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華錄》里最甜的,竟不是「顧盼CP」

2022-06-14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夢華錄》里最甜的,竟不是「顧盼CP」

要說6月份的國民劇集,無疑是《夢華錄》了。鄉野村婦趙盼兒,平平無奇夢華錄,無論是戲中的顧指揮還是戲外的觀眾,都狠狠地真香了一把。除了劉亦菲的臉,劇中的趙盼兒的茶百戲、孫三娘的各色果子也讓人挪不開眼。

都說咖啡店、奶茶店、烘焙店是當代文藝青年的三大敗家夢想,靠著賣茶和點心的趙氏茶坊卻能在寸土寸金的北宋都城實現趙盼兒和姐妹們的北漂夢。

孫三娘做的各色果子。

儘管劇情有戲說的成分,但這在宋朝可不算什麼稀奇事。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 造極於趙宋之世。」 這其中宋朝的飲食文化也讓小編神往已久。

《夢華錄》改編自關漢卿的四折元雜劇《救風塵》,劇名卻是來自於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文《東京夢華錄》。根據書中記載,北宋都城汴梁,光是著名的大酒樓就有72家,至於小飯館、茶坊更是數不勝數。書中提到的有名有姓的美食就多達300餘種。

宋朝的繁華街道。

可別心疼顧千帆14集還沒喝上趙盼兒的茶了,先心疼下自己這輩子都沒什麼機會去宋朝探店吧。

中華美食初長成

如果把中國的飲食史擬人化,那麼宋朝就是中華美食成年的時候,今天我們的飲食文化格局基本是在宋朝成型的。當代年輕人雖然經常沒時間吃早飯,不過算上夜宵,一日三餐還是少不了。但在宋朝之前,一日三餐那都是官宦之家才能享受的。老百姓是上午下午各一餐,太陽下山就早早上床躺平節省體力。

宋代以前施行和西餐一樣的分餐制,可不是出於衛生健康考慮,而是因為食物有限,要根據等級地位分配。直到宋朝農業技術和民間商業的發展,才讓普通人能享受夜生活,漫漫長夜,當然要努力加餐飯了。

不只加宵夜,下午茶也要有。

《史記》有言,倉稟實而知禮節,不用每天擔心吃什麼的中國人才終於有了閒心開始琢磨怎麼吃。烹飪技術上,宋代開始大量使用燃煤,相比於柴火,燃煤的加熱效率和效果都更好,爆炒和炸的烹飪方式才正式加入乾飯人的豪華套餐。

根據宋朝流傳的菜譜來看,當時就已經形成了炸、炒、炙、煮、蒸、烤、煎、煨、熬、燒、焐、焙、汆、拌、泡、涮等數十種常用的烹飪方式。鹽、蜜、酒、醋、糖、奶、芥末、花椒、豆豉、醬油也都是宋人廚房裡少不了的調料,對於今天在炸廚房組深耕的年輕人來說,甚至可能有點超綱。

美國漢學家安德森在他的《中國食物》中寫道:「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唐朝食物很簡樸,但到宋朝晚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地方鄉紳的興起推動了食物的考究:宮廷御宴奢華如故,但卻不如商人和地方精英的飲食富有創意。「

宋朝的烹飪技術就已經很高超。

士紳階層的勃興讓此前涇渭分明的宮廷飲食和民間飲食開始融合,大大豐富了中國人的菜譜。宋朝的文人雅士早把君子遠庖廚的教誨拋諸腦後,創造一道名菜的快樂不亞於寫出一首人人傳誦的詩詞。

這其中的代表就是著名美食自媒體博主蘇東坡,大半輩子被貶到滿地圖跑,讓蘇軾吃過的天下美味都夠拍一季《舌尖上的中國》了。

宋朝時,權貴們的主要肉類食物是羊肉,豬肉是上不了台面的食材。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估計是公務員待遇下調了,開始打起了當地物美價廉的豬肉的主意。

