卻頻現食品安全危機、始終在艱難轉型的道路上。

如今,經過十年的高速增長,當前的休閒零食行業已經進入非常內卷的周期,增收不增利,更是各家的基本常態,鹽津鋪子的這一「非常態表現」是否意味著它已經補足了短板,慢慢彰顯出長板優勢?

答案還要從這份半年報中尋找。

零食量販店背後的「賣水人」

半年報顯示,鹽津鋪子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94億元,同比增長56.54%;凈利潤2.46億元,同比增長90.69%。

取得這一出色業績的原因,鹽津鋪子將其歸因於「多個渠道」,即滲透到現在風頭正猛的零食量販店裡。

近兩年休閒零食的最大戰事,莫過於激烈爭奪下沉市場的零食集合店、零食量販店。

零食集合店有多火?

有媒體報道稱,在江西一縣城唯一一條商業步行街上就有5家零食集合店貼身肉搏;有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分享道,「我這邊一個廣東小鎮中心,一個月就開了4家」「我們小縣城,隨便一看就有兩家,而且都是100平方米以上」。

近年來,零食集合店頗受年輕人歡迎。而在資本的助推下,零食集合店這一新興業態,在全國跑馬圈地。

以當下勢頭正猛的幾家品牌為例,零食很忙目前已經有超過3000家門店;零食有鳴,截至2022年4月,開店數量已經達到了1200家左右,計劃在2026年將門店開到16000家;趙一鳴門店規模也已經突破1200家,在江西、廣東、安徽等11個省份均有布局。

連鎖的規模上來後,收入自然也水漲船高。

就拿「零食很忙」來說,據2022年度業績「成績單」顯示,2022年全年門店零售營業額64.45億元,同比增長139.7%。

這樣的成績,就算是放在整個休閒零食行業里,都是遙遙領先。

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於深耕行業多年的巨頭們來說,競爭早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狂奔的零食量販店賽道,讓他們看到了一絲曙光,紛紛競相布局。

今年上半年,良品鋪子就與黑蟻資本聯合投資了「趙一鳴零食」,以及推出了主打下沉市場的連鎖零食店品牌「零食頑家」;三隻松鼠在優化原有門店,轉向零食門店新形態;洽洽食品也對外表示,在零食量販渠道合作和試銷的有零食很忙、趙一鳴、零食有鳴等。

在這之中,鹽津鋪子更是跑步入場,踩中了風口。

與來伊份、三隻松鼠、良品鋪子等定位的高端零食品牌店明顯不同,新一代的零食集合店主打「 品類多、價格低」,產品售價僅為為商超價格的70-80%。

同時,為了提升消費者體驗感,這些門店大都是中大店型模式,且裝修風格簡約時尚,這些都成為吸引消費者進店的「利器」。

但「平價」和「時尚」這兩個新一代零食集合店吸引消費者的「錨點」,卻有著天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因為對於尚處於發展初期的零食集合店而言,沒有形成規模以上的優勢,也就掌握不了終端溢價權,大牌產品既不會主動降價,也不會放低品牌身價進入該渠道,所以這些零售店始終面臨著貨源不穩定的問題。產品雖多,但也都是白牌。

如何解決供應鏈問題,保證產品的安全和品質一致性決定了這些品牌能走多遠。

作為一家線下發家的零食品牌,鹽津鋪子曾經重度依賴傳統超市、大賣場等KA渠道。但由於近年來受到電商紅利、同行競爭等衝擊,傳統KA渠道不景氣,鹽津鋪子也陷入增長瓶頸。

量販店的出現,讓鹽津鋪子找到了用力的方向。兩者一拍即合。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商超渠道對鹽津鋪子的營收貢獻下滑至10.15%,成為占比最低的渠道,而在2017年之前,這一渠道的貢獻占比在50%以上。

占比最大的渠道被經銷商取而代之,經銷渠道(含新零售渠道和其他渠道)在營收的占比從2017年的40%已經增長到今年上半年的69%,這其中很重要的貢獻來自休閒零食專營連鎖系統等新零售渠道。

