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宣布:明早9時31分!是他們

2023-05-29     瀋陽地鐵第一時間

原標題:剛剛宣布:明早9時31分!是他們

今天上午9時,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通報此次任務有關情況。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 神舟十六號瞄準5月30日9時31分發射。

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

左起: 桂海潮、景海鵬、朱楊柱

我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月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 近期,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啟動實施,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已全面部署開展各項研製建設工作,包括研製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長征十號)、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飛行產品,新建發射場相關測試發射設施設備等。

神舟十六號乘組首次包含3個類型的航天員

神舟十六號乘組有哪些特點?林西強表示,中國空間站已完成建造,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神舟十六號乘組是該階段迎來的首個乘組, 由1名首批航天員和2名第三批航天員組成。

其中,航天駕駛員景海鵬和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來自航天員大隊,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太空飛行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

載荷專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名教授,主要負責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的在軌操作,在科學、航天工程等領域受過專業訓練,且具有豐富操作經驗。

林西強表示,相比以往乘組,神舟十六號乘組的特點可以用「全、新、多」三個字來概括。一是「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個類型的航天員;二是「新」,第三批航天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同時,也是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三是「多」,航天員景海鵬是第四次執行飛行任務,將是中國目前為止「飛天」次數最多的航天員。

景海鵬

景海鵬:每天600個伏地挺身上千次跳繩

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將是航天員景海鵬第四次飛天。景海鵬告訴記者,為了能四次圓夢,為了能到咱中國航天空間站走一走看一看,出一趟差,這七年我沒有耽誤過訓練,每天晚上12點前沒有睡過覺,周末也幾乎沒有休息過,已經四年多了,都沒有回老家看望過年邁的父母,如果由於出差耽誤的課程我會主動補,耽誤的訓練我會主動加練。現在每天要做600個伏地挺身,600個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這已經成為我的標配了。我們的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加起來有70多本,指令有成千上萬,這一切都已經爛熟於心。

朱楊柱

朱楊柱:從大學老師到飛天戰士很幸運

朱楊柱在發布會上說:2021年初,我們三批18名戰友光榮地加入了航天員隊伍。這兩年多來,我從一名普通的大學老師成長為一名飛天戰士,這是事業成就的,更是時代哺育的。感謝千千萬萬的航天工作者,是你們的無私奉獻和默默托舉,鑄就了偉大的航天夢想。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我深深地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桂海潮

桂海潮:迎接這次任務的挑戰我非常期待

今年36歲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於太空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的研究。2018年5月,我國啟動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為滿足空間站工程任務需要,這次選拔在航天駕駛員基礎上,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這個消息對於從學生時代就對航天有強烈探知欲的桂海潮來說,充滿了興奮和期待。

桂海潮經過層層選拔,從眾多報名參選的人員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中4名載荷專家其中之一。載荷專家與以往從飛行員中選拔的航天員不同,他們擁有更加專精的技術方向,但是作為航天員,他們從選拔到訓練,對體能的要求非常苛刻。

桂海潮告訴記者:我們載荷專家選拔的時候通過的測試是6個G的超重,但是最終的訓練目標是要達到8個G,剛入隊的測評當中,呼吸對抗的動作也不是很在節奏。另外一個項目是轉椅,每一次在做完轉椅科目以後,走路都感覺到天旋地轉的。通過請教教員,找經驗,在每一次體訓課之後都安排了一些自己的加練,學習飛行員他們訓練的一些方式,增加自己前庭的耐受性,增加它的刺激,那到今年測試的時候,也是達到了一級的水平。

按照航天員訓練大綱,第三批航天員需要開展八大類、百餘項的訓練。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要完成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對桂海潮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沙漠野外生存訓練,你需要獨立地生存兩天,而且完成規定的任務。再有是這個狹小密閉環境當中進行了72小時的睡眠剝奪實驗,你要保證自己不要睡著,同時心理和情緒狀態要穩定。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但是真正做下來了以後你會發現,自己身上原來具備這樣的潛能,也同樣的是這樣的這個科目,讓我們對於未來長期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有了心理上、信心上的一個建設。」桂海潮介紹,「從最早的潛水訓練到基本的通用的作業能力訓練,再到面向具體的作業任務的專項的一個出艙程序訓練,包括水下的部分,水下主要是作業技能、操作技能,再有就是出艙程序,再有就是虛擬現實,多種手段、多種訓練方式的結合,讓我們快速掌握了這樣的一個技能。」

作為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載荷專家,桂海潮有著豐富的實驗室經歷,在太空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領域成果豐碩,在SCI發表了二十多篇學術論文,這些學術研究也為神舟十六號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載荷專家桂海潮佩戴著眼鏡,這也是我國首位戴眼鏡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

近視也可以「飛天」嗎?

