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百家號歷史紅館原創首發,商業轉載須授權!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這時曹操已經53歲了,六十甲子七十古來稀,曹操無疑是個遲暮的老者,因為強韌如此的曹操終年也不過65歲。但是曹操沒有服老,46歲時官渡大勝,53歲時統一北方。可以說,攘外安內的曹操,別看已經年近甲子,但絲毫不顯龍鍾之態,他依舊雄姿英發,風采照人。內心洶湧澎湃的曹操,先後寫下來《觀滄海》和《龜雖壽》。
暮年曹操(新三國劇照)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是曹操蔑視天命,豪情壯志的內心獨白,但小編竊以為,用此句詩歌來形容另一位魏國名將,更是恰如其分。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書法作品
他本是西漢武帝時烈士聶壹之後;他少年是便舉薦為郡吏;他本是丁原的從事;他本是大將軍何進的募兵之主事;他先後跟隨權臣董卓和溫侯呂布;最後他投入曹操麾下,貴為五子良將,他就是張遼、張文遠。
張遼(95版三國演義劇照)
張遼少有名聲,素有功績,不然不會被舉薦成為郡中官吏,不會飛丁原與何進看中,他在呂布手下時,被評為八健將之首。公元199年2月7日,曹操掘水圍城,呂布在下邳投降被斬,而因其才華,曹操招降了張遼。31歲的張遼開始了在曹操手下打工的生涯,31歲對於一個三國名將,正是黃巾年華,可是因為降將的身份,曹操並沒有太多重用張遼,解白馬之圍時,張遼充其量是一個打手,而不是一名將帥;充其量是一個試探關羽的棋子,而不是一員大將。在曹操手下,張遼及其低調,那些高傲的老臣,張遼既不會阿諛奉承,也不會勉強的改變自己,他是「老驥」,默默的「伏櫪」著,心中之志在千里之外,在靜靜守候的將來。
新三國關羽與張遼在曹營相聚
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在平定了馬超等西涼軍團,於十月,集結了號稱四十萬大軍南下征孫權,以報赤壁之仇。這次濡須會戰,一打就是三年,曹操沒撈著多大好處,孫權也失去數名大將。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孫曹雙方開始了合肥大戰。從一開始,張遼數次擊退孫吳的進攻,特別是公元215年,這一年可以說張遼一生最輝煌的一年。張遼先有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後有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殺得東吳「人人害怕,聞張遼名,小兒也不敢夜啼」,從此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
電影版張遼
「草船借箭」的孫權要不是手下捨命相救,可能無法安然活到七十多歲咯,而作為勝利者的張遼,此時已經47歲了,別看沒多老,其實作為一個常年廝殺在戰場上的老兵,張遼已經暗傷滿身,於五年後,享年52歲就去世了。從31歲守候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16年,聞名天下後,也沒多少時間去坐享名望,公元222年,重病在身的張遼,帶病上戰場,還擊退了來犯的吳將呂范。三國早死的不少,慘死的不少,死得其所的更不少,安享晚年的更多,張遼沒有機會急流勇退,沒有時間和機會給他安享晚年,他是死在自己的戰場上的,我們應該說張遼「功成身退」麼?
張遼暮年
張遼,真不愧是剛候!張文遠,真不愧是「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