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布檢測日本水產後,首個跟進的國家出現,準備抵制日本水產

2023-08-25   軍事評論

原標題:中國宣布檢測日本水產後,首個跟進的國家出現,準備抵制日本水產

2023年8月24號,日本政府不顧周邊國家以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執意要在本國近海,排放未經國際監督、審查的福島核電站污染水。而就在日本政府強行啟動這一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惡行同時,我國海關總署果斷宣布,從24號開始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香港、澳門兩大特區特一併跟進。與此同時,我們國內各大城市的日料店、商超開始全面下架從日本進口的生鮮食材,紛紛公開標註其原產地,以此來證明沒有日本水產品出現在餐桌上。

而就在中國官宣禁入令之後,第一個跟進的國家出現了。據環球時報援引馬來西亞媒體發布的報道稱,馬來西亞衛生部、農糧部先後發表聲明,呼籲本國民眾在面對日本排污入海時保持冷靜,因為該國目前並沒有從日本進口任何活海魚。馬來西亞政府向民眾承諾,今後會重啟對日本進口食品的放射性物質檢測。至此,馬來西亞成為了繼續中國之後,首個對日本食品實施輻射檢驗的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國、韓國、東協甚至是日本國內漁業從業者反對岸田政府強推排污入海以外,身為日本政府在排污入海方案上最大靠山的美國,竟然也開始玩起了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把戲,而且對準的目標,恰恰是得到了美國政府背書,美國輿論洗白的日本。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顯示,美國已經成為了今年上半年,全球進口日本水產品的國家當中,銷量減幅最大的國家,這與美媒在報道中不斷淡化排污入海危害性的做法形成了強烈反差。

事實上即便是美國輿論場,也不全都是利好日本排污入海方案的聲音。據《環球時報》25號發布的報道稱,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和《國家地理》雜誌,在近期刊登的兩篇文章中,都不約而同地對日本政府推動的排污入海方案產生擔憂以及更多的不信任。《紐約時報》認為,日本政府的決策過程極不透明,同時也會給處理核災難開啟了極為惡劣的先例。

《國家地理》則認為,核污水抵達美國近海的時間可能會超出預期,就算不會立刻殺死人們,但也值得引起民眾的關注和擔憂。另一邊,費盡周章地收買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給自己背書的岸田政府,如今正在為我國頒布的全面進口禁令而惱羞成怒。據日本東京廣播公司24號發布的報道稱,岸田文雄宣稱自己已經通過外交渠道向中方發布的管制政策提出了反對和不滿,並要求中國立即撤銷相關措施。

面對岸田政府的施壓,我國駐日大使吳江浩第一時間出面駁斥,明確指出是日方不顧各利益攸關方的關切強行啟動排海,造成這一局面完全是日方的責任。能夠讓岸田政府如此跳腳,恰恰證明我國的反制不僅有效,而且精準擊中了對方的命門。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中國在國內外的輿論場將承受來自更多壓力。

有的是來自西方輿論與日本政府的「戰術配合」,有的是來自國內精日群體的無腦洗地和帶風向。但只要中國的社會主流能夠對當下的局勢形成清晰的認知,日本政府的這些盤外招就不可能奏效,他們也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