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失去創新了麼?iPhone 15系列深度解讀

2023-09-22   機智貓

原標題:蘋果失去創新了麼?iPhone 15系列深度解讀

從9月13日凌晨的發布會到今天正式上市,這段時間有關iPhone 15系列手機的話題就沒斷過。作為全球範圍內最受關注的手機之一,iPhone在行業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近幾年出現了不少的爭議,有人夸它設計超前、系統流暢、拍照清晰,也有人覺得它缺乏創新、配置落後、售價偏高……正是因為這些爭議,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對於蘋果的期望和要求。

iPhone 15 Pro系列

即便有如此多的爭議,iPhone仍然在市場上獲得了不錯的銷量,部分機型在上市初期甚至需要加價購買。

這個現象看似十分矛盾,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iPhone一直都是讓人省心的選擇,它的各方面體驗都撐得起旗艦的稱號,系統提供了足夠的流暢性,多年以後仍然能正常使用,這也是許多用戶選擇iPhone的主要原因之一。

iPhone 15系列

的確,近幾年的iPhone整體升級幅度不大,特別是機身設計方面,從iPhone 12系列開始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影像、性能等方面屬於例行升級,自然會出現「缺乏創新」的爭議。對於一款已經更新了十七代的產品來說,iPhone在這幾年的升級的確相對保守,拿出的新功能也比較謹慎。這幾天我在研究iPhone 15系列的時候,除了常規的項目,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本就是行業標兵的蘋果,真的沒有創新了麼?

多終端通用USB-C口

捨棄Lightning替換為USB-C接口,這個話題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討論了,在iPhone 15上,蘋果終於讓它變成了現實。

先來回答一個關鍵問題:和安卓數據線是否通用?答案是可以,蘋果取消了MFi認證,不只是安卓手機的數據線,第三方的移動電源也都能給iPhone 15系列手機充電,充電功率和前代保持一致,在20W~25W之間,對此有顧慮的小夥伴,放心。

在發布會上,蘋果已經透露iPhone 15的USB-C接口支持為AirPods或者Apple Watch充電,據目前的實測,iPhone 15系列手機不僅能給蘋果設備反向充電,還能為USB小風扇這樣的小型電器正常供電,甚至可以像iPad一樣連接鍵鼠使用,或者通過DisplayPort協議連接顯示器,輸出最高4K+60Hz的HDR視頻(僅Pro系列),把iPhone當作一個迷你工作站也不錯。

當然,這些功能可能算不上剛需,但偶爾救急還是挺方便的。我覺得更實用的還是直接插上U盤,在iPhone自帶的文件應用中查看內容。雖然此前就有一些專供iPhone使用的Lightning接口U盤,但價格相對較高,部分還需要專門的第三方App才能訪問,適用性不夠高,如今換成了USB-C接口,也打破了iOS系統相對「封閉」的固有印象,給大家提供了方便的文件管理功能。

關於USB-C的數據傳輸速度,iPhone 15為USB 2,最高速率和此前的Lightning接口接近,大約為480Mbps。iPhone 15 Pro系列的兩款機型則升級到了USB 3(嚴格來說是USB 3.1 Gen2),最高傳輸速度可達10Gbps,理論速率提升約為20倍。

這是什麼概念?同樣傳輸一部20GB的高清視頻,USB 2的理論峰值速度為333秒,也就是6分半鐘,使用USB 3則只需要16秒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想要達到USB 3的傳輸速度,還需要一條支持USB 3的數據線——包裝盒裡自帶的編織線,耐用度提高了不少,但仍然只支持USB 2的速率,不過這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如果只是偶爾導一下照片,已經夠用了。

既然USB-C接口都是通用的,多數用戶也用不上USB 3的傳輸速率,那為什麼蘋果現在才換成C口呢?難道真像外界所說的,只是因為歐盟的壓力被迫升級的?

其實在2018年發布的第三代iPad Pro(12.9英寸)上,蘋果就已經開始使用USB-C接口,技術上肯定不存在問題,只是當時Lightning接口在蘋果生態下仍然是主流,更換接口反而會讓全家桶用戶不便,而且除了「少帶一根線」,並沒有帶來任何實質性的體驗提升。

現如今,蘋果旗下的多款iPad、MacBook甚至是AirPods Pro等都已經替換為USB-C接口,iPhone上用了11年的接口就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了,USB-C的確能提升整個生態的協同性,在iPhone 15上使用USB-C,也算是順勢而為了。

功能層面,得益於USB 3的高速傳輸速率,iPhone 15 Pro系列機型還支持4K+60FPS外錄功能(數據直接存放在外接硬碟中,不占用手機存儲空間),再加上前面提到的連接鍵鼠/顯示等功能,大家還會覺得這個改動只是可以少帶一根線嗎?

