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是什麼?是一種境界:佛的境界。
在大覺寺遊歷的腳步,步步都讓我伴隨著淙淙流泉陷入無序的思索;每一陣流風,都令我秉神諦聽千年銀杏的禪語簌簌……
大覺寺是坐落在北京西郊暘台山東麓的一座著名的禪宗寺院。寺院始建於遼,坐西朝東,這種格局,表現了契丹人「朝日」的習俗。山門上有藍底金字「敕建大覺禪寺」的字樣,很是醒目,似乎提醒著人們,它與帝王有著特殊的關係,從而有著顯赫的身份。
入得山門,是青磚鋪就的一座小橋,橋下是每年四月初八佛誕日,信徒們放生用的功德池。過了橋,就是天王殿。一般寺院的山門殿里塑有哼、哈二將。大覺寺沒有這兩員大將,代之的是天王殿前,用路兩側的兩塊石頭。「哼將」為一塊「青石」匍匐在地上,閉嘴、沉著臉,又有些靦腆內向的樣子;而「哈將」則是一塊「黑石」,它黑著個臉,挺著個胸,坦蕩又有些粗野的樣子。哼、哈二將無聲卻生動有趣、忠於職守地守衛著這座寺宇。
大覺寺歷經遼、金、元、明、清五代,千年流變,世事滄桑,由於這座寺院素有「呼吸通帝座」的特點,因而興衰榮辱,都與改朝換代密切相關。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短短的三十幾年時間裡,它就經歷了由興到衰,又由衰到興的急劇起落。是帝王們選擇了寺院,還是這座寺院過於親近了帝王,結果是潔凈清涼之地反因「好乾世事」而毀譽參半,讓後人難予評說。這一段主持寺事的,就是被雍正皇帝俸為國師、令大覺寺名聲鵲起的大德高僧「迦陵」。
據說,「迦陵」本是產於印度的一種雀類鳥,因為音韻美妙,好似天籟梵音,所以又被稱作「妙音鳥」,「迦陵」一詞因此成為佛音的代稱。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國師自幼聰慧,能言善辯,於是有了「迦陵」這樣一個字。他本是遼陽人,俗姓李,法名性音,問題在於他自己非常地喜愛「迦陵」這個字號,平生就以這個字號自名並示人,這似乎就決定了他一生的宿命:譽因妙音得,禍由妙音起。
迦陵為禪宗中「臨濟正宗第三十四世嗣法傳人」。臨濟宗為禪宗五家之一,因初創地在鎮州(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其傳教的方法,多以師生、賓主問答的形式衡量雙方的悟境,並以此作為接引學人的方法,特點是單刀直入,機鋒峻烈。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當時還是雍親王身份的雍正,在出資修葺了完大覺寺,力薦迦陵任大覺寺方丈時對迦陵的評價是:「凈持梵行,志續慧燈,閒時偶接機鋒,不昧本來面目,是可主法席而以宏闡宗風者也」。
此前,迦陵是雍王府的座上客,自康熙五十一(1712年)年經人推薦結識胤禛,迦陵與雍正有著十餘年的交往,在雍親王變成雍正皇帝的過程中,迦陵與其韜晦其外,密議其內,成為雍正的謀士高參。做了大覺寺的主持後,有雍正這座靠山,他在大覺寺開堂演法,編著經書。一時「佛法之隆,與斯為最。以故四方龍象,望風而翕聚者恆萬餘。」
但就是這位點化凡人,為人指明開悟之路的高僧,沒有風光兩年,就在雍正繼位的元年(1723)春,潛行出京,悄然南下,過起了「一瓢一笠,山棲水宿,居無定止」的隱居生活。不知這是他的自覺明智之舉,還是做了皇帝的雍正怕人說自己依靠沙門參政,有「佞佛寵僧」的非議,抑或怕迦陵知情太多,結果是迦陵被放逐了。從雍正初年到雍正四年,那麼光顯的迦陵消失了,他到底去了那裡,沒有人知道。
但雍正肯定知道迦陵去了那裡。以雍正的性格,迦陵是逃不脫他的視線、他的掌控的。四年的浪跡生涯是對迦陵的考驗,看來迦陵的表現還是令新皇帝滿意的,於是雍正四年(1726年)秋,迦陵回到了江西廬山歸宗寺——那裡曾是他在結識雍正之前、在眾多寺院爭相邀為主持,而他力辭不就,卻欣然赴之為「棲息之所」的地方。
回到歸宗寺的迦陵是真「覺」了。原來的風光,是「他覺」,是他為凡人開悟,現在他轉了一個圈回來,獨居靜室,閉門不問世事,他自己「自覺」了。當年9月29日,迦陵以微疾示寂,雍正皇帝出於心中的愧意,下令命其大弟子佛泉禪師將迦陵的遺骨運回大覺寺,建靈塔安葬,讓佛泉繼任了大覺寺方丈。
