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復村紀行

2019-12-02     閩西日報


圖為人們在觀壽公祠聆聽講解。




我對中復村充滿了神往。恰好近日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我們到了中復村。。

美國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有一句關於長征的話:「從福建的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陝西北道路的盡頭為止。」這個「福建的最遠的地方」,就是長汀縣南山鎮鍾屋村,即現在的中復村。

進入中復村,必先經過松毛嶺。1934年9月23日上午,松毛嶺上響起了密集的槍炮聲,這是紅軍長征出發前在中央蘇區東線開展的最後一戰,也是異常慘烈的一戰。這一戰,一萬名左右紅軍戰士英勇犧牲,從此長眠於松毛嶺,他們為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如今,車子經過那裡,道路兩旁樹木蓊鬱,花草蔥蘢,漫山遍野綠色盡染,已經看不到當年硝煙炮火的痕跡。但是,那塊「英雄山·松毛嶺」的碑牌,卻一直在提醒著過往的人們,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為了理想和信念,多少革命先烈在此埋骨青山。

進入中復村後,從「紅軍長征第一村」紀念碑開始,踏上紅軍橋。這是一座古廊橋,本名接龍橋,始建於明朝,中央蘇區時期,曾是紅軍徵兵處,也是紅軍為百姓治病的地方。短短的橋上,有很多故事,單中復村,就有近600人踏著這座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後,五、六百名紅軍戰士生還者少……但是,無論有多少生死,哪怕是血流成河,也改變不了他們曾有的初心,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紅軍橋正對著的那條古街就是紅軍街,長約百米。踏著仄仄不平的石頭路,看著兩邊古樸甚至有些陳舊的建築,我們能深刻地感受到「歷史」的滄桑。紅軍街的盡頭是一座小關帝廟,左轉便是中復村最著名的觀壽公祠。祠前,有紅九軍團二萬五千里長征零公里處碑石。抬眼,便可看見大門飛檐翹角,這是一座古補的客家宗祠。

1934年9月30日,紅軍戰士、赤衛隊員、少先隊員聚集在觀壽公祠的大坪前,紅九軍團參謀長揮淚向鄉親們告別,鄭重地說:「紅軍一定會打回來的!」軍團首長當場發給村赤衛模範連和少先隊一批槍枝彈藥,接著,紅九軍團開始轉移,經長汀、瑞金,踏上了長征路。

斗轉星移,精神傳承。我們排著整齊的隊列,在觀壽公祠廳前,認真聽取講解員鐘鳴對這段歷史滿懷深情的講述,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不得不承認這裡有美,建築物也有味道,它保留下來的不只是紅色文化,還有比紅色文化更深的時間,更是包括了可以讓一個地方獨立於世的精神。

今日的中復村,在紅色的土壤里,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當年的紅軍街,因為電商的發展,變成了紅軍淘寶街。紅色旅遊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的發展,當年被戰火無情摧毀的村落,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秀美村落。然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復村不變的是那紅色基因,正是這紅色基因,引導中復村的父老鄉親,走在富民強村的路上,追尋更加美好的生活!


張文瓊 文/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j7Vy24BMH2_cNUgWqK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