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釘子戶」復讀13年高三,只為上清華,今年參加高考時已34歲

2022-06-27     看見不如不見

原標題:「高考釘子戶」復讀13年高三,只為上清華,今年參加高考時已34歲

2017年,紀錄片《高十》播出。

導演河漢立從2014年開始跟拍老同學的復讀生活,歷時三年,直到紀錄片主人公唐尚珺收到中國政法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整個拍攝過程才終於結束。

影片最後停在2016年6月,河漢立在字幕上打下:6月4日,唐尚珺辦完助學貸款,入學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邊學習邊在餐廳兼職……

令人意外的是,唐尚珺其實沒去北京報道,他一個人默默回到平果三中,繼續復讀。

算上今年,他已經參加了14次高考,不管中間幾次被名校錄取,他還是會回到高中。這一轉眼就復讀了13年。

在紀錄片里,他說自己的理想院校是中科大,但在2022年的人物採訪中,他卻透露:我有一個清華夢。唐尚珺的執念從何而來?他是怎麼度過這13年的?高考對他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高考失利,開啟復讀人生

2009年6月,唐尚珺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高考,考了372分。這個分數沒上三本線,最多只能讀專科。雖然心裡難受,但這次的失利也不是無跡可尋。

唐尚珺出生於廣西防城港市公安村。父母務農,家裡有一片甘蔗地。靠著這片甘蔗,父母把五個孩子拉扯長大,而他是其中最小的。

因為讀書用功,他曾經考過鄉里第一名,後來從上思二中考進欽州二中,衝刺到高考這個戰場。比起只有初中文化的哥哥姐姐,父母認為他最有出息。

可是進入高中後,城裡的同學們見多識廣,不僅成績好,還發展了各種才藝。一直被父母視為驕傲的唐尚珺在學習中屢屢受挫,成績迅速下滑。

高考考砸後,他告訴父母,自己要復讀。

復讀在當地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裡每年有十幾個復讀班,1000多名復讀生。就算考600多分,有些學生也會選擇復讀。為了提高學校的名校錄取率,有些高中甚至會開出誘人的條件招攬這些高分復讀生。

父母同意了他的復讀請求,他父親告訴他,不要有壓力,好好考試,爭取考出一個好成績,走出大山去。

復讀生活並不輕鬆,雖然他很努力,但當時難倒他的物理和英語始終是個大難題,面對畫滿紅叉叉的考卷,唐尚珺每晚每晚地睡不著,又回到第一次高考前的狀態。

2010年第二次高考,他考了405,超過三本線幾十分。說不失望是假的,但家人還是儘量安慰他:「上個大專也挺好的,學一門技術將來好找工作。」雖然話是這麼講,但他想繼續復讀,再試一下。不過這一次復讀,他沒有告訴任何人。

他騙父母,自己被南寧機電錄取了。於是家裡每年給他湊一萬七,其中五千元用來交學費,剩餘的部分用作生活費。

報道日那天,唐尚珺到南寧機電轉了轉,日頭還沒走到正中,退學手續就已經辦好,他背著書包回到欽州二中。

這一年,唐尚珺用著家裡人供他上大專的學費繼續復讀,連他的老師也不知情,直到他看見唐尚珺出現在學校的復讀班裡。

這段日子他過得十分煎熬,復讀的壓力,家人的詢問讓他時常感到力不從心。「考好再告訴家裡人,那個時候就沒事了」,唐尚珺這麼安慰自己。

有很多次他都想向家裡人坦白,可一想到面對父母失望的眼神,他又把這些話咽下了肚子裡。

2011年是瞞著父母復讀的第一年,也是他第三次參加高考,這一年他考了475分。隔年他考了505分,這次過了二本線。

復讀三年,從第1次的300多分到第4次的500多分,從大專到二本,唐尚珺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他也察覺到自己完全可以通過時間和經驗的積累,考取更好的分數,衝擊更好的學校。更別提,在他心中還有一個清華夢。

