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國慶檔激戰正酣,
有一部片子,從一開始就很不一樣。
格局,史詩級恢弘巨製。
分量,提振大盤,壓台鎮場。
震撼觀眾無數;
引人熱淚流淌。
憑什麼?
咱展開聊聊——
走心
70年前,人民志願軍打贏了一場足矣彪炳千秋的戰役。
向世人宣告,霸權主義可以被戰勝。
彼時的我們剛結束解放戰爭,身心俱疲。
連主席都說,如果可以不打,真不想打。
可敵人正是拿捏了這種心理,才得寸進尺,步步緊逼。
1950年10月1日,南韓軍越過了三八線。
國慶招待會上主席問林巧稚(萬嬰之母,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
「如果敵人的飛機把炸彈扔到了你們醫院,你會怎麼做?」
她平靜卻堅定地回答,「我會用我的生命保護所有的孩子們。」
為了我們的後輩不打仗,唯有以戰止戰,以殺止殺。
真正的抗美援朝一役,不是靠「手撕鬼子」「大力出奇蹟」就能粗淺解讀。
《志願軍:雄兵出擊》本質上,其實是部反戰片。
之前同類作品往往聚焦包括長津湖戰役在內的東線戰場,本片則落在兩水洞,三所里和松骨峰。
美軍在東線戰場雖死傷慘重,但好歹整建制衝出了包圍圈,
成為西方好不容易逮到機會可以猛力宣傳的「一抹亮色」。
本片鏡頭下的一、二次戰役,則生動地展現了敵軍開頭多傲慢,結局就有多狼狽。
我們對歷史和戰爭從來不缺少敬意。
但想拍好這個在創作上有多方掣肘的題材,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勇氣。
導演陳凱歌面臨職業生涯最大挑戰。
新類型,新風格,
第一次,能行嗎?
《志願軍》以剛猛的姿態回應,全景式、多維度立體展現這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本片填補了很多文藝作品之前沒有觸及的空白。
一般的戰爭電影,都會從某一角色在戰場上的經歷入手,試圖去管中窺豹。
而《志願軍》選擇了一條更困難的路,說是「群像」都有些格局小。
它就像是在拍歷史,再從中截取出一個個可愛的人。
從宏觀回歸個體,細節之處的一筆筆描摹,才最為動人。
扎心
通信排新兵楊三弟,親眼目睹了所有戰友的犧牲。
作為唯一的倖存者,他被安排去當了報務員。
自己的「小家」沒有了,排長死前以死相護的畫面,印在他的腦子裡,
千鈞之際,是自己的失誤延誤了反擊。
他懊悔,自責,深受創傷應激的折磨。
至暗時刻,司令部的劉秘書給了他關心。
身為翻譯兼機要秘書,即便肩負著很多壓力和責任,劉秘書卻依舊如月光般溫柔普照,安撫著孩子迷茫的心緒,贈予他們可以依靠的港灣。
身經百戰的老紅軍李默尹,提出把楊三弟帶在自己身邊,連長說「可是他是個戰士,戰士必須要接著戰鬥」,
李默尹回答:「他是個新兵,慢慢才會變成真正的戰士」
戰友的血,滾燙的淚,化作一次次洗禮。
血和淚的澆灌下,在不斷的失去里,蛻變成一名真正的戰士。
楊三弟不知道的是,劉秘書並不姓劉,而是姓毛。
他口中的父親原來是那個所有人心中最偉大的英雄。
臨行前,毛岸英前去辭行,主席正在主持緊急會議,怕打擾父親的他只能隔著窗戶用目光告別。
這個眼神十分戳人,因為你能明顯感受到,那種凝視,不是一個士兵望著主席的偉岸、而是兒子看著爸爸的柔情。
主席在得知毛岸英已經前往朝鮮前線後,剎那間的愣神與恍惚里,藏著一個父親對兒子的不舍。
這也是運籌帷幄的領袖所展現出的柔軟的、更貼近普通人的另一面。
由點及面,從國到家,
這種聚焦個人的細膩筆觸,讓觀眾可以瞬間代入共情。
前文中提到的老兵李默尹,是戰爭中家庭的最好縮影,一家三口身體力行。
李默尹是志願軍司令部高級參謀,也是逆行跨過鴨綠江的第一批軍人,一張和氣的臉、溫和而決然。
戰場上他伺機而動,隱藏身份遊走在後方與前線,哪用往哪搬。
意氣風發的小戰士有點嫌棄這位大叔,得知他是二九年的紅軍老革命時頓時肅然起敬。
他的兒子李想,是63軍1營教導員,父子倆會在前線偶遇。
