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正統的漢室宗親,卻是曹操的三朝元老,郭嘉都自嘆不如!

2023-12-04   康康歷史

原標題:此人是正統的漢室宗親,卻是曹操的三朝元老,郭嘉都自嘆不如!

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貽」可見在戰爭中要想不失敗,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正確的把握敵情,從古至今莫不如此。更重要的是要對收集到的各種情報進行正確的分析,從而做於有利的決策。而在這方面最出色的應該是曹操的謀士劉曄。劉曄的長處在於情報方面,對於敵情和局勢的分析有著過人之處。他歷經曹操和曹丕兩代,雖然官職不高但一直是歷代魏主的心腹,參與了很多重大事情的謀劃決策。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漢光武帝的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正統的漢室宗親。劉曄從小就膽識過人,汝南名士許邵躲避戰亂到揚州時就評價說劉曄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劉曄能文能武,為人機巧,膽識過人,對於天下局勢,敵情的分析,對手心理的掌握都有其過人之處。而他在年少的時候就展示了自己過人的一面。

後來來到揚州避禍的名士許劭見到劉曄,對劉曄大為讚賞,說他有「佐世之才」,年紀輕輕的劉曄從此成名。東漢末年揚州境內有著眾多地方豪強勢力,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整日勾心鬥角,相互爭奪,自行其是。此時的劉曄已經二十出頭,正為這件事情而擔憂,但一時也沒找到最為合適的解決辦法。

正巧,曹操派遣使者來到揚州了解政務。劉曄眼前一亮,認為機會終於來了。於是,劉曄向將當地的局勢做了一個詳細的介紹,並將使者請到自己家中居住,劉曄這麼做並不是為了炫耀自己與使者的關係,他早就想好了一出請君入甕的好戲,之後將主角鄭寶請到家中,將其殺害。而劉曄也自此名揚天下。

當劉曄還在廬江太守劉勛手下任職時,就正確的分析了孫策請求劉勛攻打上繚其中的謀略,劉勛不聽其言果然被孫策偷襲而失敗。當曹操到壽春時,要討伐山賊陳策,以前派去的偏將失敗了,曹操問其他的謀士都說不該派兵去,只有劉曄正確的分析了前後形勢的不同「往者偏將資輕,而中國未夷」「今天下略定」「豈況明公之德」認為可以攻下「先開賞募,大兵臨之,令宣之日,軍門啟而虜自潰矣。」後來果然結果就跟劉曄說的一樣。

在公元221年,關羽遇害。孫權馬上派人前往洛陽,表示正式歸降曹魏帝國,向曹丕稱臣。曹魏一幫文武官員一致道賀,只有劉曄警告曹丕:「孫權無緣無故歸附,內部一定有緊急情況。吳國前殺關羽,劉備一定復仇,外有強大的對手,民心不安,又怕我們曹魏趁機動手,所以才獻出土地,向我們曹魏歸降。此時我們曹魏應該出動大軍,渡江進擊,蜀漢攻打孫權的邊境,我們攻打孫權的心臟,孫權之亡,不過十日。東吳一亡,蜀漢勢力孤單,蜀漢也維持不了多久時間。

但是曹丕卻不願依照劉曄所說,孫吳存亡之關鍵,間不容髮,劉曄的渡江戰役如果順利實施,三國歷史將從221年開始重寫。曹操是個開創性的雄才,可13年前的那晚他輸給了孫劉聯盟,輸給了自己的不可一世,輸給了錯誤的情報,輸給了天時地利。曹丕原本可以完成父親的偉業,一舉奠定其在歷史中的地位,但是曹丕卻因一己之見錯失機會。然對於劉曄的謀略,郭嘉在世之時都自嘆不如!

劉曄一生侍奉曹魏三代人,可謂是三朝元老。劉曄的才能遲遲無法得到施展,想必當時也是非常鬱悶的。最終劉曄之死與其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為人性格圓滑,善於曲意逢迎,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不擇手段,雖逞強於一時,但最終不免難逃厄運。正如何焯所言「為帷幄之臣,本之以忠信,持之以慎密,則無敗矣。若窺伺機詐,未有令終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