在他看來,只要自己一步一步穩紮穩打,每次都進步一點或者是更多,那麼總有一天,自己就能夠考上清華大學。

那時候,所有的質疑和嘲笑都會被他的錄取通知書打臉,而父母也會為自己感到驕傲自豪。

2013年,他考出了537分的理想成績,剛過一本線。他在志願院校上填報了北京的大學,可惜沒有被錄取。

可是唐尚珺卻越戰越勇,決定再次復讀。成績超出一本線給了他莫大的激勵,他輕飄飄地,感覺離清華夢越來越近,或許再努把力,這座高等學府沒那麼遙不可及。

等到八月份,他按捺不住,決定親自去一趟北京,看看夢中學府到底是什麼樣子。

他從欽州出發,在火車的洗手台上坐了一天一夜。28個小時之後,北京到了。走出車站,天還是黑的,時間不過凌晨三四點。

找了個地兒睡了兩小時,天還蒙蒙亮,他就起身去了清華。第一次逛清華園,唐尚珺正趕上新生軍訓,看著那些青春洋溢的面孔,他羨慕不已:什麼時候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來參加軍訓呢?

因為太喜歡,他還多待了一晚,第二天,他又來到清華大學重新走了一遍。

這次旅行堅定了他考取清華的決心,回到欽州,他繼續複習,為下一次高考做準備。不過這一次的復讀體驗和以前完全不同,因為過了一本線,學校免了他的學費,每月還給他發400元的補助,讓他搬進了不再擁擠的新宿舍。

在學校安排下,他進入了重點班,獲得了更好的學習環境。

隱瞞父母的雙面人

很是,問題很快來了,因為大專是三年制,在父母那邊看來,他今年就應該從南寧機電畢業了,家裡不會再給他支持。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錢。

剛開始他想借錢,但身邊的同學都和他一樣,是復讀的學生,沒有多餘的收入。接著他想到了自己的初中和小學同學,他們大多已經開始工作,或許能夠接濟一些。

他來到小學同學黃小誼的攤前,對方正在集市上賣祭拜用的香燭紙錢,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跟在對方身邊,肉嘟嘟的。幾番掙扎過後,他還是沒有向她開口,一個是不好意思,一個是不想讓人知道他還在復讀。

這時一個初中同學找上門來,他叫河漢立,在當地電視台工作。他告訴唐尚珺,他想拍攝一個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雖然很想幫老同學的忙,但他不願意把自己的事情大肆宣揚,擔心父母知道。

河漢立告訴他,這個紀錄片只在地面頻道深夜時段播出,不會有很多人看,而且父母生活在村子裡,看不了電視。他這才答應下來。

沒有錢,他自己跑去廣東打工掙學費和生活費,在父母眼裡,唐尚珺從南寧機電畢業後被一個玻璃廠老闆招去打工,乾得多、掙得少,每個月只有1600。

好不容易攢了些錢,臨近春節,他回到公安村看望許久不見的父母,河漢立也跟在他身邊進行拍攝。這是他打工後的第一個春節,得在父母面前裝得像一點。

他從超市買了些年貨,裝年貨的袋子上印著生產地址:欽州。以防父母看見後生疑問起,他換上其他袋子。回到家後,他給幾個侄子侄女發紅包,接著又掏出500塊錢遞給母親,母親很高興,咧開嘴,牙床上牙齒脫落了一半多,母親老了。

當自己一個人在水管邊刷鞋子時,他對攝像機輕悄悄地說:「我身上現在就剩200塊。」

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飯,母親忽然催促起唐尚珺的終身大事:「找個女朋友早日成家立業,抓緊娶老婆,快奔30了,你說是嗎?對人家姑娘不要挑三揀四的。」說著說著眼淚就流下來,「我很擔心你。」

唐尚珺心裡也很難受,滿臉都是淚水。面對毫不知情的母親,原本無比堅定的他也感到了迷茫。

「我瞞了他們,其實這種感覺很難受的。」面對鏡頭,他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臉:「我不應該復讀那麼多年了,真的也有很多路可以走的,那時候我真的想非要考上那個大學。」