女兒李曉,是新中國第一代外語人才,叱吒在波詭雲譎的外交戰場。
李默尹寫家書時,手邊總握著一把鑰匙。
這把鑰匙,跟李曉同聲傳譯時掛在身旁的那把一模一樣。
鑰匙,是家的象徵,藏著對和平生活的希望。
兩人在不同戰場,卻又並肩作戰。為小家,也為大家。
松骨峰三連小戰士,如果生在今天,他不過是個中學生。
在這個不足300米高的小山丘,英雄三連以百人之力擊退數千敵人。
這是志願軍最慘烈的戰役,美軍為了逃出包圍圈,用數不清的戰機、坦克、大炮,進行了一輪輪轟炸。
巨大的火力差距下,我軍只能用迫擊炮,重機槍堅守。
影片對歷史細節的還原非常到位,每位戰士的犧牲跟原型幾乎一模一樣。
連長戴如義左腿被炸斷,但他沒有退下陣地。
而是匍匐著指揮作戰,哪裡戰事緊急就爬向哪裡。
鋼鐵意志,令出如山,以命踐行,以死相拼。
子彈、炮彈、手榴彈全部耗光,最後只能拼刺刀、掄鐵鍬。
連長、排長、班長几乎全部犧牲。
三連最後只活下來7個人。
你能夠理解戰士們所經歷的一切,以及他們為了保家衛國而付出的一切。
在其他同類作品中,很難看見將如此之多的篇幅、高光交給無名演員,
但在這部電影中可以,因為《志願軍》的主角,正是每一位志願軍,是中華兒女遍地英雄。
兩水洞伸手將戰友拉起的戰士,大榆洞志司犧牲的報務排排長,奔襲三所里途中跑死的戰士和衛生員,三所里阻止坦克逃跑抱著炸藥包炸坦克的戰士,與李默尹一起用巴祖卡炸翻坦克的戰士,往坦克的炮管里塞手榴彈的戰士,松骨峰抱著手榴彈和美軍同歸於盡的小戰士……
他們是一個戰士,但也是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一個兒子、一個兄弟……
是有血有肉的人,是存在於歲月中鮮活的中國人。
身處時代的洪流中,他們在異國他鄉自然相連,共赴戰場,並肩作戰。
三連戰士的情誼是:「我們不畏懼一起赴死,但我仍希望你能活著」,
或許後面還有一句——
如果一定要有人犧牲,我願意是自己。
哪怕敵軍掃射,血肉橫飛,
也堅守命令,穩絲不動。
這是信仰的力量。
匠心
十點君還記得,
經過幾輪慘烈的轟炸後,連長戴如義在松樹旁大喊——
這個畫面極具悲壯的美感和視覺衝擊。
劇組為了這場戲,專門在山頭栽了一棵松樹。
為何如此大費周章?
因為它象徵著毅力和勇敢。
象徵三連的戰士會像這棵松樹一樣,傲立不倒。
戰至最後一人,最後一刻。
整部電影的攝製周期近400天,是陳凱歌導演入行以來最長的一次。
一切,只為精益求精……
人物造型的還原,同步率100%。
工業化劇組,為導演展現宏偉願景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服、化、道、美術全面發力。
光服裝就有25,000套,將其中近50%是志願軍軍服,合計五萬斤。
美術概念圖足有上萬張,道具更是多達10萬餘件,光道具庫就占地1.1萬平。
攝影組最多同時100人;
松骨峰戰役最多8台攝影機同時作業;
有100多個特技演員在現場燃燒。
鴨綠江大橋、安理會會場更是1:1還原。
只要攝影機還在,就沒有電影是盡善盡美之作,《志願軍》也一樣。
我們一直知道志願軍偉大,但本片讓我們意識到,之前還是低估了他們的偉大…
生在和平年代,我們需要更多的影像去記錄革命先輩付出的努力。
他們的精神,不會因時間流逝而褪色,永遠鮮明如昨。
他們的貢獻,在華夏盛世終年綻放,長存不滅。
中秋佳節剛過,在合家團聚的幸福時刻,看著銀幕上的他們,不禁感慨萬千。
我們也曾艱難困苦,我們也曾在黎明到來之前,忍受寒冬。
他們獻出青春和生命,才換來如今沒有硝煙的國泰民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
我們不會忘記,我們不能忘記,我們也不敢忘記。
寰宇世界風雲變幻,樁樁件件都在提醒我們,必須堅定的鬥爭下去。
這個國慶,去看看這些最可愛的人。
盛世下的萬家燈火,獻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