執行力是「懸在頭頂的一把劍」

表面上,鹽津鋪子成為了零食量販店背後的「賣水人」是成功的。但深究背後,鹽津鋪子這一增長是否可持續仍然值得探討。

零食集合店的發展為何能夠近年來突然火爆?本質上來說,就是經濟下行,消費遇冷性價比消費興起。

在財經無忌看來,零食量販店這一形式雖然新穎,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零食渠道、產品和品牌的問題。

而這些門店之所以能夠開設在黃金地帶步行街,或購物廣場內,會吸引用戶消費,本質上還是價格便宜。換句話說,它只是取代了一部分商超的作用,但並不存在一種新的解構。

與三隻松鼠、來伊份、良品鋪子等線下店相比,零食量販店這一模式能跑通的關鍵是要有持續不斷地提供低價產品。

這也就意味著,即便鹽津鋪子的產品價格很低,但與那些白牌相比,仍舊存在著品牌溢價。

如何才能保證鹽津鋪子在這些零食量販店的核心地位,或者說渠道把控能力? 鹽津鋪子的解法是一以貫之的價格戰策略。

在之前的市場競爭中,社區團購、直播帶貨等新零售渠道對鹽津鋪子的衝擊不小,為保住市場份額,鹽津鋪子就曾經用過「低價」的競爭策略。

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曾在2021年財報會議上表示,鹽津鋪子與競爭對手相比,在核心單品上至少有15個點的價格優勢。

而到了2022年,鹽津鋪子更是直接將其上升到企業戰略高度——公司產品從「高成本下的高品質+高性價比」逐漸升級成為「低成本之上的高品質+高性價比」。

鹽津鋪子能否做到,這其實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作為「零食自主製造商的第一股」,鹽津鋪子是整個休閒零食行業為數不多採用自主生產模式的企業,這也是鹽津鋪子最引以為傲的地方之一。

不可否認,所有零食企業都極其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鹽津鋪子也不例外。在半年報中,開篇就很明確的提到對於食安問題的風險提示。

但作為一家自主生產的零食企業,鹽津鋪子仍舊不時被爆食安問題。沒有展現出其特有優勢出來。言外之意其實也透露著,鹽津鋪子的管理層執行力弱以及懈怠的問題。

以新戰略下為例,「低成本之上的高品質+高性價比」 意味著要有極致的成本管控能力,但現實是, 價格戰每次打起來,都是以犧牲利潤的方式實現。

一組數據可以證明,與同為自主生產模式的來伊份、洽洽食品作對比,曾經毛利率最高的鹽津鋪子,近年來毛利率呈下滑趨勢,從2017年的46.83%一路跌至2023年上半年的35.34%。反觀來伊份和洽洽食品,兩者毛利率均保持著相對穩定的增長態勢。

拉長時間線來看,這也已經是鹽津鋪子中期毛利率連續下滑的第三年。

從渠道到「產品+渠道」,到底難在哪裡?

除了低價策略要解決背後的執行力之外,鹽津鋪子還要邁過的另一道檻,就是產品力的大關。

今年以來,零食集合店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一邊是以「零食很忙」為代表的品牌跑馬圈地速度不斷變快,僅6月,零食很忙就開出了近1000多家店;但另一邊,如老婆大人、a1零食研究所等頻頻傳出關店的消息。

背後的原因,根本上還是在渠道同質化、渠道同質化、推廣方式同質化以及傳播內容同質化的問題下的產品力缺失。

引申來看,零食集合店的紅利不會一直存在,隨著市場逐漸飽和,渠道規模進入存量階段時,重度依賴零食量販店的鹽津鋪子將很難繼續從這樣的勢頭中獲利。

兜兜轉轉,踩到風口的鹽津鋪子不可能永遠吃到紅利,在休閒食品市場逐漸飽和、競爭日趨激烈、同質化嚴重的行業背景下,鹽津鋪子能否保持競爭優勢,或者破圈的關鍵,一定是輸出優秀的產品。

