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旭診室故事 | 「陽康」低熱身乏力,養陰透邪水火濟

2023-08-24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鄒旭診室故事 | 「陽康」低熱身乏力,養陰透邪水火濟

開欄語:【鄒旭診室故事】欄目是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鄒旭教授帶領團隊開辦的專欄,將圍繞鄒旭診室里發生的真實案例,有故事,有醫生的建議和指導,有專業的醫學剖析,同時介紹一些效果確切、操作性強、簡便廉驗的日常調理小妙招,以達到養神健體、培育正氣、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45歲的李女士平素身體還比較健康。去年12月,李女士不慎「中招」新冠,這剛好發生在她月經期間,期間李女士發熱最高達到39℃,李女士自行使用「布洛芬」「小柴胡顆粒」等中西醫藥物治療一周後體溫終於降至37℃,自測新冠抗原也轉為了陰性。但是李女士心慌、胸悶、頭痛、胃脹、腿腳乏力、口乾口苦等症狀仍沒有改善,而且李女士覺得自己身體狀態大不如前,不僅疲倦乏力走不動路,更是稍稍遇風就全身發冷。發病3個月來,李女士多方求醫問藥,但是不僅全身症狀仍不見好轉,還體檢發現了肺結節、乳腺結節、腸息肉等疾病。經朋友介紹,她來到了廣東省中醫院鄒旭教授的疑難雜病門診尋求治療。

初診時症見:精神稍疲倦,肢體乏力,稍動則體倦,間中低熱,最高37.5℃,汗出後熱退,情緒焦慮,時有情緒抑鬱,口乾口苦,頭痛,心悸,胸悶,上腹脹滿,大便難排,使用開塞露後每日1次,小便可。舌淡嫩,苔薄白。脈弦細數,雙關稍緊。

鄒教授綜合分析患者症狀及病史,診斷為病毒感染後疲勞綜合徵,通過經臟腑辨證方法,認為該病屬疫毒余邪殘留少陽、少陰不足,病在肝氣鬱滯、三焦有熱,虛火擾神,肝腎虧虛,應治以理氣透邪,養陰清熱。遂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滲濕和里湯、歸一飲加減,並予皂角刺透邪外出,羚羊角粉清解鬱熱,石菖蒲開竅醒神,沙參、麥冬養陰安神,共7劑。並配合平衡針法針刺太溪穴、神門穴、內關穴治療。同時叮囑患者多曬太陽,自行燉煮紅參5g+西洋參5g服用。

1周後患者再次來診,訴自覺精神狀態較上診明顯好轉,發熱次數較前減少,肢體乏力減輕,日常可正常行走,大便現不需開塞露可排出,每日1次,現有咳嗽咳痰,痰液量少質清,稍有頭暈,時有頭皮發麻,無明顯頭暈頭痛,無胸悶心悸,無腹脹腹瀉。舌淡嫩,苔薄白。脈雙寸浮弦。鄒教授考慮現為少陽病傳變至太陽,疫毒余邪由表而出。效不更方,予前方去大黃,加桂枝10g通陽化氣,予14劑。繼續予平衡針治療。

後患者因工作原因自行守上方續服。2月後來診,訴服藥後現已無發熱,疲倦乏力好轉,遇風時有汗出流涕,余諸症好轉,大小便可。舌淡嫩,苔薄白。脈弦。鄒教授考慮治療有效,續予前方14劑,囑患者間中服用鞏固療效。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常見症狀的中醫認識

新冠後遺症(也稱為長新冠)指的是感染新冠病毒的3個月後還有症狀,並且最少持續2個月,且不能用其他疾病來解釋的一系列症狀,多以乏力氣短、乾咳少痰、口渴咽干、胃脘痞悶、納呆便清、心悸不寐、嗅味覺減退、自汗盜汗、頭暈頭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鄒旭教授指出,新冠病毒在中醫理論中屬「疫毒」範疇,感染過新冠病毒的患者群體即使核酸轉陰,疫毒的濕熱余邪並未盡去,且疫毒之邪耗傷人體氣陰,正氣受損,抗邪無力,更易導致多臟腑受損,更使症狀纏綿。

本患者初診時見脈弦細數,雙關稍緊,根據長桑君脈法理論,脈弦、雙關稍緊是余邪未清、邪留少陽之象;脈細為疫毒侵犯少陰、損耗氣陰的表現;脈數為體內仍有餘熱未去。整體來看,患者恰逢月經來潮時感染新冠病毒,為太陽、少陰兩感於邪,疫毒由太陽而入,並牽涉少陰,故初起見發熱惡寒,後雖使用西藥退熱,但仍余邪未去,加之高熱耗氣傷陰,病耗少陰,邪留半表半里,而致諸症。從臟腑角度來看,患者年近七七,臟腑之氣漸衰,恰逢月經來潮時感染疫毒,風寒濕邪侵犯肺衛,故見初起高熱,熱耗氣陰,加之發病日久,損傷肝腎之精,故見體倦、乏力、大便無力排出;外邪入里化熱,退熱後餘熱未清,邪留半表半里,肝氣不舒,三焦有熱,故見情緒焦慮、抑鬱、口乾口苦、上腹脹滿;余邪上擾清竅、心神,故見頭痛、心悸、胸悶;氣機郁滯,痰瘀內生,互結於內,而成肺結節、乳腺結節、腸息肉等疾病。

