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出海業務特海國際,海底撈是「尋生路」還是「甩包袱」?

2022-07-20   全球財說

原標題:分拆出海業務特海國際,海底撈是「尋生路」還是「甩包袱」?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財說

頤海國際(01579. HK)海底撈(06862. HK)後,張勇再度出牌,計劃將海外業務分拆上市。

近日,海底撈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特海國際)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計劃以介紹形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摩根史坦利和華泰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值得一提的是,特海國際採用的是「介紹形式」上市。意味著特海國際此次IPO將不發新股、不融資,省去了中間路演、配售等環節,以達到最快速度上市。

如此急於上市或與海底撈本身發展有關。

股價「腳踝斬」 虧損逾40億

從目前來看,海底撈整體狀況並不盡如人意。

自2021年2月登上86.75港元/股的高點後,海底撈股價就開始一路下滑,慘遭「腳踝斬」。

截至7月19日報收15.68港元/股,較去年2月高點下跌81.93%。目前尚存市值890億港元,距離峰值4428.15億港元已蒸發逾3500億港元。

圖片來源:Wind

2021年更是出現上市5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2021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411.1億元,年內虧損達41.6億元。

具體來看,海底撈業績虧損或與近兩年盲目「下沉擴張」有關。

根據往期數據披露,2019年,海底撈門店數量為768家,2020年底這一數據便飛增至1298家。其中,僅2020年下半年就新增了368家門店。2021年這一趨勢仍未放緩,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又新增門店299家。

2021年,海底撈僅用於購買物業、廠房及設備的資本開支就高達44.3億元,而同期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只有38.1億元。

資金鍊吃緊,業績亮起紅燈,海底撈開啟了「開源節流」。

2021年下半年,海底撈坦言此前誤判了形勢,逆勢擴張的計劃並不成功,決定調整擴張策略,關閉部分餐廳並計劃適當減少未來資金投資。海底撈啟動「啄木鳥計劃」,嘗試「啄」出那些業績糟糕、看不到改善希望的門店,減輕運營壓力。截至2021年底,海底撈因「啄木鳥計劃」關店260家。

不過,2021年海底撈依然凈增了145家門店,截至2021年年底,海底撈全球門店達1443家,其中1329家門店位於中國大陸,114家位於港澳台地區及其他11個國家。

可以看出,海底撈的海外餐廳占比並不多。截至2022年3月31日。海底撈海外餐廳共有97家,分布於11個國家。

從營收規模來看,2019年-2021年,海特國際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33億美元、2.21億美元、3.12億美元。以2021年數據對比,海特國際營收規模占海底撈總收入6.88%,不足一成。

此次特海國際採用的是「實物分派+介紹上市」。「實物分派」意味著特海國際將股份直接分給海底撈現有股東,而非由海底撈直接控股;「介紹上市」意味著不發新股、不融資。

可以看出特海國際亟待上市之心。那麼問題也來了,不足1成的海外業務,為什麼不放在主體里做大業績與市值,反而要單獨拆分?其成色到底如何?

拆分虧損海外業務為自救?

特海國際的目標是要打造一個國際性的中式餐飲品牌,並在全球傳播中式飲食文化。憑靠的是海底撈品牌、國際餐廳運營經驗及市場機遇。

不過受疫情影響,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海底撈的國際路線似乎走的異常艱辛。

從餐飲業尤為重要的翻台率來看,特海整體翻台率由2019年的4.1次/天下降至2021年的2.1次/天。而在2021年,海底撈內地餐廳的翻台率整體為3.0次/天。

在疫情影響下,特海國際的總客流量也由2019年的20.77萬人次降至2021年的10.19萬人次。

數據慘澹,走國際路線的海底撈難免被疑正面臨「水土不服」。除存在不同地域市場用餐喜好及文化融合等問題外,真正讓特海國際窘迫的還是公司難以盈利,拉垮集團整體業績的問題。

