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當年甘地絕食一下,英國就同意讓印度獨立了?

2023-12-27     郝傑

原標題:為何當年甘地絕食一下,英國就同意讓印度獨立了?

在英國的眾多海外殖民地中,印度是最大的殖民地之一。英國女王曾經讚美印度,是鑲嵌在大英帝國這頂皇冠上最珍貴和閃耀的鑽石。可見印度在英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傳言當年甘地絕食一下,英國就同意印度獨立了,真的是這樣的嗎?

「聖雄」甘地

甘地的絕食理念,認為絕食是種武器

甘地出生在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一個虔誠信奉印度教的家庭,他的母親是傳統印度教徒,其父祖在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的波爾班達城為官,是虔誠的印度教徒。

印度是一個有多種宗教的國家,宗教教義繁雜,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反對任何暴力,主張以忍讓、和平的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在印度文化中認為絕食可使身體和靈魂更加潔凈,是自我懺悔的一種方式。

甘地受宗教和「堅持真理」影響,認為絕食是種武器。他曾堅定認為:絕食是有宗教教養人的最後武器,當沒有其他辦法時,只有犧牲生命。因此絕食是甘地非暴力抵抗的最後形式,是「堅持真理」的最後辦法。

印度的文化傳統構成了甘地非暴力主義的基礎。正是在這種傳統社會文化背景下,甘地的領導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事實上,非暴力不合作這個運動應該分為非暴力和非合作兩個詞。 非暴力就是不使用暴力,不合作就是不要與英國殖民統治機構合作。

印度如果採取武裝鬥爭反抗英國殖民統治,不就可以很快奪回獨立政權?

也許武裝鬥爭可以解決問題,但英國殖民統治力量相當強大,要一下子實現獨立是不現實的,加之國內矛盾重重,發動武力必然就必須重建秩序,當時的情況重構國內穩定的秩序很難,又因其在世界中的重要戰略地位,通過武力趕走英國勢必引起更大的災難。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就正適應了當時國情的需要。

英國殖民下的硬度

甘地絕食政治倫理的作用論

甘地是國大的黨的領袖,他的影響力很大,他的非暴力不合作適應了當時國情的需要,在總體思路上代表了印度資產階級在民族主義運動中的政治大方向,與當時國大黨主流派世俗立國的目標相符合,甘地的非暴力鬥爭策略才得以採納。

印度民族獨立運動走上了非暴力的鬥爭道路,印度人民開始以非暴力不合作的觀念對抗英國殖民統治。甘地本人為了祖國獨立,更是開展了多次絕食,最後迫使英國讓步,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

絕食從表面上來看,對英殖民政府沒有大攻擊性,是甘地個人的文明不服從運動,其他民眾並未隨甘地一起絕食。退一步言之,即使印度民眾都跟甘地一樣絕食,對英殖民統治產生的影響也不會很大,英帝國不會因印度一些人絕食而停止運轉。

絕食的甘地

然而事實上,甘地每次絕食都卓有成效,有以下原因:

首先,印度國民虔誠信教,甘地號召力巨大,而這個時候的甘地已經成為是印度的精神領袖,是印度人民的靈魂人物,這種力量讓英國殖民者懼怕,如果他因絕食致死,定會引起印度騷亂甚至動亂,不利英殖民統治。

其次,甘地絕食時,往往伴隨著民眾其他形式的自發非暴力抵抗。例如,1932年9月20日,甘地為抗議賤民選舉權而絕食,這引發印度人民其他一系列反抗,給英殖民政府帶來壓力。

再次,如果甘地絕食至死,會影響英政府在印度所謂「合法性」。雖印度是在英殖民統治之下,但在英國政治角度看來,英政府是印度合法政府。作為一個合法政府,英國是絕對不會不顧及子民的生命的,而在英國學習法律多年的甘地熟諳英國人的這種特性。

且人文主義在英國比較廣泛,如果甘地因為絕食反抗而死,有違人文主義,英國讓步背後,其實是一種對人的生命觀念的轉變,如果甘地面對的是法西斯政府,絕不會取得如此成果。

「食鹽長征」事件從印度人民群眾從容準備到實施非暴力不合作行動,殖民者揮動棍棒,人民群眾一批批倒下,但還是義無反顧地徒手迎面走向殖民者,迫使英國放棄食鹽法。

甘地這種絕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人治,獲得廣大印度人民的擁護,主要是因為個人的魅力及影響力。英國真正決定放棄印度,並不只是因為甘地絕食,是他們在各種各樣的要素下,綜合考慮權衡的結果。

甘地受到印度民族愛戴

1.國際形勢讓英國人不得不放棄印度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不落帝國已現頹相;

