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大中台,推倒還會重來?

2023-11-22     科訊天下

原標題:阿里大中台,推倒還會重來?

文/侯煜

編輯/羅卿

11月16日晚,阿里巴巴(BABA.NYSE;09988.HK)發布2023年第二季度業績報告,這是新任CEO吳泳銘上任後的首份季報。橫向對比來看,京東商城營收增長只有1.7%相比,阿里的增幅還算可觀:營收達到9%,營業收入和調整後息稅前利潤(EBIT)分別增長34%和18%。

不過和「還不錯」的財報同時出現的是接二連三的利空,曾經公告許諾的雲業務要完全分拆的計劃擱置、盒馬上市的進程也擱置。消息一出,阿里市值一夜之間蒸發1400多億元。

第二天創始人馬雲更是火上澆油,馬雲家族將出售1000萬股阿里股票,價值約7.9億美元(約57億元)。馬雲辦公室特彆強調稱:此次披露的出售計劃是一個遠期規劃,目前並未實際減持。馬雲堅定看好阿里,當前股價遠低於阿里實際價值,仍會堅定持有阿里股票。

暫且不探討馬雲的表態是否會產生強大的現實扭曲力,管理界更關注阿里組織架構的調整和大中台戰略,被推倒後是否還會重來。

六大業務旱澇不均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阿里集團當季收入為人民幣2247.90億元(308.10億美元);經營利潤為人民幣335.84億元(46.03億美元)。阿里財務長徐宏用「穩健」這個詞來形容本季度業績表現。不過各個業務集團的增長性還是有明顯差異。

六大業務集團的具體業績如下:

  • 淘天集團收入 976.5億元,同比增長 4%,淘天交易額(GMV)輕微下滑,用戶數、交易買家數和訂單量均實現增長;
  • 雲智能集團收入276.48億元,同比增長2%,本季度公有雲產品及服務收入增長,帶動盈利能力的優化;
  •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AIDC)收入 245.1 億元,同比增長 53%,Lazada,速賣通、Trendyol等國際零售級批發平台的整體訂單同比增長約28%;
  • 菜鳥集團收入228.23億元,同比增長25%,主要由跨境物流履約解決方案收入帶動;
  • 本地生活收入155.6 億元,同比增長 16%,由餓了麼和高德業務的強勁增長所帶動;
  • 大文娛集團的收入為57.79億元,同比增長11%,主要由大麥網與阿里影業的線下娛樂業務、優酷訂閱收入增長所帶動,部分被優酷廣告收入下降所抵銷。

分拆和上市計劃擱置

阿里雲放棄完全分拆,盒馬暫緩上市的計劃。這離之前宣布單飛的消息僅僅兩個月的時間

今年3月,阿里巴巴進行了成立以來的最大規模組織變革,即 「1+6+N」:1個集團、6個業務集團和 N 個業務公司。6個業務集團分別是雲智能集團、淘天集團、本地生活集團、菜鳥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大文娛集團等六大業務集團,旨在讓組織變敏捷、讓決策鏈路變短、讓響應變快。

「1+6+N」組織調整是阿里巴巴「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六大業務集團及業務公司可以獨立融資或獨立上市,意味著阿里的整體估值將得到大幅提升

時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表示,條件成熟一個,上市一個。希望阿里巴巴未來能夠長出若干個上市公司,過幾年繼續「生兒育女」,長出更多上市公司。

對於不再分拆雲業務的原因,吳泳銘解釋道:「美國近期擴大對先進計算晶片出口的限制,給雲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另外,集團主席蔡崇信在電話會議上提及:「希望通過投資顯現雲的價值,特別是在新形勢下由AI驅動的雲計算業務需要更多投資支持。」

盒馬方面,作為國內生鮮零售的龍頭,最初是被認為將是阿里重大變革後首個上市的業務公司。然而從今年9月開始,坊間就開始流傳盒馬推遲在香港市場的IPO。個中緣由,主要是今年大環境不佳,整個消費市場低迷,盒馬估值已降至40億美元,遠低於去年的60億至100億美元。

大中台的價值功過幾何?

此時撤銷既定分拆和上市計劃,暴露了阿里集團對「分權」和「集權」的搖擺。

先來看張勇時代的組織架構,2015年5月,張勇接任阿里集團執行長,開始了阿里的「逍遙子」時代。在2019年9月辭去集團董事局主席,徹底淡出阿里管理層。

張勇時期的阿里,發展重點是搭建「大中台+小中台」,旨在通過構建一個共享的、標準化且可復用的平台,來支撐上層多樣化的業務需求。

中台的核心價值就是,避免各業務重複建設,讓新業務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落地。舉個簡單的例子,阿里旗下的聚划算、盒馬鮮生都是通過中台快速搭建,過去阿里積累的商品交易、用戶、貨品庫存、支付等能力,新業務同樣適用。阿里僅用了一個半月,就上線了團購平台聚划算,其他同類平台可能需要投入數倍時間。實際上,中台要體現高效性,就要求其疊代速度要跟得上業務、組織的發展速度。

在中台戰略的支撐下,張勇成為中國最繁忙的CEO,其權力無比集中,很長一段時間張勇需要同時管理線上零售及批發、線下商超、物流、雲計算等業務,接受超過 30 人的直接彙報。

實際上,在阿里的高速增長期,隨便一種商業或組織模式,效用都會被商家和諮詢機構放大,其他中小型商業組織更是趨之若鶩般追隨。

張勇治下的前半程與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期重合。市場迎來了消費升級,各大業務享受到經濟上行期的紅利,包括天貓不斷破紀錄的交易額,螞蟻和菜鳥的高速成長,以及盒馬等新業務的孵化。大中台當時的弊端被業務的高速增長所掩蓋

拆了大中台,合力哪裡來?

