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國慶節的時候帶娃去老家待了幾天,回來的時候,除了跟兜媽吐槽路上太堵,還提了一點:她對她媽媽的帶娃方式,是憋了一肚子的意見呢。
朋友說,孩子姥姥帶著孩子在外邊溜達,見人就逼著孩子打招呼,連朋友自己都記不住那些街坊鄰居,更別提孩子了。
還有家裡人聚會的時候,菜還沒上,就讓孩子表演個什麼節目,背背唐詩,唱唱兒歌什麼,把孩子給緊張地,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最讓她頭大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孩子戴著塊兒童手錶,人家想要拿過去玩,孩子不太願意,姥姥卻硬要讓孩子分享,說什麼不然就不禮貌。
老人家想要讓孩子懂禮貌的行為可以理解,但很多時候,沒有合適的方法,不考慮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內心感受,就可能好心辦成壞事。
幾種具有特色的中國式禮貌,家長可不能強行讓孩子去學!
逼迫孩子打招呼
孩子們小的時候,絕對少不了被家長逼著「叫叔叔、叫阿姨」的經歷,但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遇到這種見了陌生人的情況,他們只敢往父母身後一躲,藏好了不出來。
有些家長就不樂意了,就非逼著孩子去打招呼。
確實,見人打招呼是一種顯得有禮貌的行為,但孩子們認生怕人,不願意打招呼,也不是一種沒禮貌的舉動,而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現象。
能認生,說明孩子能夠分辨熟人和陌生人,這是一種能力上的進步,而對陌生人的警惕,更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機制。
打招呼對於孩子來說,是信任的舉動,他對陌生人沒有信任感,自然就不願意打招呼了。
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心理,逼迫孩子打招呼,反而會起到負面的作用。
總是被逼迫甚至責罵的孩子,會變得厭惡社交,越來越不願意和人接觸;他的自尊心也會受到損傷,失去自信。
那麼家長該怎麼做呢?
首先,是尊重孩子的心理特點,當帶著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家長應該做的是安撫孩子,多和他說說話,給他安全感。
接著,不要強求孩子主動打招呼,而是讓他慢慢熟悉環境,流露出與他人交流的慾望時,再給出鼓勵。
強行讓孩子表演節目
一到各種聚會時,很多人都會讓孩子表演個節目,活躍一下氣氛,什麼唱歌、跳舞、詩朗誦啦,簡直是孩子們從小到大的噩夢。
甚至長大成人之後,也逃不過被長輩點名表演節目的宿命。
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中》,就連三十歲的魏大勛,在聚會上被爸爸點名:準備個節目吧。
嘉賓們紛紛吐槽:還有沒有出頭之日了……
不徵求孩子的同意,就逼孩子表演節目,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告孩子很優秀。
說得不好聽一點,這簡直是拿孩子「當猴耍」,只能展現家長的控制欲,滿足家長的虛榮心,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那麼家長該怎麼做呢?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想要讓孩子當眾表演什麼才藝,都要遵循他自己的意見。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只有他想表演時,才應該讓他表演;如果他不想,就絕對不能強求。
等到孩子表演完了,不論好壞,家長都要給他一定的鼓勵和成就感,讓他更有自信。
面對讚美,卻要求孩子過分謙虛
滿招損,謙受益」,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別人當著孩子的面誇獎孩子的時候,父母們卻總是會下意識地去否定。
比如說別人夸孩子聽話懂事,父母們就要反駁:哪裡呀,其實在家的時候皮著呢,根本不聽話。
當別人夸孩子聰明伶俐,父母往往否認:其實他就知道一點小聰明,跟你家孩子比,還是差遠了呢。
父母們以為這是禮貌的謙虛,但是卻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我真的優秀嗎?我是不是真的不好呢?
心理學家詹姆士曾說: 在人的所有情緒中, 最強烈的莫過於渴望被人重視。
孩子們都希望能被他人讚揚,當這種期望被父母的「謙虛」所撲滅時,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就會更低,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父母該怎麼做呢?
當別人夸孩子的時候,父母如果擔心孩子會過度自滿,可以使用這樣的方法:先認同,讓孩子感謝對方,再激勵孩子繼續努力。
比如說別人夸孩子會背古詩,家長可以這麼說:
寶寶,快謝謝叔叔阿姨,看來是你最近用功背書了,才這麼棒,今後也要繼續努力哦!
除了上述這麼,還有「強迫孩子分享」這種中國式禮貌,對孩子也是有害無益,詳細內容可以查看兜媽之前的文章哦。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懂事、講禮貌,但有些中國式的禮貌,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發展規律,可不要為了大人的面子去強迫孩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