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人與人關係能否長久的,不是感情,而是交換

2023-12-21     洞見

原標題:決定人與人關係能否長久的,不是感情,而是交換

決定人與人關係能否長久的,不是感情,而是交換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為彼此賦能,一段關係才能走入正循環。

社會學家布勞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和互動,都是一種交換。

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是要從人際關係中獲得報酬的。

一種是內部報酬,比如思維與能量的交換;

一種是外部報酬,比如物質、功利性的交換。

人際關係的本質,就是互相扶持、彼此賦能的過程。

01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話題:有哪些露骨的人性真相?

最高贊回答說:追逐利益,是人的天性。

成年人世界裡,利益是紐帶,一旦失去,關係往往也容易分崩離析。

年輕時的查理·芒格,曾就職於一家律師事務所。

合伙人加勒特對他十分器重,手把手教他業務,還安排他接待一些高端客戶。

芒格對此十分感激,將加勒特視為知己。

可後來某天,芒格忽然被人舉報,說他磨洋工,給公司帶來了2萬元的損失。

舉報他的人正是加勒特。

芒格無心爭辯,憑自己的能力把損失補上了,還超出了三萬元。

這引發了加勒特更大的不滿,工作上處處找茬。

芒格實在疲於應付,只能離開律所,遠離了這位曾經的好友。

當芒格初出茅廬,加勒特處處給他機會,而當他開始嶄露頭角,危及自己的地位,加勒特就要排擠他、針對他,逼他離開。

這並非是加勒特善變,只是芒格觸碰到了他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兩個人情誼再深,涉及利益衝突,很快就會形同陌路。

利益共享、互助互贏,一段關係才能得以維繫。

徐崢和黃渤在合拍《瘋狂的石頭》後成為了好朋友。

兩人不僅在生活中交往甚密,在事業上也是互相扶持。

徐崢轉行做導演,拍攝自己第一部作品時,邀請許多明星參演都被拒。

唯有黃渤覺得,以徐崢的眼光和才華,一定能成功,所以一直在背後為他出謀劃策。

當徐崢順利轉型,在導演界站穩腳跟,他也沒忘記自己的老朋友。

在黃渤首次導演《一齣好戲》時,徐崢零片酬出演,幫他站台為電影增色不少。

許多交情也許始於興趣一致,三觀相同,但維持感情最好的方式,是利益的互換。

與人相處時,感情是不牢靠的,好處才是實打實的。

感情會隨著時間、境遇發生改變,共同的利益卻能將兩個人緊緊維繫。

所以作家余秋雨才會說:赤裸裸地談利益,便接近於真理。

人與人之間能長期維持關係,靠的就是相互「有利可圖」。

02

作家連岳曾說:「社交最後都得回歸個人價值。

個人價值增長,你就會有朋友,個人價值趨近於無,別說新朋友,幾年後,你連老朋友的身影也看不到了。」

電視劇《張衛國的夏天》中,黃磊飾演的張衛國,受邀去高檔飯店參加同學聚會。

他的自行車剛到飯店門口,就被保安攔下了,保安不僅出言諷刺,還不讓他停放自行車。

兩人僵持了許久,直到一位開著高檔轎車前來的師哥幫他解了圍。

可在飯局上,師哥像變了個人。

他嘲諷張衛國騎自行車來聚會是不尊重老同學,還故意提起張衛國在劇組後勤組上班的事,讓他難堪。

對人微言輕的張衛國,師兄根本不念及曾經的同窗情誼,極盡嘲諷與挖苦。

可對劉奕君飾演的大師兄,一位知名節目主持人,他卻殷勤地端茶倒水,還搶著加對方微信。

成年人的關係,就是這麼現實。

當你默默無聞,身邊無一人圍繞,當你足夠優秀,才能得到高質量的關係。

著名導演史匹柏早年做電影時,常常全國跑劇組,感覺疲憊、壓力太大時,他就看喬治·盧卡斯的電影來解悶。

某天他在片場偶遇喬治·盧卡斯,便上前攀談,盧卡斯對名不經傳的他沒有絲毫耐心,寒暄幾句便匆忙離開。

後來隨著史匹柏在電影界名聲鵲起,盧卡斯開始主動和他接近,還介紹自己的朋友給他認識。

兩人還經常約著一起打球、聊天,成為志趣相投的朋友。

你看,你和任何人的關係,其實不取決於你對別人多少,而是看你手上的籌碼有多少。

當你無法與別人交換價值,交情自然無法建立;