市場變化通常來得讓人猝不及防。2019年底的疫情是百年難遇的「黑天鵝」事件,隨之而來的則是預期內的消費降級。

2021年12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宣布,從2015年的中台戰略升級為「多元化治理體系」。

同時,隨著位元組系、拼多多和直播帶貨的崛起,阿里To C業務遭到了嚴重的衝擊。大環境不佳,讓臃腫的中台戰略不再適合市場,阿里需要更加靈活的架構來尋求新的創新和第二曲線增長,於是便迎來了今年的重大組織架構改革和人事變動。其中,今年9月10日起蔡崇信接替張勇出任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吳泳銘接替張勇出任集團CEO及雲集團CEO,而張勇則在9月10日後一併辭去了所有阿里雲職務,徹底退休。

今年雙11前夕,久未參與集團事務的馬雲在非公開會議上表示,阿里過去那些賴以成功的方法論可能都不適用了,應該迅速改掉。他為淘天集團指出了三個方向: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網際網路

在商業世界中,一旦職業經理人帶領的組織業績下滑,其賴以生存的方法論也會成為眾矢之的。創始人對方法論的質疑,實際上是委婉的情緒表達,深層次的表達是對現有職業經理團隊的否定,推翻方法論後的下一步大機率是更換管理團隊。

而其他四面八方的質疑多是基於從眾心理。商界和管理行業向來都是捧高踩低。

和大中台、集權式相對的是阿米巴。實際上, 阿米巴經營模式」就是將整個公司分割成許多個被稱為阿米巴的小型組織,每個小型組織都作為一個獨立的利潤中心,按照小企業、小商店的方式進行獨立經營。比如說製造部門的每道工序都可以成為一個阿米巴,銷售部門也可以按照地區或者產品分割成若干個阿米巴。日本企業松下多年前就反覆在大中台和阿米巴之間艱難選擇,實際上,對於阿里巴巴這種巨型商業組織,沒有萬用皆靈的商業模式,There is nothing in between。

公開報道稱,今年5月,運行5年後,阿里的中台被徹底分拆。

但就目前看來,阿里管理層,在集權和分權之間努力尋找平衡。吳泳銘在財報電話會上也證實了這一點。「我們正在探索建立相應的激勵體系,在業務集團的獨立性和協同性之間著力取得平衡,實現發展的最大合力。」吳泳銘說。未來阿里各業務獨立面向發展的同時,也強調「分而不散」

業務獨立成長性待提升

當然,要拆分成阿米巴,甚至要獨立進入資本市場,這意味著業務的完全獨立性,如果增長完全依靠母公司和關聯公司輸血,那大機率會難過「業務獨立性」的考核,上市也自然無望。

阿里雲真的準備好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產品的穩定性方面來評估,今年雙11過後的第一天,阿里全系產品發生故障,「淘寶崩了」、「鹹魚崩了」、「阿里雲崩了」紛紛登上熱搜。據悉,此次故障的原因便是阿里雲的控制台和API調用出現故障。 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雲廠商,阿里雲一向以安全、穩定、高效自居,這次大範圍的故障雖然已經緊急修復,但信用度的受損恐怕短時間內很難復原。

去年12月18日,阿里雲位於香港的數據中心也因製冷故障發生宕機事故,造成多項服務一度無法使用,多個大客戶受到影響。根據阿里雲發布的故障通報,那次伺服器宕機持續超過12個小時,而且沒有完善的備用方案。事故發生大概10天後,時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發出全員郵件宣布,張建鋒不再擔任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勇本人兼任阿里雲智能總裁。

再談獨立性,阿里雲如果不依賴內部採購,營收和利潤的盤子會不會明顯縮水?實際上,拆分消息一出,就有不少阿里雲不少員工擔心,一旦按照 「1+6+N」 的變革拆分後,淘天集團、菜鳥等公司原則上可以自由選擇雲服務提供商,而不是必須選擇阿里雲。那在目前短時期內脫離阿里雲集團的扶持,阿里雲業績是否還一樣堅挺?不過,據公開報道稱吳泳銘後來在內部明確表示,未來集團會持續使用阿里雲作為底座。

但顯然,組織架構的分分合合、既定的分拆和上市計劃的回撤,說明這家龐大的公司在努力摸索更合適的組織模式和在經濟下行期渡過難關的方式。最大的不變就在一直是在變化,可能這是中國巨型商業組織的常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c102285f877f28e4cf1dbaf080fac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