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0萬輪胎打造人工魚礁,卻引發生態災難,撈22年還剩50萬隻

2023-05-27     怪羅科普

原標題:美國200萬輪胎打造人工魚礁,卻引發生態災難,撈22年還剩50萬隻

2001年,紐約市政府將1200節地鐵車廂傾倒在海洋中,傾倒地點位於德拉瓦州海灘附近25.7 公里之處,深度可達24.4米。這些車輛中有714節是來自「Redbirds」,也就是紅鳥號,運行40年後被淘汰。

2007年9月,美國又將多州淘汰下來的1600節車廂,送到了海洋中。

匪夷所思的行為,不禁讓人懷疑美國是在非法處理垃圾,但事實上,這是一種有利於海洋生態的保護行為。

不光是廢棄車輛,人們還在海洋中「丟」過水泥塊、冰箱、塑料、鋼材、石料、廢棄車輛和船隻,甚至是軍用的潛艇、坦克和波音 737-200,這些物體在海洋中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

簡單來說,人工魚礁是指人類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經過精心挑選並處理後,再放置在海洋中的人工物體。

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廣西北海一帶的漁民會將竹籬插入淺海區,並在裡面放上石頭,用來吸引魚群,這就是最簡易的人工魚礁,主要用途就是誘魚。

在1860年,美國也開始廣泛使用魚礁,最早他們使用的是木頭,目的也是捕魚。

後來,人們投放人工魚礁不僅僅是為了吃,更是為了賺錢。

用人工魚礁吸引海洋生物,然後在這一片建立釣魚區潛水區捕魚區,進而達到創收的目的。

現在,大多數地方投放人工魚礁,是為了修復海洋生態。

人類的存在給海洋帶來很多煩惱,污染、海洋垃圾、過度捕撈、不科學捕撈等等行為,導致海洋生態越來越脆弱,而人工魚礁正好就能改善這一點。

就拿開頭的地鐵車廂來說,地鐵車廂緩緩沉入海底,在水流的作用下,可以將富含營養物質的海水帶上來,吸引大量生物在這裡聚集。地鐵車廂的表面積很大,牡蠣藤壺一類的無脊椎動物,藻類,以及珊瑚就會附著在其表面,一旦它們定居下來,那些以這些生物為食的魚和其他海洋生物,也很快就會在這裡定居。

科學家曾比較過,人工魚礁提供的食物量是純自然沙底的400倍。

這意味著,人工魚礁不僅食物多,而且還能提供一定的空間庇護,很快,在這裡就能建立一個生物量多且穩定的海洋小生態。這對保護瀕危海洋生物和增加魚類數量是有好處的。

奧斯本礁

目前全世界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魚礁,對海洋生態也帶來非常積極的影響。但在早期,由於人類缺乏經驗,出現了很多失敗的項目。

早在50年前,美國就曾信心滿滿地要將200萬個輪胎做成直徑15米的超大型人工魚礁,可惜的是項目失敗了,竟演變成一場環境大災難。

截止到2022年,仍有50萬個輪胎流落在海洋中。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失敗魚礁——奧斯本礁

1972年,佛羅里達州當地一家非營利組織正在籌劃將200萬個輪胎投入海底,作為人工魚礁。

這項計劃在當時非常轟動,因為那個時候,輪胎回收還處於發展初期,並不成熟,當時美國的垃圾場到處都是廢棄輪胎,堆積如山的輪胎不僅有火災風險,還會污染環境。

正在發愁該如何處置的時候,有人就提議:就當人工魚礁丟到海洋吧

於是人們將這些輪胎用尼龍繩或鋼夾固定在一起,放到了海洋里。然而,僅僅幾年的時間,鋼夾被海水腐蝕,輪胎不再受約束,稍有動靜就會隨海水飄動,不僅沒有起到承載海洋生態的功能,還會破壞周圍自然生長的珊瑚礁(撞擊破壞),最關鍵的是,輪胎還會隨著風暴洋流浮出水面,散落在海岸線上,變成海洋垃圾。

為了彌補這個錯誤,2001年開始,美國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打撈輪胎,甚至把打撈輪胎設置成軍隊訓練的項目之一。

2001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撥款3萬美元,移除 1600 個輪胎;

2002年,佛羅里達州啟動拆除輪胎的計劃,估計費用為 4000萬 至 1 億美元;

2007年,佛羅里達州撥款200萬美元用來處理輪胎,將大約 10000 個輪胎帶上岸;

2008年,處理輪胎花費大約14萬美元(粉碎和燃燒),拆掉43,900 個輪胎;

2009年,陸軍和海軍潛水員將73,000 個輪胎帶上岸;

2016年-2019年,佛羅里達州撥款430 萬美元,和IDC公司簽訂合約,IDC 每周拆除 2000-5000 個輪胎,已累計拆除 25 萬個,還有2/3的輪胎等待被拆除;

2021 年,4Ocean接上,該公司將輪胎打撈上來後製成手鍊,售價29美元,以此來支撐公司運轉。

截止到目前,海洋中還有50萬隻以上的輪胎。

最後

目前,人工魚礁還在實踐中,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人工魚礁對海洋是有絕對好處的。它也存在很多缺點。

有人擔心人工魚礁的材質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對海洋有影響,就像前面提到的輪胎;

有人認為人工魚礁會成為非法之人傾倒垃圾的藉口;

甚至有人認為用這樣的方式吸引魚群,過度捕撈只會越來越嚴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c8d8f81d9360239ed847be229618e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