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英美高估自己,低估德國,五年戰略轟炸效果平平

2023-11-27   三目史官

原標題:二戰英美高估自己,低估德國,五年戰略轟炸效果平平

二戰爆發後,不論是德國還是英國,對於戰略轟炸都十分看重。德國在此期間對英國尤其是其首都倫敦進行了長達八個月的狂轟亂炸,對英國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對此為了挽回損失,英國也開始對德國進行對空反擊,一直持續到1945年4月16日,長達五年的這場戰略轟炸才得以結束。在這五年的時間裡,英國開展了三階段的任務,有獨自作戰的也有聯合美軍一起作戰的。不過在前期取得的戰略轟炸效果平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英美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德國造成的。

第一階段是英國皇家空軍單獨作戰。而且這個時候的英國主要以防守反擊為主,在面對處於戰鬥實力上升期的德國長期轟炸下,不斷抵抗防守始終沒有屈服。為了更好的團結國內民眾共同抗敵,緩解國內壓力,英國皇家空軍也對德國進行了反擊轟炸。由此英國遭到了德國更大力度的轟炸,首都倫敦無數建築被毀,眾多人民慘死。

第二階段是英國和美國初次結盟共同抗擊德國。由於開始大家都不熟悉彼此,在合作方面存在很大分歧。比如英國堅持夜晚轟炸,而美國則認為白天在戰鬥機的護航下更能夠對德國重要目標進行打擊。並且隨著盟軍的加入,在戰鬥過程中英美兩軍低估了德國的戰時潛力,高估了自己的轟炸水平。雖然美軍的加入使得英軍的武器裝備水平大有提高,在空軍實力上也有所增強,但是對於武器裝備處於世界最先進的地位的德國來說根本不值一提,況且由於德國的國情原因沒有完全進行戰時動員,使得以科學技術為武器的資源消耗較小,而且德國採取閃電戰也有效減少了戰爭對本國經濟的影響。

第三階段也是這場戰略轟炸的後期階段,英美的結盟才真正體現出優勢。這一階段英美抓住了轟炸重點,對德國石油工業和交通系統進行集中性攻擊,使德國的裝甲部隊喪失了前進動力,摧毀了煤炭等工業原料運輸的途徑,嚴重影響了德國的機動能力。並且由於德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後備資源基本耗盡,空軍力量越來越弱。相反,英美兩國的結盟有效的避免了這些問題,充足的後備軍事資源和源源不斷供給前線的軍事裝備和兵員,使得德國在1944年下半年徹底喪失制空權的同時,也面臨了最終走向失敗的結局。

在長達五年的戰略轟炸中,雖然最後英美兩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不過戰爭帶來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不僅損失了4萬架飛機,平民死傷更是高達41萬人次。總體來看,在戰場上戰略轟炸對於整個戰場取勝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並非唯一,地空海三軍有效配合才是才是整個戰爭取勝的關鍵。如果在後期作戰是英美兩軍沒有配合地面部隊進行諾曼第登陸,或許最後戰爭的勝利也不會這麼快就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