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剛死,一位蜀漢大臣就說:好!劉禪的處理,堪稱精明

2022-02-23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諸葛亮剛死,一位蜀漢大臣就說:好!劉禪的處理,堪稱精明

蜀漢丞相諸葛亮234年歸天,朝野上下無不悲痛萬分,但一位大臣說「死得好」劉禪當即將其處理,做法堪稱精明果敢。

背景實況

「六出祁山」表現出了諸葛亮對劉備遺願的鞠躬盡瘁,鍥而不捨,劉備亡故之後,諸葛亮帶著劉備遺願,修好東吳,平定南方,經過充分準備後揮師北伐,大軍直指長安,所到之處,勢如破竹。

魏國皇帝還惶恐不安,重新重用司馬氏,智謀相當的二人展開了一場殊死拚鬥,對峙過程中,前期蜀軍還能占據些許便宜,但司馬懿很快找到了蜀軍劣勢。

以堅守不出的方法同蜀軍展開了持久戰,任憑諸葛亮派將士辱罵,直掛免戰牌,不肯應戰。

而後,朝中奸臣攛掇,錯用馬謖失街亭,最終導致前幾次北伐失利,無功而返,多次北伐無果,諸葛亮心力交瘁。直至後來,孟達舉事,諸葛亮求援於東吳,吳兵分三路,大軍本應兩面夾擊,勝利在望。

奈何孟達低估了司馬懿,被生擒,而吳國方面也因軍機泄露等原因撲了個空,最終接連受挫無功而返。本以為一戰成功的諸葛亮得到消息之後「長嘆一聲,倒地不起」由此情況看,諸葛亮此時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太行了。

最終,身患重病的諸葛亮最終沒能熬過龜縮的司馬懿,隨時間推移病情不斷加重,多次吐血昏厥,最終病故於五丈原一帶,落得「再不能臨陣討賊矣」的遺憾,含恨而終。

劉禪表現

諸葛亮死後的遺令是不准發喪,直至安全退兵,據演義上描述,大致為「哭聲震天,不乏有哭死者」雖說描寫上有點誇張,但其目的依舊是凸顯其悲傷氛圍。

丞相靈柩回成都之後的發喪場景更為宏大,從電視劇三國演義看,可以被稱作經費燃燒片段,大風席捲,之前漫天,白旗白甲成千上萬,哭喊之聲通天徹地,連南王孟獲都親至弔唁,從其口型中大致看出所言為「南人永不反」之類的話語。

再看後主劉禪,身著素衣親自迎接,而後泣不成聲,跪於靈柩之前,那一聲撕心裂肺地「相父」可以說悲痛欲絕,自此兩者,足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蜀國的重要性以及在劉禪心中的地位。

就整個朝廷陷入悲痛之時,朝中一位叫李邈的大臣竟直言「死得好」,並上書後主詳細闡明如此說的原因,絕大部分敘述都是在說諸葛亮的壞話,劉禪當即就下令將此人打入死牢,最終斬首,不得不說這是最精明的處理方式。

劉禪其人

說到劉禪,人們大多數印象都停留在「大龍懷中小龍眠」的長坂坡,趙雲在百萬軍中殺個七進七出之時他竟然在懷中睡覺,這種心大的操作也難怪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但是演義中的描寫把劉禪表現得過於無能,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傻,上朝期間,正聽大臣彙報,剛說一半竟跑去斗蛐蛐了?未免有點過於離譜,劉備共有三個親兒子,不可能沒有原因就將江山交給阿斗,此事劉備自然有自己的考慮。

原因深挖

諸葛亮234年離世,而蜀漢263年滅亡,也就是說,諸葛亮死後劉禪依舊支撐蜀漢硬生生過了29年,當然除劉禪之外,朝中大臣依舊功不可沒。其實說是大臣,不如說是諸葛亮給劉禪盡的最後一份力。

維持內政穩固的大臣主要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都是諸葛亮和劉備的雙重選擇下選給劉禪的忠臣,諸葛亮彌留之際,曾給前來問安的李福說道「吾所使用之人,不可輕廢。」可見諸葛亮為劉禪以後也考慮了很多。

劉禪對於相父的遺令肯定是條件遵守,可以說蜀漢後來的長治久安,諸葛亮也有一部分功勞,所以人家才剛離世你就說人家死得,好於情於理都不應該讓你活著,退一萬步想,諸葛亮可以說是劉禪的「乾爹」如此出言不遜,所以落一個被殺的下場也是理所當然。

李邈及劉禪的深層次想法

開始的蜀國,是有荊州益州兩大地盤,是「先取荊州為家,後圖益州」也就是說一部分人才是荊州固有的,諸如關羽趙雲等,還有部分人才是得益州之後加入蜀漢集團的,如張松,法正等,

劉備伐吳之後「荊州已失,益州疲弊」兩大部分人才同朝共事,再加上原有的益州老臣大都亡故,難免出現集團和鬥爭,如果長此以往,朝中難免形成朝中對峙局面,所以劉禪的精明之處在於,通過強硬手段,避免了朝中對峙局面的形成。

還有一點,劉禪如此做,目的在於「殺一儆百」堵住朝中悠悠之口,有一句話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說得就是蜀漢後期的現實情況,簡單說就是沒有外出作戰之將。

文官越來越多,武官越來越少,這是蜀漢後來面臨的大問題,全是上書進諫的,沒有外出作戰的,而究其原因,則不得不講到諸葛亮的六次北伐。

連年不斷的征戰,不斷的長途奔襲伐魏對原本國力就不算強大的蜀漢國力更加弱小,百姓苦不堪言,但是迫於諸葛亮的地位,蜀國大臣大都敢怒不敢言,所以諸葛亮亡故之後,李邈站了出來來,說出了那些話。

但是試問劉禪怎麼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呢?而且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才非殺他不可,如果劉禪對此事不加處理,甚至不嚴肅處理,那麼朝中的大臣可能會錯誤的理解為劉禪默認了這一點。

而李邈代表的則是不滿諸葛亮做法的一群人,此後可能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朝中之臣不斷進諫,久而久之肯定不利於政局穩定,所以劉禪認為,這個口子不能開,所以手起刀落,震懾群臣,維護了朝中的安定,也仿佛在說「我都知道,但是不需要你說出來。」

最終,文強武弱的蜀漢被鄧艾「神兵天降」,劉禪根本無力抵抗,最終選擇投降,值得一言的是,勸降劉禪的也是當年被劉禪處理的李邈的同道中人。

不得不說,劉禪對朝政的把握還是有些水平的,也是能使蜀漢政權在諸葛亮去世後還能存在這麼久的重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db66bf19a12d76dcd7294378a9171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