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地道的山東人,我對省城濟南並不陌生,雖然沒有在那裡讀過書,但是工作之後因為工作原因沒少去濟南出差,前後一共不下十餘次,因此對這座並不像省會的城市風土人情、地理風物以及名勝景點還算比較熟悉。去年休年假的時候再次中轉濟南停留了兩天,期間遊覽了一些以前沒有去過的景點,其中有一個叫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的地方讓我印象最深刻,也讓我找回了塵封已久的回憶。
位於經一路上的濟南老電報大樓
老濟南文化主題郵局
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
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就在濟南火車站旁邊的位於經一路91號,這裡是濟南老電報大樓的舊址,因為毗鄰火車站,平時這裡附近總是有不少來往火車站的人群,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棟充滿德式風情的建築裡面有一處以書信為主題的博物館,這就是山東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我從網上搜索到這處特別的博物館後,在離開濟南之前特意來到了這裡。
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
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所在的濟南老電報大樓是一棟呈「L」形布局的建築,從樓基到樓頂的建設都是以花崗岩石材為主,圓形窗洞、圓柱狀角樓及曲線柔和的窗楣所體現出來的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不禁讓人想起青島的很多德式建築來,它們的風格非常相似。據說這棟老建築始建於清朝末年的1904年,是濟南現存最早的一棟電訊建築,在經歷過一百多年的滄桑風雨後能夠完整的保留了下來的確不容易,現在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
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就位於這棟百年老建築裡面,主要以書信為藏品,主要設設「書信史」、「古代書信」、「近現代書信」、「山東名人書信」四大主題。根據這裡的資料介紹,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於2016年3月正式開館,並免費對公眾開放,到我2018年10月底參觀的時候,這裡已經開放了兩年半之久。
可能書信文化屬於小眾文化,到博物館裡參觀的遊客並不多,大樓外是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人群,大樓裡面卻是異常的安靜,這樣的環境中正適合慢慢了解細細品味中國的書信文化發展史。博物館的展覽主要分為兩層,一層的陳列主要是書信史和古代書信,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書信發展的歷史以及書信的種類與形式等內容,還展覽了一些古代和書信有關的文物,比如漢代送信俑、漢代封泥、漢代的木簡、魏晉時期的驛使畫像磚,還有一件戰國時期的秦杜虎符。我覺得這些古代文物應該都是複製品,因為秦杜虎符作為一件國寶級的文物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裡珍藏著,我去年去西安時在博物館裡還看到了這件國寶,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裡的這件杜虎符是複製品,其他幾件文物我在其他博物館裡也有看到過,但是因為漢俑、封泥以及畫像磚在全國實在太多,所以在這裡看到的也有可能是真品。在一層展區還設置了老濟南文化主題郵局,向遊客和公眾提供信件、包件、報刊、集郵、郵購等郵政服務。
漢代木簡
魏晉時期的驛使畫像磚
漢代送信俑
漢代封泥
戰國時期的秦國杜虎符
二樓的展廳主要陳列近現代書信和山東名人書信,展示了一百多件胡適、周建人、茅盾、艾青、葉聖陶、宋慶齡等活躍於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的名人書信真品,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名人們寫信的書法是什麼樣子的。
文學家茅盾的書信
宋慶齡的書信
胡適的書信
王國維書信
啟功的書信
沈從文的書信
葉聖陶的書信
老舍先生的書信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當年李易安在南陽河畔的歸來堂等待丈夫趙明誠書信的那種心情我們再也體會不到了。QQ、微信、電子郵件早已取代了傳統的書信,雖然兩個人的聯繫要比以前便捷的多,即使兩個人身隔萬里仍然可以相互對望的視頻聊天,但是這種近在咫尺的對望眼神怎麼也取代不了千里之外的錦書之中所傳達的一種感情,或許這就是思念吧。
我的書信
回到老家,發現了青春年少時候和友人來往的一沓書信靜靜的躺在一個角落裡,我把它們仔細的整理平整,然後珍藏到了自己的書籍中。對我來說,這些珍貴的書信不但是自己成長的記錄,青春的記錄,還是被塵封起來的美好記憶,假如不小心丟失的話,人生的一些記憶就再也找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