2021年,特海國際各項成本及開支的總和達到了4.08億美元,同比增加了43%,超過了當年營收增速的41.1%。

圖片來源:特海國際招股書

值得一提的是,從成本結構來看,海外市場和中國市場也存在較大的差別。

在海底撈的財報中,支出占比最大的為原材料及易耗品,2020年和2021年,分別為42.9%和43.7%,員工成本次之,分別為33.8%和36.2%。

而特海國際,最大的支出為員工成本,2020年和2021年分別為45.4%和45.9%,原材料及易耗品支出占比在35%左右。由此可見,海外用工成本高昂絕非虛言。

成本居高不下,致使特海國際至今尚未實現盈利。2019年-2021年,特海國際凈虧損分別為0.33億美元、0.53億美元、1.51億美元。

也就是說,2021年海底撈年內虧損41.6億元,其中來自特海國際的虧損額就占到四分之一。

根據特海國際招股書中表述,公司於亞洲的每家餐廳開業前成本性支出介乎於17萬美元至40萬美元,而於亞洲的每家餐廳資本性支出一般介乎於140萬美元至300百萬美元,而其他國家可能較高。

也就是說,海底撈每新開設一家海外餐廳的投入至少15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058.42萬元)。

成本高,早期虧損,且要持續擴張,致使特海國際的債務壓力巨大。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流動負債凈額分別為1.69億美元、3.24億美元、3.90億美元及4.23億美元。截止5月31日,這一數據進一步增至4.32億美元。

這或也是為什麼海底撈選擇將其海外業務拆分出來的原因,無疑有益於海底撈整體的業績表現。

特海國際在招股書中也表示,分拆符合集團及股東的整體利益,將使保留集團及分拆集團各處於有利位置,以更好地發展其各自業務,並為兩個集團帶來切實裨益。

同時,雖然這次特海國際並不募資,但分拆能讓特海國際獲得獨立的上市地位及獨立的募資平台。未來,特海國際可以根據自身業務規劃,選擇進一步融資。

只是,特海國際的經營脫胎于海底撈,經營效率還不及海底撈。海底撈的估值已經「腳踝斬」,未來特海國際再融資以及如何獲得估值溢價都將是不小的挑戰。

賽道風起雲湧 如何實現突圍?

在不斷翻騰的火鍋紅海中,洗牌從未停止,高端化、細分化已成為趨勢,頭部火鍋品牌的競爭則更為激烈。

以呷哺呷哺旗下的高端火鍋品牌「湊湊」為例,近年來發展尤為迅猛,成為目前海底撈不可忽視的勁敵之一。

根據大眾點評,在國內一線城市中,海底撈的價格區間在110-150元,而湊湊火鍋價格區間在140-170元。客單價上,湊湊火鍋已經超出海底撈價位。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國內市場,海底撈海外市場的客單價更高。根據海底撈財報顯示,2021年海底撈海外餐廳人均消費為197.9元,相當於公司平均值的1.9倍,境內一線城市的1.8倍。這或也是海底撈不願放棄拓寬海外市場的原因之一。

服務上,湊湊打造出「火鍋+烤肉+奶茶+酒吧」新業態組合模式。特定時間,服務人員會為大家表演「蹦迪秀」,成功由火鍋轉入酒吧氛圍,或以此新穎的用餐模式來對標海底撈多年營造的「服務王國」。

2022年1月,呷哺集團旗下高端火鍋品牌湊湊海外首店亮相新加坡,馬來西亞項目也正式啟動,呷哺集團國際餐飲市場戰略正式進入落地實施階段。

未來五年,呷哺集團計劃將在新加坡布局50家門店,2022年內將在新加坡布局4家店。圍繞東南亞市場,未來五年呷哺集團還將在海外布局中央廚房等相關產業鏈,供應國外市場的同時,打通國內外供應鏈市場。

不過,中餐品牌出海也並非容易之事。

此前,包括東來順、全聚德、眉州東坡、黃記煌等多個品牌都曾經嘗試走上「國際道路」。早先開店的不少品牌暴露出海外開店的各種問題,比如盲目開店,裝修、採購、人力成本高昂,人員管理困難,口味難以適應市場,食品安全意識不達標等等,已有不少「水土不服」導致失敗的前車之鑑。

對此,特海國際也表示,海底撈海外餐廳將繼續擴大其餐廳網絡,但可能會增加風險及不確定性。例如,海底撈海外餐廳的擴張可能會導致其企業文化或餐廳質量下降,從而影響品牌聲譽。另外,人員成本增加、新店開業前的支出和食材供應等,都增加了海底撈海外餐廳的擴張風險。

已知的是,國內市場已是外敵環伺,如今海底撈把目光瞄向海外市場也是情理之中。但當優勢逐漸被削弱,在競爭愈發激烈的賽道中,如何去凸顯自身的差異化以及核心競爭力,或才是目前海底撈亟待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