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帽上的「紅頂珠」價值多少錢?一顆珠子,能抵秦奮一身行頭

2022-06-04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清朝官帽上的「紅頂珠」價值多少錢?一顆珠子,能抵秦奮一身行頭

「帽」是一種身份象徵,區別男女,又區別尊卑。

先秦時期,男子成人禮都要盤好頭髮,戴上一個冠,按照周制,男子二十歲才算是成年,不過天子年少時期就要執掌國事,成人禮可以提前。

《儀禮·士冠禮》載有: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也就是說天子、諸侯在十二歲那年就可以行冠禮了。

「冠」根據身份不同,規格也不同,天子的冠叫冕,冕上面還有一個長方形的版,前沿掛著12串珠,稱「旒」,十二是周代禮數中規格最高的數,只有天子的冠才能用12根旒,諸侯們根據身份不同,相應削減。

不同的封建王朝,頭上戴上帽子都不同,西漢時期重視顏色劃分,平民只能穿一些黑色或者青色的衣服,帽形頭巾也一樣,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說。

電視劇常常見到的「烏紗帽」是東晉就出現的一種官帽,因為用的是一種黑紗製作成的帽子,亦稱為「烏紗帽」,這種帽子上至官員、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佩戴,只是顏色不同。

又根據唐史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下詔書: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在唐代烏紗帽依舊用作官帽,但一般只在上朝和接待賓客佩戴。

烏紗帽正式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就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

從明朝開始烏紗帽就成了官員才能戴的帽子,而帽子上面也會鑲嵌一些玉快,一品官員鑲嵌九塊玉、二品八塊以此類推,六品以下就不准裝飾玉塊了,光是看帽子上有幾塊玉,也能辨別每個人的品級身份。

清兵入關之後,推行「剃髮易服」,頭髮、衣服就連帽子也要換掉,清朝就制定了兩種官帽,一種叫朝冠,一種叫吉服冠。

朝冠顧名思義就是上朝佩戴了帽子,也就是大家看清宮劇時,常常看到的那頂類似於斗笠的帽子,清宮劇沒有那麼多的講究,清一色都是圓帽子,然後清朝等級森嚴,朝冠為了區分等級,除了材質不同外,顏色、孔雀翎的圓斑,頂帽各有不同。

孔雀翎上面的圓斑越多,代表品級越高;頂帽上面還有三層,最上層鑲嵌著一顆尖型寶石,中間一層為球型寶石,下層就是金屬底座,主要是用來鑲嵌一些東珠(珍珠)。

最三層鑲嵌的寶石材質,也能用來區別官員品級,一品大員朝冠上面的那顆頂珠為珊瑚;二品則是起花珊瑚。

珊瑚一向都是富貴祥瑞的象徵,一克珊瑚都可以買到7000元,這一顆珊瑚更是一種古董,價值早就超過了珊瑚本身。一品紅珊瑚被認為是三大有機寶石,主要生在100~2000米的深海中,紅珊瑚的價格也曾一度爆炒,比黃金要貴上90多倍,一克價值上萬元,若是算上文物價值,應該能抵得上秦奮的一身行頭了。

三品:藍寶石以及藍色明玻璃。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七品:素金頂。八品:起花金頂。九品:鏤花金頂。

這些用來製作頂珠的寶石材質,放到現在每一件都價值不菲,即便是七品以下的官員,都能佩戴上鑲嵌金子的頂珠。

而下面的東珠,也會根據官員品級添加,一品官員只能鑲嵌一顆,親王鑲嵌10顆、郡王8顆,貝勒7顆、鎮國公5顆,像是一些侯爵、伯爵就更加少了,而一品以下都不能佩戴東珠。

這還是只是朝冠,還有吉服冠,雖然吉服冠規格不如朝冠,但同樣還是非常奢侈。

這種吉服冠是官員平常帶的帽子,上面只有兩層頂,跟朝冠鑲嵌的規格一樣,普通的士兵連頂都沒有,掉在後面的不是孔雀翎而是一根馬辮。

後宮的皇太后、皇后、貴妃等人,同樣也按照一品珊瑚、三品藍寶石的規格來裝飾頭上的旗花。奢侈成分的清朝,度過康乾盛世後,就走向了衰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df3bdc03c0e9a89efa6c7dc01ef30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