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餃子,不是涮羊肉,冬至老北京人講究吃這個

2023-12-22     北京交通廣播

原標題:不是餃子,不是涮羊肉,冬至老北京人講究吃這個

DONG

ZHI

冬至郊天禮數隆,鸞旗象輦出深宮。

侍臣寵錫天恩大,鹿脯羊膏歲歲同。

這是清末民初文人張朝墉(1860—1942)《燕京歲時雜詠》中,一首極具特色的詠冬至詩。

2023年的冬至節氣是在今天,12月22日 的11:27:09,我們會從今天的冬至節氣開始,為大家開啟2024年度的一個貫穿全年的北京風俗系列—歲時北京。

二十四節氣是從冬至開始的?

也許很多人會奇怪,二十四節氣不是從立春開始嗎?你怎麼這個系列跟別人不一樣,要從冬至開始?唉!這就是我們做這個系列和其他節目的不同之處,並且,我們會從各種古籍中,為大家講述諸多地道的真正屬於北京的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日風俗,今天是第一期。

說到冬至這個節氣,在北京,皇家有祭天大典;那當官的呢,原來有呈遞賀表,也就是互相串門送祝賀帖子的風俗,後來沒有了;那百姓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吃餛飩!至於九九消寒圖,那可是清朝道光都很重視的文人雅事。所以,關於冬至,在老北京,有兩種說法,一是「冬至不算節」,一是「冬至大如年」。聽起來好像很是矛盾,那這是為什麼呢?

天文學的二十四節氣

為什麼從冬至開始?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jiā ]六琯[guǎn ]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小至》。什麼叫「小至」?《全唐詩》在這個題目下有一行註:「至前一日,即《會要》小冬日。」這就說明,這是杜甫在冬至前一天寫的,而《會要》,是指《唐會要》這本書,這是以某一朝代的國家制度、歷史地理、風俗民情等為主要收輯內容的一種史書。而最早編成的會要是《唐會要》。

這首詩的意思是自然界的節氣和人世間事一天天的催著到來,而冬至一到,陽氣初動,春天也就快來了。刺繡姑娘添絲加線趕做迎春的新衣,律管內的灰相應飛出則知冬至已到。堤岸好像等待臘月快點的過去,好讓柳樹舒展枝條,山中的臘梅衝破寒氣傲然綻放。這個地方的自然景物與故鄉相差無幾,讓小兒斟滿美酒,一飲而盡吧。

杜甫的這個冬至確實是過得不錯的,賞著冬景,還有兒子陪著喝點美酒,對漂泊半生的他來說,已是莫大的幸福。這首詩里,有一句「冬至陽生春又來。」其實說的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概念,那就是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氣的起點。

冬至,在古代也叫冬至節,是太陽照到南回歸線的那一天。這一天,我國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是陰氣到了最盛的一天。物極必反,陰極必陽,所以,從冬至這一天起,白天一天天長起來,所以叫做「冬至一陽生」。《史記·律書》里有「氣始於冬至,周而復始」。「日冬至,則一陰下藏,一陽上舒。」這樣的話,所以古人又認為:冬天來了,春天就要跟著到來。

所以,我們從冬至節氣開始做這一系列節目的意義,就在於它不同於一般的曆法年。我們說公曆是以1月1日為元旦的,中國陽曆的干支紀年是以立春為開始,陰曆年是以大年初一為開始。這些都是人為安排的,就太陽年這個概念而言,它們都不如冬至那樣貼切。所以,我們這個系列從冬至開始,就是遵從大自然太陽年的真正開始。

北京人冬至這天為什麼要吃餛飩?

