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聽女孩》憑什麼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2022-03-29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健聽女孩》憑什麼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本文作者:李嘯天

一、排排坐分果果的一屆奧斯卡

對於第94屆奧斯卡,一句話來概括:這是史上最爛的一屆奧斯卡。

這一屆奧斯卡的熱鬧,居然不是影片的精彩程度,而是「史皇」威爾·史密斯終於獲得了奧斯卡影帝,而是他那憑空的一個巴掌,意外使得這一屆總算有了點熱鬧新聞出來了。

這裡,不聊威爾·史密斯,也不聊他與克里斯·塔克之間的恩怨。只來聊下《健聽女孩》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算得上名至實歸嗎?

如果按好看程度的話,《健聽女孩》是10部提名影片里最輕鬆,看得最不累的一部。這個角度的話,《健聽女孩》獲獎算是最大程度迎合了大眾的觀影情緒,能夠獲獎,實在是最大程度上迎合了觀眾的呼聲。

《健聽女孩》的獲獎,也改變奧斯卡數十年的一個頒獎規律,使得它成為史上第二部在沒有獲得導演工會獎提名的情況下獲獎的電影,上一部還是1989年的《為黛西小姐開車》。《健聽女孩》也是自2004年的《百萬美元寶貝》以來第一部沒有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提名的電影。這次爆冷,的確算是夠冷了。而且,《健聽女孩》由蘋果Apple TV+出品,這也使得它成為了首部獲得最佳影片獎項的流媒體原創電影。

話說回來,本屆奧斯卡10部提名影片里,壓根沒有一枝獨秀,技壓群雄的影片,所以最終誰獲獎都不算太爆冷,都是瘸子裡選將軍的結果。

原本,最先冒頭的是《貝爾法斯特》,導演肯尼斯·布拉納一心想成為當代勞倫斯·奧立弗,它以一部半童年回憶錄的形式全情灌注於《貝爾法斯特》,使之成為了一部《羅馬》一樣的影片,自一出爐就迎來一片讚譽,並成為最早的頒獎季絕對領跑者。

但隨著《犬之力》拿下威尼斯最佳導演銀獅獎,實力女導演簡·坎皮恩在北美獲得的好感度開始飆升,到了奧斯卡提名夜,12項提名的耀眼戰績,幾乎鎖定了重要大獎,一舉跨越了《貝爾法斯特》,成為了新的大熱門。這還沒完,《犬之力》還先後拿下美國導演工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美國評論家選擇獎三大重磅獎項,可以說是已完全占得了先機。

相對性的是,《貝爾法斯特》則變成了「大熱必死」的最佳詮釋,在落選幾大工會獎後,則因為影片中「白人電影」的屬性,逐漸被講究政治正確的學院投票者所不喜,(誰還敢說奧斯卡藝術至上?)開始顯出敗相,威風不再。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

才不!在提名名單出爐之前,日本電影《駕駛我的車》又形成了新餑餑,一路窮追猛打,人氣居高不下,作為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寵兒,導演濱口龍介最終也殺入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這使得《犬之力》旺盛的得獎勢頭開始遭遇勁敵。日本電影就像去年韓國電影一樣,大有攻城略地的趨勢。

可是,隨著頒獎季的深入。《健聽女孩》最後又開始發力,先後拿下美國演員工會獎、製片人工會獎和編劇工會獎三個工會獎項,一躍成為新的最大熱門。要知道,近些年來,最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國王的演講》《逃出德黑蘭》和《鳥人》都是借著工會獎的人氣,最終實現反超。

最終,《健聽女孩》果然成功實現彎道超車,拿到了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獎。

這還沒完,《健聽女孩》還在本屆奧斯卡上,收穫了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男配角兩項分量吃重的大獎。而《健聽女孩》原本就只獲得了這三個提名,結果全部獲獎,中獎率達到了100%,可謂是最大的贏家,沒有之一。

而《貝爾法斯特》則助力肯尼思·布拉納在9次奧斯卡提名之後,憑藉本屆收穫了最佳原創劇本獎,終於圓了奧斯卡之夢,也算大有收穫了。值得一提的是,肯尼思·布拉納的9次提名里,分別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次)、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真人短片、最佳改編劇本,以及本次獲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可謂是全才,可謂是樣樣通,也算是難得了。

《犬之力》則助導演簡·坎皮恩拿到了最佳導演獎,使之成為歷史上第三位獲獎的女導演,而且是唯一提名過兩次的女導演,唯一兩次提名最佳電影的女導演,也算是載入史冊了。

《駕駛我的車》則不負眾望拿到了最佳國際電影獎。要知道,本屆奧斯卡提名名單里,只有最佳國家電影是競爭最激烈的一個項目。除了《駕駛我的車》之外,另外幾部的《逃亡》(丹麥)、《上帝之手》(義大利)、《教室里的一頭牛》(不丹)、《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挪威)個個精彩,實力不俗,放在往年裡都是能夠獲獎的作品。

