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呆(富書作者)
作家路遙曾說:「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
深以為然。
人的每一次覺醒都會帶來強大的能量,甚而改變人的命運。
正如覺醒會改變人的命運,開悟也會影響人的一生。
一個人越早開悟,對於自己的人生就越能掌控。
當一個人有以下5種跡象,就說明他已經開悟了。
戒掉邋遢,關注外在形象
知名主持人楊瀾曾說: 「形象永遠走在能力前面。成年人的世界,誰也沒有義務透過你不修邊幅的外在,去了解你的真實內在。」
這話雖然聽起來扎心,但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一個不注意外在的人,可能連展示自己內在的機會都沒有。
曾看過一位成功人士的採訪:
年輕時,他曾嘗試應聘不同領域的工作。為了得到面試官的青睞,他努力提升自己的履歷,卻總是以失敗告終。
事實上,他將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能力提升上,卻忽略了外在形象。雖然他有一定的能力,但呈現給面試官的整體形象卻是邋遢懶散的,自然也無法給面試官留下好印象。
他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直到有一次,面試官質疑:「如果你連形象這張名片都做不好,又怎麼能夠對工作負責呢?」他才領悟到形象管理的重要性。
原來,一個不注重形象的人,能力也被打了折扣,甚至因此無緣展示自我。
此後,他開始關注自己的外在,衣著得體地參加面試,得到的不再是一口否決。面試官開始聆聽他的講述,願意了解他的履歷。
最後,他徹底告別了邋遢,也如願拿到心儀的offer。
良好的形象不僅能給自己加分,也能讓別人舒心,實在是悅人悅己的美事。
真正的智者從不會讓邋遢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而是讓得體的外表成為夢想之路的墊腳石。
當你認真對待外在形象,它也會真誠回饋你。
據說,國父孫中山在革命生涯伊始,曾因穿著不得體而被人不敬,這讓他意識到,一個人的形象非常關鍵,會影響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判甚至是事業發展。
之後,他開始留意自己的衣著裝扮,甚至一度掀起中山裝熱潮;得體的形象也讓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尊重,革命事業愈加成功。
雖不能以貌取人,但一個人的形象,的確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
一個肯花時間和精力打理自己的人,至少給了別人最基本的尊重,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別人也更願意給他機會;相反地,你很難相信一個看起來邋遢不羈的人,干起事來能夠利索,一旦別人產生了質疑,機會也可能隨之逝去。
事實證明,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懂得關注自己的形象。
喬布斯在世人眼裡是簡單利落的代表,楊瀾在國民心目中則是知性智慧的化身……他們無不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意管理自己的外在,享受悅人悅己,也會活得越來越瀟洒。
管理情緒,合理釋放脾氣
《一生的資本》里有這樣一句話: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誠然,控制不住情緒的人,很容易被情緒蒙蔽雙眼,做出衝動的決定。
曾看過一個故事:
青年約翰畢業後進入一家大型製造公司,被分配到生產部門實習。
約翰對工作高度負責、任勞任怨,但實習期滿後,公司卻沒有安排他具體的工作崗位,反而調他到與專業不太符合的銷售部門實習,後來又被調往配料、倉庫這樣的「基層」部門實習。
眼看著同期入職的同事被提拔,獨當一面,自己卻始終在「基層」輪崗,約翰心裡不是滋味。他聽說,公司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生產主管向高層說了他的壞話。