當你變得強大,變得優秀,自然能收穫長久的關係。

03

美國愛達荷大學Effrey J·Bailey教授曾指出:

「情緒價值不僅決定了一個人受歡迎的程度,甚至決定了一段關係的好壞。」

與人相處時,如果你不能為對方提供情緒價值,反而一再消耗對方,那麼崩盤的不止是對方的情緒,還可能是你們之間的關係。

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朋友不管你工作多忙多累,總是打電話找你訴苦,令你不堪重負;

而當你需要陪伴、安慰時,他卻不耐煩地搪塞、推諉,讓你傷心不已。

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

一味索取情緒價值,關係也會分崩離析,彼此給予、互相支撐,才能結伴走更遠的路。

宋丹丹在36歲那年因為婚姻破裂,陷入人生至暗時刻。

某天早上天已經大亮,她卻並不想起床,而是尋思怎麼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時她接到倪萍的電話,電話里她流露出輕生的念頭,倪萍聽了,說你先別死了,先來我家給我擦地吧。

等宋丹丹去到倪萍家才發現,倪萍早已做好了飯菜在等她。

那段時間,倪萍跟她說起很多故事,也談及自己的低谷,鼓勵宋丹丹慢慢從黑暗中走出來。

多年後回憶起這段往事,宋丹丹依舊充滿感激:

「在我人生最痛苦的時候,倪萍給我特別大的支持,陪伴我走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而宋丹丹對倪萍也是有求必應。

當倪萍因為工作、生活陷入煩悶時,宋丹丹二話不說就趕來陪她,兩人一起聊天、散步。

人與人相處,其實是一場禮尚往來的儲蓄。

人生路上,你拉我一把,我渡你一程,才能結伴走更遠的路。

04

心理學家黃啟團曾提出過一個觀點:

只給別人傳遞負能量的人,被稱為「黑洞」。

人際交往中,「發光體」往往更受人喜歡,「黑洞人」人人都想遠離。

知乎博主@莫喬有位發小,高考時兩人都發揮失常,雙雙被一所不知名院校錄取。

莫喬很不甘心,想升本科,為自己的前程再拼一把。

他找到發小說出自己的想法,誰知發小一聽就嘆氣道:

「大家都是在混日子,你這麼上進會被當做異類的;

你要是考不上,努力也就白費了;

你數學基礎那麼差,英語語法也掌握得不牢靠……」

莫喬一聽,像霜打的茄子樣蔫了下去。

後來,莫喬在學習時,發小總是尖酸地諷刺他,莫喬表達對未來的期許時,發小總給他潑冷水。

久而久之,莫喬不再和他來往,而是暗自努力考上本科,去了別的城市。

而發小畢業後因為沒有學歷和一技之長一直混在底層,兩人也斷了聯繫。

曾有人問馬家輝,什麼是好的關係。

馬家輝回答說:一段良性的、長久的關係,是大家一起成長,而非一起沉淪。

何謂一起成長?

最關鍵的一點是就給對方提供積極的反饋,而非負面的消耗。

與積極樂觀的朋友在一起,彼此賦能,才能攜手走向更好的未來。

莫言和余華曾一起就讀魯迅文學院,是睡在上下鋪的室友。

兩人整日在一起聊文學、寫小說,呆一整天也不覺得膩。

創作過程難免有瓶頸期,感到沮喪時,兩人互相拿對方打趣,一通嬉笑下來,心中的鬱悶也消弭無形。

兩人彼此鼓舞,最後莫言創作出《酒國》,余華寫出了《在細雨中呼喊》。

這兩部作品,讓他們在文壇贏得了不可撼動的地位,他們的關係便因此變得更加親近。

人與人的交往,本質是能量的流動與互換。

雙方都源源不斷輸出正能量,不斷為彼此賦能,一段關係才能走入正循環。

作家亦舒曾說:

這是一個以物易物的社會,除非與生俱來,否則一個人總得拿他所有的,去換他沒有的。

所有長久的關係,都並非偶然與巧合,而是交換的結果。

價值互換、利益共享、悲歡與共的關係,才能在時間的考驗下,變得醇厚綿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30d2fd967fcc552952b3a01cffbec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