它不只是更換了一個硬體接口,而是真正做到了「眾口能調」,將整個生態的軟硬體協同都做好之後才正式投放市場,讓用戶得到完整且統一的使用體驗,不再被數據線所束縛。同時,我們也看到蘋果對於USB-C的探索,希望未來還能看到更多諸如DisplayPort投屏顯示、視頻外錄等功能,為用戶提供更多的便利。

減重19克,手感大提升

在這次iPhone 15系列中,除了全系適配USB-C,還有一變化就是標準版適配了靈動島功能。這一點在去年的iPhone 14 Pro上就已經體驗過了,如今下放到數字系列中,相對沒那麼多驚喜,我覺得真正帶來直觀體驗升級的,還是Pro系列的鈦合金邊框。

相對於此前的不鏽鋼材質,啞光的鈦金屬在視覺效果上更沉穩大氣,再加上外殼具有拉絲工藝,相對不會那麼容易沾染指紋。在四款配色中,經典的黑白兩色無需多說,我相對比較喜歡原色鈦金屬版本,畢竟它能一眼看出這是最新款iPhone,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有吸引力的呢?

至於這個鈦合金,它是一種廣泛用於太空飛行器中的金屬,擁有很高的硬度。手機機身小巧,在機身使用合金的工藝難度極高,iPhone 15 Pro的邊框使用了固態擴散技術,在高壓環境將鈦和鋁兩種金屬結合在一起,既保留了鈦的高強度,同時也能有效降低整機重量。

這套方案其實是在鋁金屬的外部包裹了一層鈦金屬,如此一來就能解決既減重,又耐刮的需求。同時,外部的鈦金屬更有利於熱傳導,在散熱能力上有一定的幫助,這對於很少在散熱上堆料的iPhone來說,還是很受用的。

也許新型材料的研發以及工藝的難度對於用戶來說可能並不關心,但是蘋果的每一次革新,都是為用戶的使用體驗服務的。上手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輕了不少,我此前的主力機就是iPhone 14 Pro Max,一直覺得它哪都好,就是240克的重量稍微有點墜手。這次的iPhone 15 Pro/Pro Max直接減重了19克,手感差異十分明顯。

還有一點就是,iPhone 12之後的機型都採用了直角邊框設計,稍顯硌手,而iPhone 15 系列做了小幅的邊緣倒角設計,邊框有一個輕微的弧度,上手更柔和,長時間使用下來,小拇指不會像以前那麼難受了。

iPhone 15 Pro Max(左)與iPhone 14 Pro Max(右)邊框對比

得益於鈦合金邊框,螢幕的封裝工藝也得到升級,四周的黑邊窄了一圈,在視覺以及手感方面實現加倍升級,外觀的小幅變化,卻帶來了整個體驗的實質性提升。這樣的變化,不需要我去特別使用某個功能,每次拿起手機都會有直觀的感受,這樣不用改變使用習慣,潛移默化的升級我可太喜歡了。

在鈦金屬表面,還擁有一層PVD鍍膜,能有效降低劃痕,防爆能力也有所提升。但正是因為這層鍍膜,導致表面比較容易沾染油污,這些其實是你手上的汗漬,我試過用紙巾輕輕一擦就能讓它恢復如新,和減重19克相比,這種隨手擦拭一下就能解決的問題,反而是最不用擔心的地方。

Action!一種很新的交互方式

不光是鈦合金邊框,在iPhone 15 Pro/Pro Max上,還有一個肉眼可見的變化,那就是撥片靜音按鈕替換成了物理按鍵ActionButton——蘋果為其賦予了一個極為樸實無華的名稱:操作按鈕。

這個物理按鍵沒有任何學習成本,默認狀態下,短按會在靈動島顯示音量狀態,長按則是在禁音/鈴聲之間切換。它和iPhone 7的Home鍵比較相似,不能真正「按下去」,成功觸發會有震動反饋,手感一如既往地舒適,在保證觸發相應功能的同時,還能降低誤觸的幾率。

蘋果將它命名為操作按鈕,就是因為除了禁音功能之外,還能實現一些其他的操作,比如切換成相機功能,在呼出相機後,短按是拍攝,長按是錄像。或者直接定義為快捷指令,任何在預設好的功能都可以通過操作按鈕來實現,比如一鍵開啟乘車碼、打開釘釘簽到打卡等。