我相信,圓寂的迦陵還是沒有預料到身後的變故,因為他自身的覺悟,並沒有帶動皇帝的「他悟」。幾年後,雍正對他的態度突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廢黜了迦陵的「國師」封號,還聲色俱厲地譴責他:「朕早知迦陵性音(迦陵字性音)品行不端,好乾世法,故朕初御極即命其出京,以保法門清規。」指責迦陵不堪為「人天師範」,削其封號,不許其門徒將當年「藩邸之舊跡私記留存,違者重治其罪。」
佛泉是迦陵的大弟子,在迦陵流浪的時候,他追隨師傅,「甘心藜蓿,木食草衣,執侍靡倦。其為之真切,事師之誠摯,不啻嬰兒之於慈母。」但就是這位具有篤實之性,冰霜之守的大和尚,在大覺寺所藏迦陵畫像上題詩曰:「欲要贊,只恐塗污這老漢;欲要毀,又怕虛空笑破嘴。即難贊,又難毀,父子冤讎評誰委?不是兒孫解奉重,大清國內誰睬你!咄,這樣無智阿師怎受人天敬禮?」這一段文字雖短,對迦陵所受待遇的不公,和對師傅涉世過深的微言,溢於紙面。今天讀來,依然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佛泉揮筆之時的激憤之情。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到離大覺寺不遠的黑龍潭乞雨路過這裡,並出內帑重新修葺。於是,大覺寺才被皇家冷落又被皇家認可的皇親有了榮光。也許後來的主持,沒有迦陵的靈氣,沒有他那樣能夠打動皇帝的大智慧,也或許後來的皇帝不會像雍正一樣反覆無常,反正後來的大覺寺雖還保留著皇家寺院的特點,但在關係上確理智得多了,也矜持多了。佛泉更是銘記師傅的教訓,「一瓢自愛,足不入城者,十有餘年。」
迦陵跌宕起伏的一生,令大覺寺聲名遠播。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大覺寺現在讓人記住的,是那曾經從古人指縫中流淌過的汩汩清泉,和在這清泉中騰發出的淡淡茶香,又有哪個還在祭奠那位毀譽參半的迦陵?
佛學是一門覺悟的學問,內要覺悟人生本身,外要覺宇宙環境,從而支配人生宇宙的大自由,獲得解脫。理論雖如此,雍正篤信佛法,他「覺」了嗎?迦陵作為方外人,他「覺」了嗎?古往今來,到大覺寺不管是參佛,還是賞景的人們「覺」了嗎?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敢說自己是「覺者」呢?
其實,悟佛無非兩點,有沒有慧根也在這兩點:一個是悟,一個是善。悟便是佛教上說的「覺」,就是萬境皆空的色空觀,就是把持的得住,拿得起放得下;善,就是博愛。人人都有一顆心,卻質地不同,不管原本是什麼材料製成的,要在生命的過程中把它礳得像金子一般亮,像孩童一樣純凈。
但是,由於我們的根器並不完全相同,由此決定我們不會是乘坐同樣的「交通工具」抵達解脫之域,但主要是方向不錯就行了。因此我們今人也不必苛刻地責難200多年前那位迦陵,當別人、抑或他自己認為已經覺悟的時候,其實肯定還有著許多的「障業」。生命的過程,是不斷醒悟的過程,不苛求別人,同時善待自己,把每一天都活得喜悅充實,就是我們凡人的「覺」了。
時光流傳,歲月悠悠。山外的時空幾經變幻,而大雄寶殿內的古佛卻依然拈花微笑。這微笑滲透在一個個永無休止的輪迴中既是永恆。「大覺」,其實並不難——只在那一層薄薄的「心紙」,只在那「一念」!不過我們並不要去追隨迦陵大師,我們寧可做尚在修煉中的「羅漢」,雖然沒有耀世的光環,但我們向著光明,向著「覺」的方向,心性清明地走下去就行了。
如果雍正與迦陵的靈魂在大覺寺那棵千年古銀杏樹下相會,他們會聊些什麼呢?迦陵還會那樣機鋒咄咄嗎?雍正還會復雨翻雲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O3oJHMBfGB4SiUwHA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