說了這麼多,並沒有解釋為啥《健聽女孩》值得獲獎。下面我們繼續嘮。

上面嗶嗶了這麼多,算是對本屆奧斯卡的一個綜評,想說的就是這是一屆排排坐分果果的奧斯卡,沒有大包大攬的作品,重要獎項均勻分給了幾部有實力的作品,大家都樂呵呵有獎拿,標準的好萊塢式結局。《沙丘》獲得了6項大獎,是本屆獲獎最多的作品,但都是一些技術獎,儘管數量多,也難言成功。而《貝爾法斯特》《犬之力》《駕駛我的車》《健聽女孩》《西區故事》等各有斬獲,都笑逐顏開。

二、《健聽女孩》里隱藏了一個奧斯卡影后

《健聽女孩》助鬍鬚猛男特洛伊·科特蘇爾拿到了奧斯卡最男配角,使他成為歷史上第二位獲得奧斯卡表演獎的聾啞人士。而奧斯卡歷史的第一位,同樣隱藏在《健聽女孩》片中,那就是扮演特洛伊·科特蘇爾妻子的瑪麗·瑪特琳。

可千萬別小瞧瑪麗·瑪特琳,她可是妥妥的正印奧斯卡影后。出生於1965年的瑪麗·瑪特琳,早在1987年就憑藉《失寵於上帝的孩子們》,年僅22歲就拿到了第59屆奧斯卡的最佳女主角,是標準的奧斯卡影后,也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奧斯卡表演獎的聾啞人士。

只是,儘量外形靚麗,但聾啞人的身份,還是限制了瑪麗·瑪特琳,使得她在獲獎之後,並沒有持續地大紅大紫,更多時候只能廁身於美劇之中,在《白宮風雲》《犯罪現場調查》等劇中飾演一些不咸不淡的角色,很有些辜負奧斯卡影后的名頭。但好萊塢本就是一個勢利場,儘管口口聲稱平權,但在實際使用中,外在條件的限制還是很有作用的。

是以,在《健聽女孩》的卡司陣容里,壓根就沒有幾個人留意到隱藏了一位奧斯卡影后在其中。而且,表現相當給力。

鬍鬚猛男特洛伊·科特蘇爾收穫最佳男配角,算得上實至名歸,完全配得上這項大獎。同時,《健聽女孩》里每一個角色的表現都相當搶眼,除了飾演爸爸的特洛伊·科特蘇爾,還有飾演媽媽的瑪麗·瑪特琳,飾演哥哥的丹尼爾·杜蘭特,飾演音樂教師的歐赫尼奧·德爾維斯,表現都非常給力,完全值得一個奧斯卡提名,可惜都沒有。第28屆美國演員工會獎將「最佳群戲」頒給了《健聽女孩》,就足以說明這些演員的表現有多麼出色了。

憑這些出色的表演,已經有了讓《健聽女孩》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基因了。

最佳改編劇本獎也很能說明問題。《健聽女孩》,改編自2014年法國影片《貝利葉一家》。儘管故事的框架延續了原版影片,但細節上的改編,使得這個美國故事變得更臻於完美,比原作更符合現實,更耐看一些。

原作《貝利葉一家》里,主角寶拉·貝利葉一家是一個農場主家庭,爸爸身為聾啞人還想著要去競選本地市長,這個設定使得原本故事顯得很荒誕,影片也因此被歸為了喜劇片。

《健聽女孩》里主角露比·羅西一家則被改編成了一個漁民家庭。父親不再參選市長,而是身為漁民不堪資本家壓榨,憤而自主創業,辛苦打來的魚不再賤賣給魚商,而是選擇自己售賣。但在沒有健全人幫助下,聾啞人是不能夠獨自出海的。羅西一家面臨著創業艱辛的同時,還要面臨漁政的罰款,亞歷山大,這個設定,讓觀眾很容易產生共情。不像原版里,男主參加競選,遭遇到了豬隊友的幫倒忙,讓家庭手忙腳亂。同樣的家庭困境,美國版明顯更合理,更容易接受。

改編最大的是女主性格的設定,《貝利葉一家》里的寶拉·貝利葉是一位勇敢的女孩,性格有些風風火火,是外向型性格。而《健聽女孩》里的露比·羅西則是一位有些敏感、自卑的女孩,多少有些懦弱,而這樣的性格,使得她在家庭遭遇困境時,她身上的壓力就顯得更大更多,也更容易讓觀眾與她產生共鳴。

不得不說,美國版的編劇明顯更懂觀眾一些,做出的改版更有效,也更貼近觀眾一些。

此外,像原版中的弟弟被改編成了哥哥,並藉由哥哥之口講出了重要的台詞:你的存在,恰恰是阻礙了我們融入社會,而不是幫助。讓妹妹懂得了放手的重要性。原版里這個轉折只是被蜻蜓點水一樣提了一下就過去了。

還有音樂教師一角的作用,在美國版也被合理放大,讓人更能夠感受到良師益友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作用。

總之,原版《貝利葉一家》只是一部合格的荒誕喜劇片,而在導演兼編劇夏安·海德的妙筆生花之下,使得《健聽女孩》則變成了一部故事更合理,劇情更飽滿,人物更鮮明,絲絲入扣的劇情片,逼格也高出一個層次,新版比原版更上一層樓。