詹森越想越窩火,總想找時機發泄一下。終於有一天,他在公司與生產主管狹路相逢,責問之餘竟然對生產主管拳腳相向。
他的這一舉動驚動了公司高層,原來總經理暗中考察時發現,約翰工作紮實,看起來很穩重,有意培養他成為公司骨幹,特意安排他在多個部門歷練,沒想到約翰干出這樣的事情。當即,約翰被辭退。
得知真相後,約翰後悔不迭,但他不得不為自己的情緒失控買單。
約翰意識到,一個管理不好情緒的人,能力再強,也不過是情緒的奴隸,隨時都可能被它所傷。
後來,他始終牢記這一課,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上,都有意管理自己的情緒。
每當約翰想要發火時,他會強制自己先做上幾個深呼吸,就在這一呼一吸間,負面情緒也逐漸被瓦解;他還成了堅定的書寫者,那些因工作委屈、生活失意而生的不良情緒,都在書寫中找到了出口,約翰也在一次次復盤中不斷進化。
之後,約翰也曾經歷人生起起落落,但他對情緒早已收放自如,再也沒有因為情緒失控做出不當的行為。
誰都會有糟糕的情緒,應對方式卻因人而異。普通人視情緒為主人,任其指揮;高手把情緒作對手,竭力壓制;智者化情緒為朋友,恰當疏導。
發脾氣是本能,管理情緒是本領,合理釋放更是本事。
管理情緒,不是不允許壞情緒發生,更不是把火氣和脾氣窩在心裡,造成內傷;而是明白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及時覺察,為壞情緒找到適宜出口,正確安放。
釋放脾氣的途徑很多,可以找人傾訴,通過運動化解,也可以聽音樂、看星空流雲……總之,想辦法讓自己鬆弛下來,讓壞脾氣自然消散。
真正開悟的人,不和壞情緒較勁,及時疏通情緒,努力達成所願。
放下執念,悄悄沉澱改變
有人說,覺悟的過程,是一种放下的過程。
一個人越是能了悟,越是能放下。
不禁想起聽過的一個故事:
一個和尚問禪師,以他的天資,開悟需要到何時?
師傅說:「十年。」
和尚又問:「如果努力參禪呢?」
師傅說:「二十年。」
和尚迷惑地追問:「如果不眠不休,一心苦修呢?」
師傅答:「若此,開悟將遙遙無期。」
和尚不解:「師傅,我已拼盡全力,為何卻無果?」
師傅道:「如果你只在乎開悟的結果,又如何關注內心的修習呢?」
一語點醒夢中人。
若和尚不能明白師傅的話,恐怕他始終得不到結果。越執著,越不能達成所願;放下執念,用心修煉,開悟只會是水到渠成。
21歲那年,史鐵生住進北京友誼醫院治療,彼時的他尚不知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坎。
起初,他心想只需要十天、一個月,至多三個月,他就又能像以前一樣了。沒想到三個月後,他不僅沒能出院,病反而加重了。治了一年多,他終是沒能站立起來。
他也從最初的滿懷希望到最終充滿絕望。
開始,他無法接受自己的輪椅生涯,暴躁易怒;後來慢慢接受現實,放下了用雙腿站立的念頭,有了創作的慾望。
上天奪去了他靈活的雙腿,他就拚命讀書豐富靈魂。在輪椅上的日子,史鐵生大量閱讀,不停創作,30歲那年,他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小說,再後來,他不斷推出自己的新作,在文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的文字也給無數的讀者帶來曙光。
史鐵生終是清醒的,想明白自己的處境後,他選擇放下執念,從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悄然變化了。
生活中,像故事裡和尚一樣傻傻執著的人多不勝數,如史鐵生般醒悟放下的人卻少之又少。
太多人放不下失去的戀人,無法開始新的情感;捨不得放棄功名利祿,終淪為名利場的囚徒;丟不掉固有的思維,在原地打轉……
與其抱持不合理的念想,不如早一點面對現實,把握當下,沉澱自己,將時間和精力拿來尋找另外的路徑,也許就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正開悟的人,不偏執一念,懂得和時間做朋友,靜待花開。
喜歡獨處,享受靜謐時光
有一位朋友,曾跟我分享她的經歷:
初入職場時,她想盡一切辦法去合群,融入圈子。
同事喊她吃飯、逛街、k歌,即便她已有了自己的安排,也還是會打亂計劃,接受邀請。
可是,一段時間下來,她非但沒找到融入群體的快感,卻把自己活得越來越擰巴,在熱鬧的人群中越發覺得孤獨。她不禁自問:為什麼非要合群呢?
