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科幻小說,真的挺科幻的

2023-10-18     Mtime時光網

原標題:清朝的科幻小說,真的挺科幻的

清朝的科幻小說,真的挺科幻的

時光編輯部 | Cocteau

如果我說魯迅和梁啟超和中國科幻有著很深的關係,你會不會覺得這個描述本身就挺科幻的。

如今當我們提到中國科幻時,劉慈欣是絕對繞不開的人物。

作為現如今科幻文學的中流砥柱,劉慈欣自然代表的是中國科幻的現在,那麼中國科幻的過去又是如何?

瑪麗·雪萊

從1818年瑪麗·雪萊對朋友講出《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到如今,科幻的歷史滿打滿算不過200年出頭。科學幻想,是標準的人類進入工業革命後誕生的產物,是冰冷機械與浪漫幻想的結合。

而中國社會在滿清時代的封閉與落後,延緩了工業革命進入中國社會的進程,這也讓科幻思想湧入中國比西方晚了近90年。

好在我們趕上了。隨著科幻文化在中國的紮根發芽,越來越多的人對科幻熟悉、感興趣,也湧現出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優秀的本土科幻小說、電影、遊戲。

借著世界科幻大會這一SF頂級盛事在中國成都召開,我們分兩期和大家從頭細說,走過100年的中國科幻。

科幻小說救不了的大清

落後的晚晴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打開了國門,各種新思潮、新技術湧入社會,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科幻文化。

康有為和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運動試圖從方方面面改良落後的晚晴,而將科幻介紹進入中國的第一人正是梁啟超。

1902年,梁啟超將法國著名科幻文學家儒勒·凡爾納的《十五少年漂流記》翻譯成18回的章回體文言文小說介紹到中國,這便是中國第一部被引進的科幻小說《十五小豪傑》。

《十五小豪傑》

梁啟超還評價道:此書寄思深微,結構宏偉,讀者觀全豹,自信余言之不妄。

所以這本小說和他以往的作品比,但有更多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教育色彩,想必這是他選擇最先翻譯此書的原因之一。

沒過多久,五四運動爆發,「賽先生」被大力推崇,很多國外的優秀科幻小說被翻譯為中文。

魯迅

大家熟知的魯迅,就曾在日本留學期間,將讀到的多部凡爾納所著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地心遊記》《北極旅行》等,由日語翻譯為中文。

不過此時因為外語能力不足,魯迅有不少誤譯的部分,並且將其改編為章回體小說的形式,對原文有所增刪,他後來回憶時也提到:「雖說譯,其實乃是改作」。

而中國第一篇原創科幻小說,則是筆名「荒江釣叟」載於期刊《繡像小說》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

《月球殖民地小說》

小說共三十五回,結合了很多其市民小說的元素,講述湖南人龍孟華報仇殺人後攜妻逃往廣東,但兩人失散,龍孟華逃往日本,在日本人玉太郎的幫助下乘坐熱氣球週遊世界,尋覓家人,九死一生的故事。

聽劇情好像除了熱氣球環遊世界不夠科幻?

但這可不是一般的熱氣球,這氣球堪比豪華套房,有客廳有餐廳還會自動駕駛。而且故事後半段龍孟華得知,自己的兒子有月球人的血統,便開著熱氣球衝出大氣層,去月球找兒子了。

可惜的是,如此腦洞大開、情節有趣的第一本中國科幻小說最終還是爛尾了,三十五回之後沒有繼續連載。

還有位重要人物可以和大家聊聊,晚清翻譯家徐念慈。

徐念慈

他與友人創辦了出版機構小說林社,這便是著名的小說雜誌《小說林》的前身,其翻譯、刊載了大量文學作品,對近現代中國小說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中,徐念慈大力提倡「科學小說」,介紹西方先進科學文化。1904年,由其翻譯出版了日本科幻小說《新舞台》,時隔一年又推出了美國科幻小說《黑行星》。

此外,徐念慈還推出了原創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本身是戲仿之作,但也饒有趣味。

《新法螺先生譚》

主角法螺先生將肉身與靈魂分開,靈魂在各大行星上學各種絕活,換腦、腦電術各種超前的概念被引入,都指向腐朽的晚清王朝,該醒醒了。

可惜徐念慈因胃病纏身,年僅34歲便離世。

到了民國,鴛鴦蝴蝶派小說大行其道,科幻小說的內容大多太過天馬行空,只有對西方先進技術的皮毛想像,很難有真正系統化的著作誕生,影響力式微。

不過也不難看出,在晚清和民國初期的科幻小說,有對傳統世俗小說的改良,也有不少借科學幻想教化國民,改良社會的願景。

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科幻小說,就包括大家熟知的作家老舍先生,於1932年出版的《貓城記》。

《貓城記》

故事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講述在火星探險時火箭墜落,卻在這裡發現了半人半貓生物居住的貓人國。在遊歷過程中,「我」迷上了迷葉,喪失了尊嚴和思想,這裡的文明也跟著退化。

故事的隱喻非常明顯,情節和細節也都是對現實中國社會的批判。

1939年,抗日戰爭爆發,戰爭題材的科幻小說也逐漸多了起來。有必要和大家提及的,是顧均正結合了諜戰背景的《在北極底下》系列。

萌芽時期的科幻電影

和科幻小說的蓬勃發展相比,早期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要困難得多。

目前有據可靠的第一部中國科幻電影,是導演楊小仲於1938拍攝的《六十年後上海灘》。

按照現在的說法,影片是穿越題材,講述兩名公司職員小韓和小劉得了頑疾,無奈之下要求醫生將他們的身體麻醉冷凍起來,等未來醫學昌明了再解凍醫治。

這一等就等到了六十年以後,在這裡他們遇到各種新奇科技,什麼可以控制天氣,視頻對話、機器人等等,描繪的還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暢想。

可惜的是,這部孤島時期電影,因為戰爭等原因沒有保存下來,只留下一張海報和為數不多宣傳物料,對影片能有簡單的了解,頗為可惜。

楊小仲導演另外一部《化身人猿》,也有較強的科幻色彩。

影片於1939年上映,講述科學家胡祥林發明了可以把人變成猿猴的藥物,還想繼續研究,不曾想讓自己全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影片從片名就不難看出受到了《金剛》和《化身博士》的雙重影響,倒也可以視為中國怪獸科幻電影的鼻祖。

總體而言,民國時期的科幻電影發展還處在萌芽階段,拍攝電影所需要的工業體系支持,是小說創作不能比擬的。

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環境穩定,工業水平提高,科幻電影才迎來了真正的發展時期。

而科幻小說也迎來了全新的創作局面,無論是美學風格還是思想表達,都與之前的作品大相逕庭,之後再和大家詳聊。

中國科幻百年,正值世界科幻大會成都開幕,好集了也為大家推薦兩款中國科幻的兩款產品,大家可以碼上了解。

一是中國科幻小說的搖籃《科幻世界》雜誌推出的限定版味覺增刊,包含大會吉祥物熊貓手辦、手機支架、創意絲帶等,甚至還包含了兩瓶郫縣豆瓣醬!堪稱舌尖上的「科幻世界」。

另一款則是劉慈欣經典科幻作品《三體》的官方藝術插畫集,展示屬於中國的多樣科幻世界。

-END-

未來兩個月的院線新片,等不及想看

比《疾速追殺》還狠的爽片,竟然完結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2e3da9778635401c71941dbd14b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