三、《健聽女孩》何以能夠成為最佳電影

能夠成為最佳電影,當然要符合政治正確。《貝爾法斯特》是挺好的,是一個微縮版的《羅馬》,但後者能夠獲獎,前者卻不能,還被人指責是「老白男」影片,被批判政治不正確。《羅馬》何以就不被人這麼指責呢?因為《羅馬》講的是拉丁人的故事,是少數裔人故事,明明是非常符合政治正確的。《貝爾法斯特》就不符合。

《健聽女孩》涉及的是殘障人士,而且講的是一個殘障家庭的故事,當然無比政治正確了。上一屆的最佳影片《無衣之地》講的是流浪一族的故事,涉及社會邊緣弱勢群體的故事,當然也符合政治正確。再往上的《寄生蟲》不用說了,講社會階層的故事,而且是東方的社會矛盾問題,在西方人眼裡,那是不折不扣的政治正確,儘管《寄生蟲》並不比《素媛》《熔爐》好多少,但更符合西方人的政治觀,這個不用多少。

再往上的《水形物語》《月光男孩》《聚焦》《鳥人》《為奴十二年》,都無一例外地非常政治正確。只有《藝術家》比較藝術,基本上不涉及政治正確,就是非常純粹的藝術,有的只是濃濃的懷舊感。

《健聽女孩》就介於《藝術家》與之後諸多政治正確的影片中間。

首先,它符合政治正確,但政治正確又不是影片的主題。往年的這些最佳影片里,很多都是為了政治正確而政治正確,並不足夠打動人。《健聽女孩》則是一個文藝小清新,說它講的是一個聾啞人家庭的故事,其實更多的是一個女孩的成年禮。

《健聽女孩》主要講述的是一個高三女孩在要麼去讀優質大學(伯克利分校)要麼跟隨家庭繼續做漁民這兩者之間的抉擇,還有遭遇了初戀的故事。

由高三到大學,是人生關鍵的一步,也是由未成年人步入成年人的關鍵一步。在這個關節點上,就看如何做出選擇。

作為一個聾啞人家庭,露比·羅西是家中唯一的健全人,不僅不聾啞,還富有歌唱天賦。自小,她就一直作為家裡的翻譯官,幫助家庭一起打理海上捕魚的作業。

但現在,露比需要做出抉擇了。

原本,她在學校選擇參加歌唱團,只是臨時起意,因為心儀一位長得帥帥的男生,然後在他的後面看他選擇了歌唱團,進而也神差鬼使地選擇了歌唱團。

但幸運的是,露比遇上了一位好的音樂老師,不僅充分發掘出了她的歌唱天分,還鼓勵她去投考加州伯克利分校的音樂專業,那可是美國的常青藤名校。

露比在這個過程中,一邊要小心翼翼地與自己心儀的男生打交道,一邊要平衡練習唱歌與家庭工作之間的矛盾。

終於,家庭在資本的衝擊下,在似乎就要變好之前,正面臨著一大堆麻煩事。

媽媽不希望露比去讀大學,因為她想讓露比留下來繼續幫助家庭,而且她也害怕失去女兒。哥哥則堅決讓她選擇離開,好男兒就要去征服四方,而不是困守家裡,做無謂的犧牲。

究竟該何去何從?

露比面臨著選擇的困境,她該怎麼辦呢?

這個成年禮,露比的心理坎,究竟該怎麼邁過去?

《健聽女孩》整部影片都在圍繞著她的成年禮展開,至於聾啞人家庭,其實是可以替換的,她的家庭成員換成其他任何家庭,都可以成立,絕不是為聾啞人權利進行平權而講的一個故事。

原版《貝利亞一家》,反倒更講究家庭的故事,更多凝聚於家庭的分裂還是成長展開。《健聽女孩》的故事更接近女主角露比的故事,對原作的這個改編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第二個才是政治正確的元素,《健聽女孩》講到了聾啞家庭在社會上拼搏的苦處,但這不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只是一個背景。這一點上,使得《健聽女孩》的文藝性大於了政治性,更接近於《米納里》《金屬之聲》《佛羅里達樂園》《小婦人》《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種,格局不算大,以個人成長為核心,以情動人,觀看起來一點都不累,很文藝,很清新。

擱在往年《健聽女孩》是很難入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法眼的,但是今年遭遇了奧斯卡小年,沒有一部特別棒的作品,這就使得《健聽女孩》最終脫穎而出,拿下了大獎,多少有點瞎貓撞上死耗子的意味。

至於非常工整的《犬之力》《貝爾法斯特》,都是大師級作品,很難說不好,就是不好看,用朋友一句話講,就是「學院派的末路就是無懈可擊但令觀眾精疲力盡的視聽體驗」,基本上就是如此。技術上無懈可擊,匠氣十足,但觀感上很疲累,看不下去。

《健聽女孩》是唯一一部看起來賞心悅目的作品,最終能夠獲獎,也算是不大不小一個驚喜了。

值不值得看?當然值得,看了你不會吃苦,看了你不上當,不看白不看,還是去看看吧。

哦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a606dd0141cf6e9b421d4c2f0056c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