我還是挺喜歡這個改動的,畢竟靜音切換功能談不上剛需,撥片靜音鍵的利用率並不高。現在就能自定義為其他功能,就能夠迅速喚起該功能並且執行相應的操作,利用率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希望未來蘋果還能推送一個OTA更新,讓這個功能適配給更多第三方應用的二級功能,操作按鈕將會變得更加實用。

目前,操作按鈕還是僅供iPhone 15 Pro/Pro Max的專屬設計,相信未來也有可能下放到標準版機型中,就像靈動島一樣,讓更多用戶體驗到這個方便的功能,畢竟蘋果對於「無孔化設計」是有執念的,砍掉3.5mm耳機接口、推行Magsafe磁吸充電等都是無孔化進程的重要一環。比較容易積灰的撥片設計,也許很快就會退出歷史舞台,讓iPhone向著無孔機身再前進一大步。

「7個鏡頭」的秘密

在本次iPhone 15系列中,影像同樣是一大升級點。基礎款的iPhone 15/15 Plus沿用了上一代Pro系列的4800萬像素鏡頭,同時全系適配了2400萬像素、4800萬像素高清拍攝,iPhone 15 Pro/Pro Max更是配備了「7個專業鏡頭」,明明是三攝手機,哪來的7個鏡頭?

其實,除了iPhone 15 Pro Max那顆5倍的潛望式長焦鏡頭,iPhone 15 Pro系列在硬體上和前代相比保持一致,主要提升還是在軟體層面。打開拍攝介面即可發現,它的主攝可以在24mm/28mm/35mm/48mm四個焦段之間切換,分別對應1倍、1.2倍、1.5倍以及大家熟悉的2倍變焦,再加上13mm超廣角+微距,以及77mm的3倍長焦/120mm的5倍(分別為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這套4+2+1的組合,從某種意義上的確稱得上7個「鏡頭」。

從我的體驗來看,蘋果的高清主攝加上計算攝影這套方案,配合一直以來的優秀調校,各焦段的成像風格以及色彩表現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不同焦段拍攝不會有明顯的風格差異。我還注意到,在不同焦段切換時幾乎是無感的(即使是反覆在三個鏡頭之間切換),整個過程十分絲滑,操作體驗很好。

因為加入了新一代光像引擎,iPhone 15系列可從多張高解析度的圖像中,選出最佳像素點,在多張結合併優化之後,輸出一張2400萬像素照片。在這種模式下拍攝的照片,具有更高的清晰度,暗光環境下有著不俗的表現,同時也沒有刻意銳化,畫面清爽。

在此前的iPhone 14 Pro系列中,雖然已經配備了4800萬像素的鏡頭,但想要拍攝高像素樣張,只能選擇ProRAW格式,樣張足夠清晰且能保留完整的拍攝信息以供後期編輯,但成像速度較慢,照片體積高達70MB以上。在iPhone 15上,現在可以直接以HEIF格式輸出,幾乎沒有等待時間,照片體積僅為5MB左右,大幅降低了存儲門檻。

至於iPhone 15 Pro Max上那顆5倍光學變焦鏡頭,可實現最高25倍的數碼變焦。有別於其他廠商的方案,蘋果並沒有直接使用90°的潛望式結構讓傳感器與鏡頭垂直,而是在內部使用了一塊菱形稜鏡,實現了4次光線折射,在儘可能縮小鏡頭厚度的前提下,保證了足夠的光路距離。再加上三軸傳感器防抖技術,在平面位移的基礎上,還能進行前後位移,儘可能地抵消手抖造成的晃動。

iPhone 15 Pro Max(右)和iPhone 14 Pro Max(左)長焦樣張對比

從我的實際體驗來看,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效果很好,畫面沒有塗抹感,樣張清晰乾淨,銳化也不會像前幾代那麼明顯;但是在暗光環境下,由於傳感器尺寸偏小,就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噪點。

不光是長焦體驗,這次iPhone 15 Pro的超廣角鏡頭同樣有所提升,光從參數看和前代保持一致,不過它升級了新的鏡頭鍍膜,在夜間拍攝時眩光問題得到了較大改善。我覺得影像方面還有一個實用的功能——全新的人像模式。

即使沒有使用人像模式拍攝,只要識別到了人物、動物等主體,手機就會存放正常照片以及景深信息。查看樣張時可點擊畫面中的其他主體,焦點也會平滑地切換到新的主體上,同時還可以調節虛化程度,表達出不同的鏡頭語言。

可以看到,iPhone 15系列手機的這些升級,都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看似硬體升級不大,但是結合算法、人工智慧引擎升級了許多軟體功能,最大化地發揮了硬體功能,這樣的產品設計思路,和其他廠商猛堆硬體是截然不同的。