英國對其在遠東的利益無暇顧及,面對德國的挑釁也顯得力不從心。二戰期間英美結成同盟關係,共同抵禦法西斯的侵略。

儘管兩國領導羅斯福與邱吉爾志同道合,但他們在對待殖民問題上的態度卻迥然不同。英美關於印度的問題一直僵持不下,英國方面固執地堅持要保存大英帝國的完整性。在英美商討開闢第二戰場期間,他們在印度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羅斯福採取行動來支持印度的獨立,通過一系列的國家首腦會議、與外交大臣或官員會談等外交途徑來與邱吉爾的固執作鬥爭。

美國對印度問題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需要在戰爭中得到世界範圍內被殖民國家的支持以及羅斯福的反殖主義,更多是因為美國在對印度經濟事務中利益不斷增加。

羅斯福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東南亞國家的相繼失,尤其是新加坡陷落,英國殖民體系瀕臨崩潰,完全沒有威信,更加深了印度對大英帝國的不信任,認為大英帝國無法守護印度,他們渴望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實現獨立自信。

在印度人們看來,英國只是在為他的個人利益而戰,部分民族主義者相信美國是能幫助他們獨立的可靠夥伴。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崛起的美國,世界大國地位確定,國際地位提高,羅斯福對待印度的問題得到大眾的認可。

英國派出以克利普斯爵士為首的使團帶著解決英國與印度政治關係的目的出訪印度,雖然最後談判失敗,但為印度獨立埋下了希望的種子。在印度問題的處理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英美之間的互相妥協。

但英國做出了更大的讓步。大英帝國岌岌可危,身處歐洲主戰場,只有尋求與美國合作才會有勝利的希望。儘管英國十分不想放棄印度,最後不得不做出妥協。

羅斯福與邱吉爾

2.印度人民族意識增強

甘地的絕食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喚醒了印度民眾爭取自由的意識,削弱了英國殖民者權威。在甘地的非暴力鬥爭思想中,它把人們的民族意識與宗教觀念緊密結合起來,將民族鬥爭上升到對人性真理追求的層面上。

並且,甘地認為非暴力並不是弱者的武器,相反是一種強大的表現。這使得那些因「長期屈服於外國政權」而「淪於卑賤並受到侮辱產生羞噁心理」的民眾從那種自卑的心理中解脫出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甘地的非暴力鬥爭策略受到廣大人民的普遍歡迎。

1930年3月,甘地以「食鹽進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人民群眾又衝破甘地非暴力的束縛,4月,西北邊城市白沙瓦的民眾掀了強大的反英示威,遭到英殖民軍警開槍鎮壓、人民群眾英勇反擊,運動由示威、集會、罷工發展到武裝暴動。

甘地「食鹽進軍」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它衝破了非暴力主義的束縛,使武裝起義的烽火在印度廣泛地燃燒起來。

1946年1月,孟買、加爾各答,克達克和瓜廖爾等都發生了大規模的反英罷工,工人喊出了英帝國主義「滾出印度去!滾出亞州去里」等口號。

反英鬥爭擴展到英國賴以統治印度的支柱英印軍隊的印籍士兵中,印度軍用飛機的飛行員舉行了罷工,特別是1946年2月孟買海軍起義,他們扯下英國國旗,掛上國大黨,穆斯林聯盟和共產黨的旗幟,高呼「印度勝利」、「革命萬歲」、「印回團結」和「打倒英帝國主義」等口號。

上述這些自發的群眾運動和暴力革命無論從規模和範圍來看,無論從鬥爭的水平和對殖民統治者的打擊來看,都是空前的。由此看出,印度人的民族意識已經完全覺醒。

隨著廣大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的蓬勃發展和英國社會內部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印度民族主義力量的直接推動下,英國殖民者開始逐步重新審視和調整自己的對印政策。

1947年,在英國主導下,實行印巴分治。就此,印度獨立。

印度獨立時的德里紅堡

如前所述,自從甘地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後,歷次群眾運動和武裝起義都是伴隨著這一運動出現的。正因為印度人民民族意識增強,積極參與反殖鬥爭,給予了英殖民統治以沉重打擊。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結構的逆轉,國際形勢變化,英國不得不放棄印度殖民地。

1948年1月30日是星期五,甘地被國民公僕團的狂熱分子暗殺,享年78歲。這位終身提倡「非暴力」的老人就這樣死在了狂熱分子的槍口之下,結束了他那偉大而不平凡的一生。甘地成就了那段激情的歷史,也成為了讓人永遠懷念的偉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efcdd1bf0b209f5ccdacc79662c77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