幾番思索之後,她逐漸明白,人沒必要強融,與其耗時耗力討好別人,不如花時間取悅自己。
她試著婉拒同事聚餐的邀請,嘗試一種新菜,一個人竟也吃得不亦樂乎;獨自去逛博物館,感受古老的文明,也別有一番滋味;到書城翻翻喜歡的書,靜靜坐上一整天,也是一種享受……
沒過幾個月,她便適應了這種獨來獨往的日子,並且愛上一個人的時光。她用這些時光,讀喜歡的書,看想看的電影,觀星空流雲,感覺到寧靜、平和快樂。
直到成家後,她依然保持著獨處的習慣,且從中不斷精進。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便不會被紛擾的外界打亂節奏,利用孤獨的時光默默耕耘,完成人生的蛻變。
從古至今,成功的人早已將獨處設成生命的主旋律。
影帝陳道明身上有獨處的烙印;國際鋼琴大師郎朗有和獨處攜手的故事;盧梭的《瓦爾登湖》中藏著獨處的影子……
越能享受孤獨的生活,越能創造獨到的人生。
真正開悟的人,早就開始享受獨處,尋找專屬自己的風景。
接納自己,與前半生和解
曾讀過新京報的一則報道: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有5萬多被遺棄的嬰幼兒被政府送去收養,李萬成就是其中的一個。
小時候,孩子們開玩笑,指著他說抱養的,他就和人打架,打到鼻青臉腫,悶著氣回家。
找對象時,對方條件樣樣好,只有一個要求,要他做上門女婿。李萬成一口回絕,20多年寄人籬下,如今再要寄人籬下,他受不了這種壓迫感。
結婚後,他當上公社的電影放映員,看到電影《英雄兒女》中王芳和父親在戰場上團圓和解的鏡頭,他號啕大哭。
也是在那時,已為人父的他突然有些理解親生父母了,不到絕境,沒有哪對父母會丟棄親骨肉。
後來,他曾多次南下尋親,終是沒有找到自己的親人。
雖尋親未果,但他卻日漸接受自己是棄兒的事實,逐漸接納此生註定不圓滿的自己,也慢慢放下了原生家庭的痛。因為,真實快樂地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不管原生家庭多麼不堪,它都是打在我們身上的烙印,逃避並不能改變事實,坦然接受自己的本相,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
《一個人的朝聖》里,65歲的老人哈羅德,徒步千里去探望自己的老友奎妮。一路上,他想起了痛苦的童年,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在兒子戴維出生後,他不知道該怎麼給兒子愛。
他以為父子關係會隨著戴維的長大而變化,卻沒料到戴維選擇了自殺。妻子莫琳責備他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他們的親密關係驟降。
一路跋涉,一路思考,哈羅德覺得自己應該對以前的自己寬宏大量些,他接納了過去,也開始重新梳理和妻子的關係。他漸漸敞開心門,向莫琳傾訴心聲,最後得到莫琳的理解,他也重獲新生。
哈羅德是幸運的,他終是成功擺渡了自己。
沒人能選擇怎樣出生,但卻可以選擇如何對待原生家庭。
當一個人鼓起勇氣,主動擁抱真實的自己,臣服於事實,那他就已經開始改寫命運了。
真正開悟的人,選擇和前半生和解,卸掉枷鎖,輕裝上陣。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人修持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說到底,人生是一場修行,悟性不同,修持相異,人生的境界終將千差萬別。
開悟的人,重視外在形象,給內在實力創造一個展示的機會;
開悟的人,管理負面情緒,給壞脾氣開鑿一條疏通的渠道;
開悟的人,放下偏執念想,給不成熟的自己留出一段蓄能的時期;
開悟的人,享受獨處時光,給浮躁的心靈打開一扇透光的窗;
開悟的人,接納真實本相,為殘缺的生命開啟一頁新的篇章。
希望我們都能早一點開悟,邁向人生的上坡路,步入人生的至高境。
作者簡介:阿呆,富書作者,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