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民間,有一種十分特殊的學問,那就是面相學。在當時,人們認為通過觀看一個人的面部特徵,就能夠從中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富貴與否,健康與否。在奉行陰陽五行哲學的古代社會時期,人們認為萬事萬物都存在著聯繫,一個人的面相也能夠反映出他今後的變化,冥冥之中,早有定數。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的春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面相學說,最開始只是在上層社會當中普遍流行。在當時,一些貴族家庭通過面相學說,來預測家族未來的命運走向,甚至將其作為挑選繼承人的方式和手段。
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面相學也開始走向民間,被古代百姓所接受。正因為面相學說對社會百姓的影響如此之大,才讓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對此非常的重視,基本上秉持著支持的態度。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也讓面相學在中國古代得以廣泛流傳,因此而出現了許多專業的「相士」,為人看相。
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我國古代的面相學說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許多關於面相理論的書籍、口頭語、俗語等等,都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流傳了下來。例如最早的《麻衣相法》,以及後來的《神相全編》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是老祖宗口口相傳的。老祖宗就曾說過:「頭生九龍骨,早晚必顯貴」。到底什麼是九龍骨?老祖宗的這一說法可信嗎?
在古代面相學說理論當中,人是秉承五行而生的,五行相生相剋,運動變化,構成了人的變化。一個人的命運,都隨著時空的轉化而發生改變。而所有的這些,都能夠通過一個人的面相推斷出來。
所謂「凡觀人之相貌,先觀骨骼,次看五行。」在古人眼裡,看面相就需要首先觀察骨骼。「頭無異骨,難成貴相」,可見其在面相學中的重要程度。那麼什麼是九龍骨呢?在《後漢書·光武帝紀》中就曾有過記載:「(劉秀)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目,大口,隆準,日角。」
這一段話對光武帝劉秀的面相進行了記載,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日角」。這裡的日角,其實就是九骨之一。而所謂九龍骨,並不是指的一處骨骼,而是九塊不同的骨頭,而擁有這些骨頭的人,往往富貴有作為,因此九龍骨又被稱為是「九貴骨」。那麼九龍骨到底包括哪些呢?
根據南宋史學家鄭樵在《通志·藝文略》的第一卷中記載:「所謂九骨者,一曰顴骨,二曰驛馬骨,三曰將軍骨,四曰日角骨,五曰月角骨,六曰龍宮骨, 七曰伏犀骨,八曰臣鰲骨,九曰龍角骨。」
所謂「顴骨」,就是人臉部的左右兩邊,雙眼之下的一大塊骨頭,顴骨突出者,在古代面相學中被認為是有野心、有抱負,渴望權力的一種人,因此也是一種富貴之相。而「驛馬骨」則是顴骨的進一步發展,位於眼尾的「天蒼之處」,就是太陽穴下面的一塊頭骨。驛馬骨為飽滿甚至突出者,往往家業穩定興旺,受人尊敬。
同樣象徵事業的還有「將軍骨」,位於耳朵的上方,有骨突出者與耳同齊,而擁有將軍骨的人往往事業發達。日月角骨則是,日角骨和月角骨的合稱。日角骨位於左眉上方,月角骨位於右眉上方。日月角骨豐滿者,古人認為他們智慧機智,學習能力強。
「龍宮骨」則是圍繞雙眼的骨頭,就是我們常說的眼廓,眼廓突出,深邃者,不僅五官立體,眼神深邃,而且被認為做事很有耐心,專注力高,能夠在各行各業脫穎而出。「伏犀骨」位於鼻骨上方,額頭中央。所謂天庭飽滿,就是伏犀骨較為突出,一般象徵勤奮、堅毅,容易成事。
「巨鰲骨」是指耳朵後的一塊頭骨,猶如雞蛋大小,在古人看來,巨鰲骨突出者,能力強,長壽富貴,位及尚書。最後一塊頭骨,則是龍角骨,顧名思義類似古代神話中龍角的位置,一般來說現實生活當中很少有龍角骨突出者,大多都是額頭兩邊豐厚飽滿,而擁有此骨者,非常富有冒險精神,敢於嘗試。
總的來說,擁有九龍骨者,皆為貴相,因此古人才有「頭生九龍骨,早晚必顯貴」的說法。但我們也能夠從中看出,中國古代相學的理論知識體系,都是相學家們根據前人的經驗,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進行總結而得出的。反映了一定的規律,但並沒有客觀的科學依據。因此對於傳統面相學說,我們應當理性看待。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