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記載「歲時雜記:京師人家,冬至多食混鈍。」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也說:「(冬至)民間不為節,惟食餛飩而已。與夏至之食麵同。故京師諺曰:『冬至餛飩夏至面』」。可見,冬至吃餛飩的習俗,是打宋代傳過來的,此前是否也有,這個就不知道了。直至今天,這一風俗仍在我國不少地方流行。反正,作為北京地區流傳下來的歲時風俗古籍中,提到冬至,大多會寫到吃餛飩,而其他的民俗就很少了。

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餛飩,其實是與天象有關的,因為冬至,就是冬季已到了極點的意思。古人認為「冬至一陽生」白晝漸長。俗話說「吃了冬至飯,白晝長一線」。我們前面也說了,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陽氣上升的開始,正如混沌初開的意思一樣,所以人們以吃餛飩來象徵打破混沌,開闢天地還是有意義的。所以,《燕京歲時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在民俗專家常人春撰寫的相關文章中,為我們講述了民國時的老北京人是怎麼做餛飩的。他說老北京人吃餛飩,首先重視的是餛飩湯,並且,一向有「喝餛飩」的說法。講究的人家,會在煮餛飩的前一天,以豬的大棒骨、乳鴨、肥母雞,外加牛肉少許,以文火煮,不加鹹淡,以雞鴨肉煮柴為標準,然後,淘入磁、錫罐子裡,以去掉煮肉鐵鍋的鐵鏽味。等到第二天,先和[huò ]「重羅」麵粉,(最好是加拿大進口之綠葉牌利朗粉),面質宜硬。而後以「走槌」擀薄,所謂走槌就是兩頭有把手,中間粗的擀麵杖,然後再用刀將擀薄的麵皮破成「梯」形片,包上「裡脊條」肉、青衛韭末,最後放入沸騰的「肥湯」鍋里一煮,煮熟後盛入碗內:而碗內須先放好「金鉤蝦仁」、冬菜、紫菜、鮮豌豆苗,再佐以四王府醬油、玉泉山的米醋等等,這樣,這一應節美食真是美上加美了。

當然,這是當年老北京很講究的人家吃餛飩,如果是收入一般的人家,當然不敢如此鋪張。至於市面上賣的餛飩,則有肥湯粉絲餛飩、有白湯大餡餛飩、有高湯臥果餛飩、還有上海人賣的蛋片餛飩……品種繁多,任君選擇。

總之,冬至前後,在飲食上,人們是掉在「餛飩陣」里了。而這當中所體現的,勿寧說是一種文化—一種產生於京師民眾之中的,且受皇家、士大夫影響的市民文化的豐富。

冬至是中國古代一年真的開始!

我們從今天開始《歲時北京》這個系列,其實是和我國古代天文學把冬至作為一年的起算點有關。在古代,只要準確地連續測定兩個冬至點的時間,就可以定出太陽回歸年的長度。

春秋時期把冬至叫作「日南至」,因為冬至那天日中太陽的高度最低,被認為是太陽處在最南端的位置,所以叫作「日南至」。據《左傳》記載,我國最早的冬至時刻的測定,是在春秋時代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和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二月己丑兩次,這是用圭表測定的。

追求極致的本能使人類發現了日影最長的一天,並將它定為「冬至」。我國先民用豎圭臥表觀測日影,把日影兩次到達「冬至點」所需要的時間定為一回歸年,古代稱為「歲實」,這裡的實,是實際的實。意思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長,所以又稱「太陽年」。鑒於觀測需要,古人習慣把「冬至」當作陽曆年的開始,認為「冬至一陽生」,是回到原點的標誌。「冬至」為陰曆十一月中氣,與地支中的「子」位相合,也是地支中的第一位。因此,民間至今仍有「冬至大過年」之說,重視程度堪比陰曆新年。

二十四節氣最早被編入曆法,見於西漢《太初曆》,正式啟用於公元前104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這個曆法規定一回歸年為一年,一朔望月為一月,以夏曆的正月為歲首。冬至之月為子月,被當做歷算一歲的開始,曆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天子要在這天率領百官,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

內容來源: BRTV徐徐道來話北京

編輯:劉慧明

值班主編:車水

監製:趙鵬

點個

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abe1405dbd0cd49bbfd0a0e4a7a2da0.html










1.17億人次!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