答案就藏在不斷發展的航天事業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曾表示,航天員的選拔標準變得越來越科學了。「以前的選拔標準比較單一,航天員既是駕駛員,也是工程師。隨著工程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科學實驗越來越專業,任務不同選拔標準也有所不同,駕駛員和工程師的標準有了區分,高度近視是不行的,低度的近視還是可以的。我們現在招了幾個載荷專家,有好幾個也是戴著眼鏡的。」

為什麼航天員對視力

要求這麼高?

航天員的一大工作職責是駕駛載人飛船,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駕照」,它對航天員的要求極高。

一方面,太空不同於日常生活環境,有微重力、真空、強輻射等現象,航天員需要系統學習軌道動力學、空間環境、航天醫學等航天知識。

飛船的設計也完全不同於普通載具,甚至有很多極其「反常」的操作。例如,在地面上趕上一輛車要加速,在太空中交會對接可能要減速(取決於軌道高度關係),沒有拐彎、剎車、坡起,更沒有停車、倒車的概念。航天員的身體素質必須過硬,眼睛也要能夠駕馭住這運行速度7800米/秒的飛船,真不是簡單的事情。

另一方面,載人航天是一件危險係數很高的事情,既要坐著「轟隆隆」的火箭一路進入太空,又要全程「電閃雷鳴」衝擊大氣返回地球,多個環節都面臨巨大風險。例如,返回時有一定可能性降落於荒漠、深山、海洋,要求航天員有足夠強的荒野求生能力,等待搜救隊伍前往救援。如果這個時刻,航天員來一句「哎?我眼鏡跑哪裡去了?」,是不是感覺畫面很驚悚?

太空生活也並不簡單。在失重環境下,人的體液會重新分布,尤其是頭部會明顯「腫脹」起來。大家經常感覺到航天員進入太空後變胖了,就是這個原因。相應地,眼睛附近的體液也會增加,眼壓變化對視力的影響肯定是有的。

矯正視力能不能行?

從理論上講,人的眼睛、甚至整個人的身體,無論它好到什麼地步,都是遠遠不夠航天事業直接使用的,它們根本無法直接面對真空、低溫、微重力、強輻射的環境。

因此,我們需要載人飛船來運載人體,一旦進入太空,航天員還需要進入一個小型的載人太空飛行器---艙外服,它們是人脆弱身體的功能延伸。相信大家都見過艙外服,它最亮眼的地方就是黑黑大大的頭盔,主要就是服務於航天員的眼睛。即便是在艙內模擬的地球大氣環境,在進行一些太空科學實驗時,航天員也需要佩戴一些特製的眼鏡。

NASA的著名航天員Peggy Whitson在國際空間站時就時常戴著眼鏡,她身邊執行出艙作業的航天員本質上也「戴著眼鏡」(圖源:NASA)

航天員的培養要花費驚人的代價,自己也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還要積累若干年才有進入太空的機會。但生而為人,還是無法避免衰老的進程,人的眼睛總會不可逆地逐漸變成老花眼,或者出現散光或眼疾。如果簡單因為眼睛問題就讓一個航天員停止了寶貴的工作生涯,未免是國家資源和個人情懷的巨大浪費。因此,時常能看到年紀偏大老航天員戴著眼鏡工作,這並不算奇怪。

所以,一個能實現完全工作狀態的航天員,在特定工作場景下他的眼睛本來就是頭盔和眼鏡「矯正」過的;而他的眼睛自然衰老或出現問題時,也是可以通過眼鏡矯正來維持他的工作狀態。「不允許矯正」,並非鐵板不通的死要求。

航天發展降低了對航天員

身體要求

人類進入航天時代近70年,諸多航天技術已演化多年。關於航天員生命保障的技術屬於研發的重中之重,發展地非常成熟,近些年已幾乎不出現威脅航天員身體健康、乃至人身安全的事故。

在這種情況下,航天員的服役年齡在逐漸延長,服役時的身體狀態要求在降低,招募新航天員的標準也在逐漸降低。雖然近視依然是一條嚴格的規定,但它的重要性未來可能逐漸降低。

載人航天技術在經過充分驗證後,已經在逐步聚焦於研發它的終極目標:利用太空這個獨一無二的自然平台開展科學研究。

而開展研究,只能通過航天員在太空中操作才能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早期為實現從0到1而招募的航天員,往往並非科研一線的技術人員和科學家,在開展太空實驗時會有一定局限性。

未來隨著在軌人員的逐漸增多,對醫療專家的需求也會增強。載人航天發展到成熟階段後,一定會開始招募「載荷專家」,專門從事科學研究、醫療保健等方面。對他們的身體要求,肯定要低於專業負責駕駛飛船的航天員。

來源:新聞晨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浙江新聞、央視網、央視新聞、中國的航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6d32037bce8b7fb8d1ce31daa8c33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