雖然雙面人生帶給唐尚珺極大的心理負擔,但回到學校後,他重振旗鼓,為自己的清華夢繼續努力。

2015年他來到欽州二中,新學期開始,他的狀態很好,模考考過幾次600分,排名也穩定在年級前十。繼續保持這個狀態,清華大學就不是夢,而是他觸手可及的王冠。

高考成績下來後,他以587分被吉林大學錄取,可他還是拒絕了這份錄取通知書,彼時,他已經參加了7次高考。

雖然老師朋友都在勸他,吉林大學是雙一流大學,但在他的眼中,吉林大學還是不夠好。

唐尚珺心中並沒有好學校和不好的學校這樣的概念,他只知道他想要的和不想要的,而選擇不要就是他的自由。

2016年6月,他以621分被中國政法大學的工商管理管理專業錄取。從班主任那裡拿到通知書,聽見別人向他賀喜,他意識到是時候向家人說出一切了。

他回到公安村,把通知書拿給母親,告訴她這幾年他一直都在復讀,既沒有到南寧機電學手藝,也沒有出門工作。老人知道實情後還是微微一笑,覺得兒子有出息,當父母的最高興。

老人不識字,卻一直把通知書拿在手裡摩挲,當問到她能不能看得懂,她仍然笑眯眯地說:「這上面有照片,我一看到照片就高興。」

正當一家人沉浸在喜悅中時,父親卻被查出了肺病晚期。通知書帶來的喜悅戛然而止,看見哥哥姐姐忙上忙下,自己卻一分錢也掏不出來,唐尚珺心裡很難受。

母親安慰他說:「你不要操心,專心讀書,不要想著你爸。他患上這種病,你無法操心,想操心也無能為力,生有時,死有日。」

躺在病床上的父親看起來也很豁達:「兒子讓我驕傲,現在你能考上這種大學深造,將來希望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看著父母衰老的模樣,唐尚珺決定帶著兩位老人去北京玩一玩。故宮、長城、天安門,最後一站是中國政法大學,看著這座兒子未來三年學習生活的地方,兩位老人心中感覺很欣慰,也很自豪。

河漢立的紀錄片在這裡結束,結尾字幕告訴觀眾:「6月4日,唐尚珺辦完助學貸款,入學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邊學習邊在餐廳兼職……」

但是事實上,唐尚珺又復讀了,這一次他來到了平果三中。

停不下來的高考循環

平果三中開出的招生策劃很誘人,對於600分以上回去復讀的學生獎勵10萬,每月補貼2000元生活費,第2年考上清北再獎勵60萬。父親的治療病症需要很多錢,這筆獎金可以讓家裡經濟不用那麼緊張。

兩年後,父親因病逝世,唐尚珺開始把復讀當成工作:2016年、2017年在平果三中,2018年在柳鐵一中,2022年到2022年在百色鴻順中學。無論在哪裡學習,這些學校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獎勵特別高。

與此同時,他在復讀班裡還交到了一個比他小8歲的女朋友,結果三天兩頭的吵架,讓兩人的成績都不同程度下滑,兩人又復讀了一年。

2018年女友考到了廣西大學,而他考了619分,離清華還有很遠的距離。2022年645分,2022年619分,2022年591分……14次高考,13年的青春,他一晃而就到了34歲。

在《高十》播出時就有人疑問:專升本和考研都是能夠提升學歷的方法,為什麼唐尚珺就要跟高考死磕,浪費這麼多年的青春?

答案都已經在他的日記中:三代為農,無人點撥,後知後覺。等到很多事情明白的時候,已經晚了。

信息環境閉塞,無人提點,他一頭鑽進復讀的紙袋子裡,套住頭往前走,迷失在方向中,迷失在時間裡。想掙脫出來時,發現自己已經停不下來了。

廣西新課標改革從2024年開始,到時候不會再有文理之分,而對於對埋在書堆題海中的唐尚珺來說,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7833cf23177dc5c3017dd961667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