就拿iPhone 15 Pro Max的5倍長焦鏡頭來說,相較於友商,蘋果的確入局較晚,但直接改變外觀設計,讓手機(攝像頭模組)增加一定的厚度,放入一個潛望式長焦鏡頭對於蘋果來說肯定不是什麼難事。也正是為了摳出這一點厚度,蘋果在幾乎沒有改變外觀的前提下,將菱形稜鏡塞進了寸土寸金的機身,這樣的設計思路與難度都是十分超前的。

有這樣的魄力,就必須在多年前就開始進行產品規劃,並且對自身的技術實力有著足夠的信心,得益於獨特的稜鏡光路以及計算攝影的算法積累,可喜的是,蘋果做到了。

攝像功能的專業化之路

在視頻拍攝方面,iPhone就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了。在保證樣片的穩定度、清晰度之外,蘋果現在已經開始額外的玩法了,比如這次iPhone 15 Pro系列就已經支持3D空間視頻拍攝了,不過,該功能目前暫時沒有開放,顯然,蘋果是在為iPhone 15系列手機,以及Vision Pro,甚至是下一個時代布局了。

要說現在能用到的,有兩點,一是iPhone 15 Pro系列加入了ACES(學院色彩編碼系統),這是一套在影視行業公認的色彩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制定了一套統一的規格,讓不同設備拍攝/播放的畫面都是完全一致的。這和iPad Pro上的「參考模式」有點像,都是為了保證在不同的螢幕上呈現出完全一樣的白點值、亮度等參數,以達到同樣的顯示效果。

對於專業人士,iPhone 15 Pro還支持直接拍攝Log視頻,簡單來說就是,不少影視、廣告行業的專業拍攝團隊,都會以「灰片」形式拍攝,然後再通過後期加上各種色彩,這樣處理的好處就是為後期調色提供了足夠的發揮空間,讓最終成片能達到超預期的表現。

只是目前使用該模式拍攝的素材,在手機上看仍然是以灰片的形式呈現,需要在達文西等專業軟體調色後才能恢復它本來的樣子——以上兩個功能,還是主要提供給專業用戶使用的,蘋果拿出了這些功能,用不用得上,就看你是否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了。

iPhone 15 Pro現在也能將拍攝素材直接存到USB-C外置存儲中,同時提供了最高4K+60FPS的超高規格。以這種外置硬碟的方式拍攝,不光節省了寶貴的存儲空間,拍完之後直接把硬碟連接到Mac上就能進行後期處理,大大提升了視頻拍攝工作流的效率。

以上這些功能,任何一個專業的視頻製作者看到都會大呼過癮,顯然,蘋果推出的這些功能,都是想把iPhone 15 Pro系列手機打造成一部專業的「攝影機」。很多人都知道,每年蘋果都會推出一些以iPhone拍攝的精美短片,比如最新的《融雪之前》就是由導演甘為帶領團隊在世界最高村落之一——推瓦村拍攝的。

這個村莊位於西藏蒙達崗日雪山腳下,高海拔地區的惡劣的氣候,攝影師光是扛著攝影機就挺費力了,團隊只用iPhone,就完成了前期勘景、腳本製作以及後期的拍攝工作,也證明了iPhone足以勝任專業級的短片甚至是電影拍攝,在ACES及Log模式加入之後,相信那些專業的視頻創作者,很快就會用iPhone 15 Pro系列手機,為大家帶來更多高質量的作品。

「主機級」遊戲體驗

相較於外觀和影像,每年的iPhone在性能方面也許只能算是「例行升級」了——畢竟每一代iPhone在同期的移動設備中,都可以說是一騎絕塵,這一點絲毫沒有誇張。

在iPhone 15系列中,標準版的iPhone 15/15 Plus還是照理沿用了iPhone 14 Pro系列的A16仿生晶片,它的實力即使放在現在,仍然處於第一梯隊。而在iPhone 15 Pro/Pro Max上,這次毫無徵兆地推出了一個全新的A17 Pro晶片,這是蘋果首次在A系列處理器上以「Pro」來命名。它也是全球範圍內第一款使用台積電3nm工藝製程的處理器。

A17 Pro大幅修改了CPU的架構,主頻達到了3.77GHz,是目前手機行業內最高頻率的CPU。它採用了6核CPU+6核GPU+16核神經網絡引擎的搭配,跑分成績相較於前代CPU提升10%,GPU提升20%,已經和桌面級晶片M1處在了同一水平,再次拉高了移動處理器的天花板。

