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關節炎、帶狀皰疹、周身疼痛,一個奇效良方,妙用藥到痛除

2023-08-14     醫者榮耀

原標題:痛風、關節炎、帶狀皰疹、周身疼痛,一個奇效良方,妙用藥到痛除

在過去,人們對疼痛劇烈的疾病,大多深惡痛疾,如果沒有合適的良方治療,那可是硬抗疼痛帶來的傷害。還好,在古代中醫的發展中,湧現出了諸多的止痛良藥和止痛名方。對於大止劇痛,中醫最出名的方劑也有不少,比如芍藥甘草湯、小建中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獨活寄生湯、大活絡丹、七厘散、身痛逐瘀湯,活絡效靈丹……不可枚舉,然而,卻有一個也是止痛良方,方藥對證,往往能夠隨手取效,藥到痛除,而這個方劑便是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湯是源自《醫學啟源》里的一個經典名方,全方由「羌活半兩,防風三錢,升麻一錢,葛根二錢,白朮一錢,蒼朮三錢,當歸身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錢,苦參(酒浸)二錢,黃芩(炒)一錢,知母(酒洗)三錢,茵陳(酒炒)五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等15味中藥組成。按照原方用法,是將這些中藥銼如麻豆大,每次服用時,取藥末一兩,用水二盞半,先用水拌濕,稍等片刻後再煎煮,將水煎至一盞,去掉藥渣,溫服,片刻後,以「美膳壓之」。

當歸拈痛湯的主要作用是利濕清熱,疏風止痛,主要適用於濕熱相搏、外受風邪證,臨床上常以遍身肢節煩疼為主證,或肩背沉重,或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舌脈上常以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為特徵。不難看出,當歸拈痛湯的止痛範圍很廣,是遍身肢節疼痛都可治,不過需要明了的是,它的核心病機,當歸拈痛湯所治疾病大多是由濕熱內蘊、復感風邪,或者是風濕化熱從而導致風濕熱三邪夾雜為病,因此它的核心病機是濕熱相搏、外感風邪、濕邪偏重,只要符合核心病機,運用當歸拈痛湯,加減化裁,必能指哪打哪、百發百中。

當歸拈痛湯的來源,在早期也是曾在爭議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曾受業於名醫張元素,當歸拈痛湯也被收入《醫學發明》,另外在《蘭室秘藏》中還將當歸拈痛湯改名為「拈痛湯」,由於李東垣名氣大於其師張元素,以致後世眾多醫家皆認為當歸拈痛湯乃東垣所制,如明朝徐用誠《玉機微義》、清代汪昂《醫方集解》、吳儀洛《成方切用》、謝觀《中國醫學大辭典》等皆執此說,但經考證,當歸拈痛湯的藥物組成和主治病證應首載《醫學啟源》[1]。

對於當歸拈痛湯的配伍,也很有講究,雖然全方15味中藥,屬於中大方系列,但是其配伍,也是頗有特色的。全方以羌活、茵陳為君藥,主要發揮「濕熱去、經絡疏、痹痛除」的作用,其中羌活辛溫氣雄,發表力強,散風邪、勝濕氣、通關節、止疼痛,茵陳苦泄下降,清利濕熱;以豬苓、澤瀉、黃芩、苦參、防風、升麻、葛根為臣藥,「外可散風邪,內科除濕熱」,其中豬苓、澤瀉淡滲利水,黃芩、苦參清熱燥濕、通利小便,防風、升麻、葛根解表疏風;以白朮、蒼朮、人參、當歸、知母為佐藥,其中白朮、蒼朮健脾燥濕、標本兼顧,人參、當歸益氣養血、扶正祛邪;以甘草為使藥,主要起到調和諸藥,加強人參、白朮的益氣健脾之力[2]。

不過對於當歸拈痛湯的君藥,歷來也存在爭議,按照《醫學啟源》原著所載,當歸拈痛湯以羌活、防風為君藥,以升麻、葛根、白朮、蒼朮為臣藥,以當歸、人參、甘草、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豬苓、澤瀉為佐藥。但是後世醫家在不斷化裁當歸拈痛湯的同時,對它的君臣佐使配伍秘訣,也發生了變化。有醫者統計,當歸拈痛湯的君藥,主要存在以下這幾種觀點:當歸拈痛湯以羌活、茵陳為君論,以當歸為君論,以當歸、羌活、防風為君論,以羌活、防風為君論[3]。

當歸拈痛湯是張元素十分重視的一個方劑,在《醫學啟源》中曾這樣說,「下之二方,非為治病而設,此乃教人比證立法之道,容易通曉也」,這裡說的二方,一個是天麻半夏湯,而另一個就是當歸拈痛湯。對於原方主治,張元素歸納為,「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從原方配伍來看,重點在於濕熱二字,兼風、兼燥、兼暑,都可以辨證使用,但唯獨兼寒,則不宜使用。