這一點,鹽津鋪子創始人張學武的顯然已經意識到。

2021年,鹽津鋪子全面啟動轉型升級,產品從「高成本下的高品質+高性價比」逐漸升級為「低成本之上的高品質+高性價比」,由渠道驅動增長升級為「產品+渠道」雙輪驅動增長。

在此戰略之下,今年鹽津鋪子還提出了更雄心勃勃的戰略目標:三年實現集團營收超百億。

集科研、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鹽津鋪子在多個場合都自詡如華為一般,對外自稱「零食界的華為」。為打造「好零食、鹽津造」的核心競爭優勢,鹽津鋪子十分注重研發投入。

近年來,公司的研發費用也在逐年增長,2020年-2022年,鹽津鋪子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150萬元、5519萬元、7428萬元。

對比同行來看,2022年,鹽津鋪子在研發上投入的費用已經遠高於頭部企業。

高投入之下,鹽津鋪子打造了「實驗工廠」。財報中提到,在其模式助力下,產品可迅速完成從研發至規模生產,這或許也是張學武的底氣所在。

目前,鹽津鋪子打造了七大核心品類(辣鹵零食、深海零食、休閒烘焙、薯類零食、蛋類零食、蒟蒻果凍、果乾堅果)等擁有「鹽津鋪子」企業主品牌及深海零食品牌「31°鮮」、休閒烘焙品牌「憨豆爸爸」、蒟蒻果凍品牌「蒟蒻滿分」、薯類零食品牌「薯之惑」等品牌矩陣。

但從數據上看,其中營收貢獻度超過10%的僅有辣鹵零食、休閒烘焙、深海零食三類,對應營收分別為7.14億元、3.04億元、2.9億元,同比增幅95.63%、11.47%、18%。

這之中漲幅最大、占比最多的是辣鹵零食產品,其在總營收中的占比達到37.7%。

而值得一提的是,嚴格意義上來說,辣鹵零食並非出自鹽津鋪子內部之手。

早在2019年,鹽津鋪子就進入到了辣條行業,但該品類始終不慍不火,直到2021年,衛龍前副總裁張小三加入鹽津鋪子,在他的加持下,辣鹵零食才成為鹽津鋪子的最核心品類之一。

在今年上半年,整個辣鹵零食板塊營收占比不僅最高,同時,辣鹵零食中的休閒魔芋製品和肉禽製品的增長速度遠高於烘焙零食、深海零食等傳統老品。

華鑫證券的分析稱,中國辣味零食市場規模2021年近2000億元;辣味零食市場規模在2016-2021年的復合增長率為9%,高於同期零食行業增速7%。如此看來,辣味零食仍有增長空間。

「零食界的華為」多年來的高投入都鮮見輸出爆品,一個外來職業經理人僅用1年就孵化了一個既具成長性又具潛力的品類,這一點不僅值得深思,也從側面說明,鹽津鋪子雖然捨得投入研發,但和成果並不成正比。

遺憾的是,2022年,張小三已經從鹽津鋪子離職加盟了滷味零食品牌「王小鹵」。鹽津鋪子能否打造出下一個爆品,目前來看仍是未知數。

事實上,這兩年休閒零食企業普遍都面臨大考,包括鹽津鋪子在內的所有選手,都需要回答一個問題,「怎麼在當下不確定的環境中,尋找自己的確定性?」

在鹽津鋪子的財報中,有一個很容易讓人忽略的細節,鹽津鋪子對於自身的定位是專注於發展小品類休閒零食,採用差異化競爭,避開以薯片、膨化食品等澱粉類休閒食品,及糖果、巧克力等西式休閒食品的主流市場。

這一點無可厚非。畢竟,企業的路徑選擇沒有優劣,細分市場也同樣有成功和偉大的企業。

但鹽津鋪子卻忽略了,無論選擇哪一種賽道,差異化並不代表著唯一性,企業家個人戰略的遠見、管理層能力、研發的投入和執行的力度……最終都會直接反映到企業身上。

鹽津鋪子想要進一波突破,以上因素缺一不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41fb4081a8ac60732fa11a403fcf9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