對於此類患者,鄒旭教授認為應透邪養陰為基本治法,從和解少陽、清利三焦為角度入手,處方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和解清熱、鎮靜安神;滲濕和里湯通調少陽三焦;歸一飲溫腎助陽、生髮元氣;加用皂角刺透邪外出,羚羊角粉清解鬱熱,石菖蒲開竅醒神,沙參、麥冬養陰安神。諸法合用,起到透邪養陰、清熱疏肝、解郁寧神之效。鄒教授同時予針刺太溪穴益腎扶正,神門穴、內關穴寧心安神解郁。並囑咐患者燉煮紅參加西洋參扶正益氣,加之多曬太陽補充陽氣,增強臟腑功能。諸法合用,可達到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的效果。

少陽百病此為宗——小柴胡湯

《神農本草經》記載:「(柴胡)味苦,平,生川穀。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睛。」可見,柴胡外可去寒熱邪氣,內可去腸胃結氣,中可去飲食積聚、推陳出新,在外感、內傷、飲食疾病中均有一定療效,其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以柴胡為君藥的小柴胡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少陽病的主要方劑,其主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少陽經循胸布脅,位於太陽、陽明表里之間。傷寒邪犯少陽,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爭,可見往來寒熱;少陽經走胸脅,邪氣侵犯少陽,胸中氣機不暢,可見胸脅苦滿;少陽經循行到膽,膽火上炎所以感覺口苦咽干。小柴胡湯主治此類少陽病證,《傷寒論》中治療少陽病證多以小柴胡湯為底方進行加減,如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四逆散等。

改善「陽康」後症狀的小妙招:

1、 適度運動、多曬太陽

「陽康」後機體在一定時間內仍處於恢復狀態,此時不宜急於劇烈運動,鍛鍊時應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運動量,運動時以「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運動後以不覺身體酸痛、乏力為度。《黃帝內經》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認為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就如同太陽對天體的重要性一般,不可或缺。「陽康」後患者機體正氣尚未恢復,鄒教授建議患者此時宜多曬太陽,快速促進機體陽氣恢復,從而使乏力等症狀迅速好轉。

2、 艾灸調護、固護正氣

鄒教授強調,脾腎為先、後天之本,隨著年老而日漸衰弱,對於年紀較大的人需要重視固護脾腎,而腎陽作為生命之本,「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脾陽、衛陽均以腎陽為根本。「陽康」之人乏力感持續不解,多責之陽氣不足。因此,培補腎陽又為重中之重,「陽精若在必能生」「陽精若壯千年壽」此之謂也。《黃帝內經》中提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對於患者來說,通過針刺扶助陽氣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操作,而艾灸以其簡便效廉、安全性高等特點,可用於日常防病保健、培補腎陽。鄒教授推薦可選取足三里、三陰交、神闕、氣海、腎俞等作為日常的保健灸穴位。

3、 飲食清淡、調脾養腎

《素問•熱論》指出熱病後期「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陽康」後患者身體各項機能尚未恢復,脾陽、腎陽未充,此時若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則容易導致疾病反覆發生、纏綿難愈。鄒教授強調,對於「陽康」後不久之人,必須做到戒煙戒酒、飲食清淡,以防病情反覆發作。

鄒旭診室故事 | 「陽康」心慌難入眠,養陰清毒心可寧

鄒旭診室故事 | 「陽康」心悸何以治,化濕泄火兼養陰

鄒旭診室故事 | 「陽康」之後咳不停,宣肺化濕咳嗽止

鄒旭,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胸痛中心主任、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第二屆全國傑出青年中醫,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廣東省名中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青年名中醫。擅長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傳染病及內科疑難雜病。

2020年9月,遼寧、上海、廣東支援雷神山醫院醫療隊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代楷模稱號,鄒旭擔任國家援助湖北第四支中醫醫療隊廣東團隊領隊、武漢雷神山醫院C6病區負責人、國家衛健委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冠肺炎重症巡查專家組成員,並獲得廣東省委省政府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廣東省委宣傳部省衛健委廣東好醫生、廣東省衛健委抗擊新冠病毒最美逆行者、人民網人民好醫生等稱號。

在圓滿完成援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任務後,2021年初馳援河北邢台,6月支援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7月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雲南工作組專家飛往雲南瑞麗,多次協助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救治新冠肺炎患者。2021年獲中央文明辦、國家衛健委中國好醫生稱號。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嶺南鄧氏內科流派傳承工作室

鄒旭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竹心有天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0f3d83dc181b11cb051cba107fbfd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