自當歸拈痛湯創立以來,就備受歷代醫家推崇和應用,李東垣、徐彥純、張景岳、孫文胤、吳鶴皋、陳實功、張清泉、陳夢雷、徐大椿、鄭元良、吳謙等古代名醫,都對當歸拈痛湯頗有發展,不過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孫文胤和徐大椿。孫文胤將苦參、黃芩、豬苓、澤瀉去掉,加上黃芪、黃柏、玄參、茯苓,改為散劑,也就是當歸拈痛散,主治肢節煩疼,肩背沉重,流注足脛,痛不可忍,口乾壯熱,兩足濕瘡痛癢而兼脾虛不運。徐大椿將當歸拈痛湯原方中的升麻、葛根、人參、甘草、苦參、知母、茵陳,加上黃柏(酒炒)一錢半,如此大刀闊斧的刪減,卻沒有改變它的功效主治,不得不感嘆,徐大椿對當歸拈痛湯原方理解的博大精深和運用的遊刃有餘。

對於當歸拈痛湯的臨床運用,一般也會根據兼變證進行加減化裁,比如腳膝腫得厲害,可以加防己、木瓜等中藥來增強祛濕消腫的作用;如果身體疼痛得厲害,可以加薑黃、海桐皮等中藥來增強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如果關節疼痛得厲害,可以加乳香、沒藥來增強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如果關節腫脹,可以加生地黃、大腹皮、薏苡仁等中藥來增強清熱利濕消腫的作用;如果局部灼熱較重,可以加金銀花、連翹、生石膏等中藥來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當歸拈痛湯不僅清熱利濕效果好,止痛效果也是信手拈來,但是卻不適合風寒濕痹。

當歸拈痛湯頗具特色,表里同治、邪正兼顧,「散風清熱利濕,以去其邪;益氣健脾養血,以扶其正」,且止痛效果明顯,隨手拈除,因此,它便成了後世醫家治療風濕熱痹以及濕熱腳氣初起的常用方,它主要功能是清熱利濕、疏風止痛,兼有益氣和血的作用,所針對的病證主要有三大類:一是濕熱相搏,外感風邪,病邪留滯肌肉、筋脈、關節、使經脈閉阻不通、肩背沉重,或伴有局部紅腫熱痛等病症;二是濕熱下注所致的腳氣腫痛,或腳腿生瘡、赤腫作痛、膿水較多等病症;三是推而廣之,只要疾病的疾機確為濕熱(或兼風、夾瘀、夾虛),均可運用當歸拈痛湯隨症加減治療,不必拘泥於原方主治[4]。

在現代臨床中,諸如白塞綜合徵,血尿,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淺靜脈炎,痛風,陰癢,神經性皮炎,膿皰瘡,皮疹,臁瘡,皮膚結節性紅斑等疾病[2],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頑固性下肢濕疹,帶狀皰疹,尋常痤瘡,頑固性瘙癢,例臉上色素沉著,黴菌性陰道炎合併外陰瘙癢,干擾素流感樣不良反應,特發性紅斑肢痛症,肋間神經痛、濕腳氣、多發性癤子、脂溢性皮炎,過敏性紫癜性腎炎、過敏性皮膚丘疹,周身疼痛[4];高尿酸血症,類風濕關節炎,其他骨性關節炎、滑膜炎,相關腎病,糖尿病併發症[5]等多種疾病,均可辨證使用當歸拈痛湯,若方藥對證,必能屢用屢效。

當歸拈痛湯在創方以來,在臨床中的應用也在逐步拓寬,早已不止是腳氣,腳痛,遍身通,痹症等疾病這麼簡單了,且現代藥理對它也有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當歸拈痛湯具有抗炎鎮痛,調節代謝,抑制相關蛋白表達,調控細胞凋亡[5]等藥理作用,這也為當歸拈痛湯現代臨床應用的拓展提供了新思路。在未來的中醫臨床中,當歸拈痛湯,還有更多可發掘的空間,而且藥理研究也有待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期對當歸拈痛湯的廣泛應用,提供更多更好更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歐陽建軍,徐莎婷.當歸拈痛湯的源流與發展[J].中醫研究,2013,26(1):59-61.

[2]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歐陽建軍,徐莎婷.當歸拈痛湯的制方原理探析[J].中醫研究,2013,26(6):6-8.

[4]安莉萍,辛小紅,程鵬.當歸拈痛湯臨床應用概況[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1,26(8):1798-1800.

[5]周曄,張玉萍.當歸拈痛湯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2,25(2):61-64.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355099c8c6aa5b3357c292e9be1c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