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佛究竟有什麼區別?搞不清楚很容易鬧出笑話的!

2023-12-20   千秋文化

原標題:禪與佛究竟有什麼區別?搞不清楚很容易鬧出笑話的!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什麼是佛

佛」是印語「佛陀」的簡稱,在中國文字是「覺」的意思。此覺與普通說的覺不同,此覺乃是對一切事理,能真正證明的實智,就是佛。

什麼是禪

「禪」這個詞是佛教「禪那」的簡稱,源自梵語的音譯。它也被翻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在意譯上則表達為「思維修」或「靜慮」。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禪的是不立文字,不設階級,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禪那的體驗被描述為寂靜,而又具備審慮的特質,因此得名靜慮。在這個理念中,靜即為定,慮即為慧,定與慧的境界是均等,而又充滿神奇之妙,被統稱為「禪那」。這就是佛家常說的參禪,一種虛靈寧靜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個體拋開外在的干擾,讓精神回歸自身的內在,而這正是「禪」的本質。

禪宗六祖

初祖 菩提達摩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婆羅門族姓剎帝利,師從般若多羅尊者。西魏文帝大統二年(536年)圓寂,葬於熊耳山(今河南陝縣),建塔於寶林寺;唐代宗李豫賜號「圓覺禪師」,塔曰「空觀」。今少林寺有「初祖庵」、「面壁洞」等故跡。

二祖 慧可

俗姓姬,初名神光又稱僧可。北魏、北齊時洛陽(今屬河南)虎牢人。達摩大師居嵩山少林寺時,神光請道甚摯。後來達摩感而許之,改其名曰慧可。後受達摩衣缽,繼禪宗之法統,為第二祖。

三祖 僧璨

僧璨大師,又作僧粲,生卒年及事跡不詳,為中國佛教禪宗三祖,曾跟隨二祖慧可學佛數年,後得授與衣缽為禪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傳衣缽於弟子道信為禪宗四祖,據說他曾著有《信心銘》傳世。

四祖 道信

道信(580-651),俗姓司馬,生於永寧縣,隋唐高僧,佛教禪宗四祖。父司馬申,公元579年北周占齊昌地,將廣濟境地從齊昌縣劃出,立為永寧縣,司馬申為首任縣令,第二年三月初三日己丑,司馬道信出生。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向禪宗三祖僧燦求法,後在吉州符寺受戒,26歲時被三祖授以衣缽。

五祖 弘忍

弘忍法師(601-615),湖北黃梅縣濯港人,他從小聰明過人,被譽為「神童」,23歲前往黃梅雙峰寺求法,禮四扭道信大師為師,期間深得道信大師的賞識和器重,被升為上座,且榮任寺務總管,成為道信大師最優秀最得力的助手。道信法師將衣缽傳授於弘忍法師,弘忍法師遂成為泣宗第五代祖師。

六祖 慧能

慧能俗姓盧,原籍范陽(今北京市)。三歲喪父,稍長即以砍柴為生養活老母。一日賣柴時聽人誦《金剛經》而有所悟,遂北赴黃梅參拜五祖。後大師為選法嗣,令眾弟子作偈。上座師神秀先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聽後,請人代筆作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深得五祖讚許,密授禪法衣缽。

佛教和禪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在中國傳播的初期,很快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佛教體系。佛教強調的慈悲,與儒家的仁愛思想相互融合,共同為古代社會注入了,人文關懷的力量。這種融合不僅在思想層面上體現,還在社會倫理和道德規範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禪宗作為佛教的重要分支,更是在中國獨特的文化土壤中茁壯成長。禪宗強調不立文字,不設階級,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禪宗的傳入,對中國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傳統思想的深化。禪宗的「直指人心」的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法自然」等觀念相呼應,共同構築了中國獨有的文化觀念。

在藝術領域,佛教和禪宗也為中國藝術注入了獨特的靈感和表現方式。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是佛教的寺廟和建築,這些建築,為中國的傳統藝術,注入了許多美感。禪宗則通過「禪境」、「禪意」等藝術表達形式,更是影響了中國繪畫、文學等多個藝術領域,使藝術更具深邃和內涵。

寫到最後

佛教和禪宗作為一種宗教和哲學體系,在文化和歷史中留下了深遠的烙印。它們對傳統思想、藝術、哲學,都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在當今的社會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