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看完,買車不被騙!

2022-03-22   豪哥說車

早期不走心的P2單電機並聯的PHEV車型,有句經典名言就是有電一條龍,沒電一條蟲。可能大家對所謂P2結構沒什麼概念,這次一起說了。

P0:比如BSG中48V輕混就是這個結構,電機位於發動機前端的皮帶上,低成本的輕混解決方案。比如上一代奔馳C260(參數|圖片)車型上使用的,理解為更好的自動啟停系統。

P1:輕混的一種,叫ISG,其電機位於發動機的曲軸上。可以用來發電或啟動發動機,也意味著可以和發動機形成合力。全新換代C級則從BSG升級為了ISG,其成本更高、節能比BSG提高了一丟丟。

總之P0和P1都是小打小鬧的輕混,很難對油耗產生實質性可觀的優化,相比豐田、本田那種強混,差距明顯。 當然這種肯定不能上綠牌...

P2:則是電機位於發動機與變速箱中間靠變速箱一側,與發動機間有離合器。所以無論是發動機驅動還是電機驅動,它都是得經過變速箱,電動車配變速箱,是不是件神奇的事情。

P3:電機位於變速箱輸出端,與發動機共享一根軸,同源輸出,相比P2少一組離合器,傳動效率提升。

P4:很簡單,電四驅就是靠它來實現,前驅基礎上,再後橋布置P4,就成了四驅。

現如今自主品牌在混動領域至少在技術層面,確實是找到和找對了發力點。像比亞迪DM-i系列為什麼能火,特點在於把技術亮點集中在饋電油耗和單箱油的超長續航上,它沒有像DM那樣追求高加速,而是保證有電和饋電下動態駕駛性能差異小。

我在試駕唐DM-i就模擬過饋電下,四個人+行李,(參數|圖片)天開著空調保持正常的駕駛風格。在市區道路下百公里油耗為6.5L,53L的油箱+100公里的純電行駛,跑個850公里沒問題。

前段時間熱議的失速問題,有位科普博主提到其原因在磷酸鐵鋰電池SOC(電池的剩餘電量的占比)估算不準的問題。如果估算的SOC比實際SOC大、就相當於入不敷出,比如在上坡工況下電池一直在放電,SOC可能會突然為「0」,導致車輛失去動力。

反之估算的SOC比實際SOC小,比如下坡工況下電池一直在充電,SOC可能會突然「100」,導致車輛突然失去動能回收的制動力。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每周爭取一次把電池充滿,讓SOC 100%時進行開路電壓修正

所以雖然DM-i饋電油耗低,但還是儘量每周能充滿一次電。 也有車主在行車中通過「保電」來規避這一情況。

另外長城、奇瑞、吉利(暫沒有DHT插混)都走的是DHT路線(增程式+直驅),和DM-i一樣都是串並混聯式架構,其差異在於增加了多檔減速器,而城奇吉三者之間減速器的布局又不同,比如吉利是在P2驅動電機中,集成了3擋變速器。

但是長安的IDD混動則是P2單電機並聯混動方案,和途觀L PHEV比較相似。也就是1.5T 166馬力的發動機—116馬力的電機—變速箱。等於是給電機也用上了6速濕式雙離合。

如果簡單來看這種玩法相比串並混聯式架構會更加吃虧。最尷尬的工況就是,因為就1台電機,它不可能同時發電又輸出動力。當電量無法驅動車輛的時候,發動機就得驅動車輛,有點餘力再驅動電機給電池充電

此時怎麼平衡二者的關係很關鍵,避免沒電一條蟲的出現。

我們還沒有機會試駕UNI-K IDD(參數|圖片),從目前公布的資料來看。長安的P2單電機並聯混動方案,讓其煥發生命力,不至於與其他插混路線在性能和饋電油耗上產生差距。其解決思路是提升發動機的熱效率,加大電池、優化整套系統的效率。

比如其搭載的30度左右的電池,按照常規思路來看高低能做到純電續航150-200公里。但實際上它的純電續航只有130公里,這應該是長安刻意為之,並沒有榨乾這塊30.74度的動力電池。據說工程師也證實藏了6度左右的電,不輕易讓你把電耗干,在「表顯」饋電的工況下,「藏」的電還可以維持P2電機工作一段時間。

也就是儘可能讓實質性饋電來的更晚,減弱本身結構的劣勢。基於17.69-19.29萬元的價格,UNI-K IDD賣點還有設計、配置、空間等等。但總的來說,還得是家裡有充電條件才能最大發揮出優勢。

官方稱饋電油耗為5L/100km,但實際怎麼樣呢?我們很期待能有機會長測UNI-K IDD,就全程不充電多種路況下試試,模擬沒有充電條件下其綜合表現會怎麼樣。

但大家要注意一個宣傳話術,比如以此表明帶有6檔的IDD就比兄弟品牌的1擋、2檔DHT/3檔DHT先進,就是偷換概念了。 買車不一定要把你學成技術大那,但做個基本的了解相對不容易被忽悠。

在插混領域,中國品牌確實是全線發力了,特別是如今高不可攀的油價,也讓插混車型有了天時地利的市場需求,如果未來免購置稅的補貼沒了,那就真是真刀真槍比產品力的時候了。

反觀合資品牌在插混都誠意不夠。如果說當一款自主品牌車型哪哪都好,你只是因為品牌不選他們,也是從側面承認了目前一線自主品牌的實力。硬實力已經沒有什麼BUG了,那就看品牌在更長歲月里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