由於Perfdog暫時還未適配iOS 17系統,我們暫時無法用《原神》來「跑分」,從我的遊戲試玩體驗來看,畫面質量一如既往地出色,幀率也足夠穩定,只是長時間試玩後,仍然有一定的熱量積累,導致略微掉幀,好在會很快恢復平穩,目測還是十分流暢的。

除了這些性能方面的升級,A17 Pro的神經網絡引擎也得到極大提升,相較於前代提升幅度高達兩倍,每秒可進行35萬億次運算。得益於此,後期它還會支持MetalFX UPScaling技術,可在低功耗的前提下,通過NPU的算力來協助GPU提升遊戲畫質,實現高解析度的同時,還能省電,實現加倍體驗。

這套組合拳下來,iPhone 15 Pro/Pro Max的遊戲體驗將會得到一個質的提升,再加上硬體級光追技術的引入,A17 Pro的GPU,越來越像桌面級的顯卡了。在發布會上,蘋果還提到《生化危機:村莊》《死亡擱淺》《刺客信條:幻景》等主機遊戲即將登錄iOS平台,再通過USB-C外接一個顯示器,這不就是一台真正的遊戲主機嗎?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今天的iPhone

可能你要說,硬體級光追不是在安卓陣營早就有了嗎?的確,這個技術並非蘋果首創,安卓陣營已經有廠商開始支持,不過目前仍然只有《天諭》和《逆水寒》等少數遊戲的部分場景進行了適配,沒有普及開來。

但是在iOS陣營就不同了,以蘋果生態的影響力,開發者肯定會迅速跟進,讓光追技術儘快落地,用戶也能真正得到更好的遊戲體驗。

遙想iPhone剛開始在國內流行的時候,幾乎人人都會安裝上《水果忍者》或者《憤怒的小鳥》,就算是不怎麼玩遊戲的人,也會驚嘆於iPhone優秀的觸控體驗以及革命性的交互方式,忍不住想要玩兩把。這些遊戲一出場,也拉開了iPhone和其他手機的差距,成為了iPhone標誌性的象徵。

即便是如今的遊戲開發者為了吸引更多受眾,大多會同時推出iOS和安卓雙平台,但不可否認的是,在iOS平台的體驗仍然是最好的。比如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遊戲,都是在iPhone上最先開啟超高清畫質+120Hz高幀率模式,即使後續在安卓手機上逐漸開放,也只是在部分以遊戲性能為主要賣點的旗艦機型上才能體驗到。

不僅是遊戲領域,在其他方面同樣如此。無論是軟硬體方面,蘋果的每一次更新,都會拿出妥善的解決方案,同時帶動行業的發展,比如砍掉3.5mm耳機孔,同時推出AirPods,就帶動了真無線藍牙耳機發展,更早期的指紋識別、全面屏設計等也一樣,對行業以及消費者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首次去掉3.5mm耳機接口的iPhone 7

那麼,為什麼現在大家會覺得iPhone缺乏創新呢?

如果把「創新」定義為「從無到有」,可能蘋果的確相對保守。畢竟友商的摺疊屏、屏下鏡頭以及快充、大內存等,對消費者來說,一般都能獲得肉眼可見的變化,這些創新,感知自然會比較明顯。

但是iPhone呢?蘋果更擅長的是把一個90分的東西儘可能做到100分,落到實處就是,把各種軟硬體功能調到完全滿意,再拿給消費者。比如iPhone 15系列上的USB-C、人像拍攝以及iPhone 15 Pro系列的鈦金屬邊框、A17 Pro、長焦鏡頭……這些升級有引領行業,當然也有後來居上,無一例外的是,每一處改變,都能左右行業走勢。

即使很多人在吐槽蘋果「缺乏創新」,但這僅僅是表象而已,只要真正上手使用過,這些升級都是實實在在能夠感知到的,因為iPhone從來就不缺產品力,消費者願意花錢購買,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相對保守,只是因為蘋果對於自身產品線有著嚴格的規劃,而不是上游廠商拿出了什麼新的配置,馬上就將它們塞進自家的手機中。就拿影像來說,iPhone拼配置從來沒贏過,但它的成像水平絲毫不弱,也一直是其他廠商最喜歡用來對比的標杆。

正是因為這樣的產品設計理念,包括iPhone 15甚至是以後的iPhone,可能都會伴隨著「缺乏創新」的爭議。但iPhone 的Pro系列機型一直都在為未來布局,比如3D視頻拍攝、桌面級遊戲體驗、新材料的研發等,現在這些功能可能暫時還用不上,但在未來的某天,回過頭來你一定會看到蘋果那些超前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