不像那些蹭歷史名人流量的菜,東坡肉可是有蘇軾親筆題詞,「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從這首沒有技巧全是感情的打油詩可以看出來,蘇老師確實是吃美了。

蘇東坡所創製的東坡肉。

南宋的林洪,雖然在文化圈的名氣比不上蘇東坡,但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兩人堪稱伯仲之間。

林洪是個隱士,按照常規對於隱士的理解,應該是餐風露宿。林洪卻相當重視吃飯,蘇軾的代表作好歹是詞,林洪的代表作直接是本名為《山家清供》的菜譜,裡面記錄了104道難在酒樓中尋見的山野之菜,簡單來說,就是農家樂大全。

雖然是菜譜,但是林洪畢竟是讀書人,於是在菜譜里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人生感悟,堪稱宋代的孤獨美食家。「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是他形容一道名為撥霞供的菜。如此浪漫的文詞其實描寫的是肉片在熱湯中翻滾的場面,俗稱:涮火鍋。

果然文人一張口就是不一樣。

在宋朝,得閒飲茶

今天看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統計其奶茶店和咖啡店的數量。作為溫飽之餘的消遣,反映著人們對於一種非必要生活的追求。如果說咖啡和奶茶是當代人的續命水,那麼就是宋朝人的迷魂湯。

《夢華錄》中對於宋朝茶坊的塑造可毫不誇張,茶文化雖然始於唐朝,但是在宋代才真正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的國民飲品

茶是宋朝的國民飲品

宋人的飲茶法,跟現在以開水沖泡茶葉的喝法不同,而是將茶葉研成末,再以開水沖之,「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就是劇中所說的點茶

技術高超者可以將茶末衝出種種形狀,也叫分茶或茶百戲。北宋《清異錄》記述,「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茶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幻滅。此茶之變也。」

《夢華錄》里趙盼兒的茶百戲。

飲茶文化的盛行使得茶坊成了熱門生意,《東京夢華錄》記載了汴梁朱雀門外,「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到了南宋,茶坊市場競爭更是進入紅海階段,吳自牧《夢梁錄》中的臨安城,不僅處處有茶坊,而且為了吸引消費者,在取名上相當花哨,如朱骷髏茶坊、張七相干茶坊、黃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車兒茶肆、蔣檢閱茶肆。

如果不喜歡喝茶,卻又想喝飲品,宋朝的飲品之豐富,可是連浸淫糖水鋪多年的老廣看了都會樂不思粵。如果你仔細觀賞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高清版本,可以在「久住王員外家」民宿門口發現有一個撐著遮陽傘的小攤,上懸一塊寫著「香飲子」三字的木牌,這就是宋朝的飲品店。宋代的飲料分為熟水、涼水和湯。

宋朝已經有很多飲子。

熟水可以看成是花草茶或廣式涼茶,做法是先把生水多次煮沸,倒進瓶子裡,然後把用來泡製熟水的紫蘇、豆蔻、丁香、桂花等香料投進瓶中,把瓶口密封好,靜置幾個小時或幾天就可以喝了。

涼水類似於今天的糖水,由於藏冰技術的進步,宋朝時冰飲已不再是宮廷特供。《武林舊事》中記載了臨安街頭巷尾售賣的各種涼水:甘豆湯、椰子酒、豆水兒、鹿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荔枝膏水、金橘團、梅花酒等數十種。

則像濃縮果汁、速溶咖啡,做法上先將花果鹽腌,曬乾,烘焙,碾成細粉,然後裝入器皿密封儲存。想飲用時取出沖泡成飲料。

《夢華錄》中的紫蘇飲子。

喝下午茶當然要配上點心,常見的搭配就是孫三娘擅長的果子。宋人將新鮮水果、果乾、蜜餞、水果做的糖果統稱為果子

有荔枝、圓眼、香蓮、梨肉、棗圈、林檎(花紅果)之類的乾果;有蜜冬瓜魚兒、雕花金桔、雕花棖子之類的 「雕花蜜煎」 ;有香藥木瓜、砌香櫻桃、砌香葡萄之類的 「砌香咸酸」 ;還有荔枝甘露餅、瓏纏桃條、酥胡桃、纏梨肉之類的 「瓏纏果子」 。

