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釋的是哪些人的兵權,這些人後來被清算了嗎?

2020-07-30   煮酒君

原標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釋的是哪些人的兵權,這些人後來被清算了嗎?

自古以來,成就了一番事業的君主幾乎都會在大功告成後著手清理與自己共同創業的功勳大臣。舉例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成功復仇後就"狡兔死,走狗烹",將宰相文種賜死;漢朝建立後,高祖劉邦把之前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一個個逼反然後誅殺,而明太祖朱元璋更是興起"洪武四大案"讓開國元勛們十不存一。

其實,帝王們之所以會這麼做,主要還是害怕功臣們仗著功勞不服管束,甚至暗生逆反之心。而和劉邦、朱元璋等手段殘忍直接的人相比,宋太祖趙匡胤就要好上不少,他採取的規避風險的方法是找來功臣們飲酒,在酒宴上暗示和引導他們主動交出兵權,最終平穩完成了權力交接。

那麼,趙匡胤的這招"杯酒釋兵權"到底釋了哪些人的兵權,這些大臣交出權力後真的就平安無事,安享晚年了嗎?

當年,趙匡胤是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大將,並在其病危時被封為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柴榮英年早逝後,趙匡胤得到滿朝文武的信賴,被太后和幼帝委派北上抵擋據說大舉來犯的契丹、北漢聯軍。

結果,行至陳橋,趙匡胤在部下們的擁護下黃袍加身,隨後率軍返回都城開封,將後周取而代之,成為了宋朝的開國皇帝。

宋朝建立後,忠於後周的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起兵叛亂,趙匡胤將他們平定後,開始愈發擔心自己的部下也會像他們一樣擁兵自重,最終甚至與自己反目。另外,當時宰相趙普也多次進諫請求趙匡胤把率領禁軍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分配到其它職位,並表示這並非是害怕他們不忠誠,而是因為他們的統御能力並不算傑出,所以可能會被部下們強行擁立,如同當年趙匡胤黃袍加身故事。

有了趙普的這番話,趙匡胤更加堅定了剝奪武將們兵權的信念,於是他便挑了一個晚上把石守信等人留在宮中飲酒。三巡酒過,趙匡胤忽然故作感嘆,表示如今當了天子還不如當年當將軍自在舒適。眾將一聽皇帝話裡有話,便紛紛頓首表示自己絕無二心,不過,趙匡胤卻說你們忠誠,難保你們的部下不會心懷異志,到時候給你們黃袍加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

見皇上話說到這份上了,這些行伍出身的大老粗紛紛"頓首涕泣",請求他指條明路。這下,趙匡胤才表示不如你們交出兵權,各自前往外地,然後"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之業,多致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這樣一來,君臣之間也能互不猜疑,各自安好。第二天,眾將紛紛上書表示生病,請求解除自己的兵權,杯酒釋兵權就這樣圓滿結束了。

至於到底是哪些人被奪了兵權,雖然史書里沒有直接寫當日赴宴時分別有誰,只說是"守信等",也就是石守信等人。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趙匡胤收回兵權後的封官得出答案。史載,趙匡胤"以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皆罷軍職。"也就是說,當晚赴宴並交出兵權的主要就是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四人。

那麼,我們就再來看看這四人的下場。首先,我們說最為趙匡胤器重和信任的石守信,他被外派到了天平軍,其治所大概在今山東東平縣一帶。據史書記載,石守信在這裡一待就是十七年,而且他不聞軍政大事,專心聚斂財富,以至於"積財巨萬"。太宗之時,石守信被再度起用,但沒能在戰場上取勝,最終於五十七歲時去世,被追封為武威郡王。

高懷德被派到歸德軍,其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一帶,他也在太宗時被起用,參與了滅亡北漢的軍事行動。太平興國七年(982),高懷德去世,巧合的是,他和石守信一樣享年五十七歲,死後被朝廷追封為渤海郡王。王審琦被封到了忠正軍,其治所在今安徽壽縣一帶,開寶七年(974),他暴病去世,趙匡胤封其為琅琊郡王,後又改封秦王。

張令鐸被封到了鎮寧軍,也就是今河南濮陽縣一帶,他在那裡待了八年,並於開寶二年(969)入朝覲見時染病,不久後病逝在京城,享年六十歲。總的來說,杯酒釋兵權的酒局上有著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四位武將,他們最終都算是得以善終,這要比漢朝、明朝的開國功臣好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