除此之外,黏米做成的桂花糕、茯苓餅、圓子,還有各種乳製品,也是茶坊的主打點心。

《夢華錄》中的點心。

逛夜市,點外賣,這個宋朝很現代

北宋初年解除宵禁,很快催生了宋朝的夜市經濟,深夜出去逛吃逛吃成了宋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宋朝人有多喜歡逛夜市?在宋人筆記《鐵圍山叢談》有這麼一段關於汴梁夜市的記載,「天下苦蚊蚋,都城獨馬行街無蚊蚋。馬行街者,京師夜市酒樓極繁盛處也。蚊蚋惡油,而馬行人物嘈雜,燈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罷,故永絕蚊蚋。」

意思是汴梁的夜市一直開到凌晨3點,燈火通明,而蚊子不喜歡燈油,汴梁的夜市把蚊子全都熬死了。

在宋朝,逛夜市就已經風靡。

愛逛夜市的朋友們都知道,夜市的精髓並不是在一家吃到飽,而是雨露均沾,邊吃邊玩,因此夜市上多小吃而少硬菜。這些習慣,那都是宋朝人玩剩下的。如今都說北方沒有夜生活,但在北宋,汴梁的州橋夜市可比現在的三里屯好玩兒多了。

宋朝人管小吃叫「雜嚼」,孟元老時隔多年以後,想起州橋夜市的雜嚼,還是食指大動,忍不住在書里來了段相聲貫口報菜名:

「旋煎羊、白腸、鮓脯、麻腐雞皮、廣芥瓜兒、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旋兒、麻飲細粉、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越梅、刀紫蘇膏、金絲黨梅、香棖元、生腌水木瓜、藥木瓜、雞頭穰、細料餶飿兒、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鱠、煎夾子」

每一個都想吃,請問我可以穿越回去嗎?

去州橋夜市別光顧著吃了,瓦舍勾欄里的活動可不能錯過,喜歡文娛的有「小唱,嘌唱、傀儡、般雜劇、小說、講史、散樂、影戲、弄蟲蟻、諸宮調、說諢話、商謎、叫果子」;愛算星座塔羅的女生,可以找夜市裡的方士大師們補習一下傳統文化;喜歡武術的鋼鐵直男,甩鞭、舞劍、飛刀、劈斧、相撲,旋轉跳躍,狠到你閉著眼。

汴梁的夜市一直開到三更,五更早市又開始了,可以說是徹夜無眠。如果玩累了走不回家了,夜市還有滴滴打驢服務,而且有代駕牽著送回家,只要別吐驢上了,喝多少都沒事。

電視劇中的宋朝夜市。

如果不愛湊熱鬧又想吃夜宵怎麼辦?當然是點外賣了。在宋代,外賣服務已經相當發達了,不論春夏秋冬,從早到晚,都可以叫外賣,所謂「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

有時候連吃膩了御膳房的皇帝也會偷偷點外賣。宋孝宗趙昚就對民間外賣情有獨鍾。在隆興年間的一次觀燈節,入夜之後叫了夜市上的「南瓦張家圓子」和「李婆婆魚羹」等夜宵,吃得興起直接來了個小費超級加倍,「直一貫者,犒之二貫」。

1998年,美國《生活》雜誌曾評選出這一千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飯館與小吃入選第五十六位。

憑吃飯也能影響人類史,讓我們說:謝謝宋朝。

你想吃《夢華錄》的果子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f2f8b2c6bf8d6bf4ba814333c3c3a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