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為什麼將寮國割讓給法國?

2023-02-28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泰國,為什麼將寮國割讓給法國?

泰國和寮國,從主體民族上看是一對親兄弟,泰族和老族的起源相同,血緣和語言非常接近。然而兩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差懸殊。

泰國不僅面積大、人口多,富裕程度也遠遠超過寮國。2021年泰國人口6617萬,人均GDP 7200美元,寮國的這兩項數據分別只有700多萬和2500美元。

泰國曾在20世紀90年代被譽為「亞洲四小虎」之一,而寮國至今仍被聯合國列為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

潑水節是泰族、老族和中國傣族的共同節日

從民族構成和經濟社會發展看,寮國更像是泰國的一個「小弟」。在13-14世紀,泰國和寮國先後建立起兩個獨立國家。

在泰國的吞武里和拉瑪王朝期間,1778年至1893年,泰國和寮國甚至一度曾經統一過,這也是一些泰國民族主義者將寮國視為本國疆域一部分的歷史由來。

然而,泰國在1893年將寮國割讓給法國殖民者,一下子喪失了23.7萬平方公里領土,是今天泰國面積(51.3萬平方公里)的一半左右。

1954年寮國獨立時,泰國也沒有提出回歸要求,默默接受了這一事實。那麼,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寮國首都萬象的經濟發展水平顯然不高

一、南下建國

史學家目前認為泰族和老族的祖先是泰老民族,發源於中國雲南地區。公元1世紀左右,已經有泰老民族先人向中南半島遷徙,中國史書稱他們為「哀老族」或「佬族」。

建立於公元738年的南詔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以雲南為核心疆域,分布著大量泰老民族、驃族等等。

公元903年南詔國滅亡後,這些民族開始大規模南遷入中南半島。

南詔國是多個東南亞民族的源頭

南遷最早的是驃族,1044年在伊落瓦底江流域建立蒲甘王朝,即緬甸的第一個王朝,開始形成緬族。

泰老民族主要是為了逃避元朝侵襲而南遷的,13世紀才來到湄公河和湄南河流域。

這片土地此時正處於柬埔寨人的帝國統治下,泰老民族不得不承受他們的橫徵暴斂,並在其影響下皈依了佛教。

隨著泰老民族數量的增多,實力越來越強,終於在1238年打敗柬埔寨人,在湄南河流域建立素可泰王朝,這是泰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形成了泰族。

藍色區域為素可泰王朝最初的疆域

南詔國在1254年被元朝滅亡,留在雲南的泰老民族演變為中國的傣族。受到泰族成功建國的鼓舞,湄公河中上游的泰老民族也開始反抗真臘王朝,在1353年建立了寮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瀾滄王朝,他們被稱為老族,與湄南河流域的泰族有了區別。

素可泰王朝和瀾滄王朝都是泰老民族國家,又分別經歷過多個朝代更替,逐漸形成各自的統一國家,中國史書分別稱之為暹羅和寮國,兩者的血緣、語言、文化和宗教始終是相同的,只是因為地理位置(湄公河和湄南河)相異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素可泰和瀾滄王朝起先都不大,逐步擴張成現在的疆域

暹羅占據湄南河下游的沖積平原,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很快成為中南半島上的主要勢力之一,與柬埔寨人、緬族長期征戰不休。1431年,暹羅攻占真臘首都吳哥,柬埔寨人被迫遷都至金邊,並延續到今天。

寮國的核心疆域是湄公河中上游,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土地貧瘠、交通不方便,而且沒有出海口,因此人口少、實力弱。面對東面的越南,寮國一直處於守勢,喪失了不少地盤。

寮國基本上全境都是山地高原,各項條件都不如暹羅

暹羅和寮國相鄰,是平等的兩個國家,大致以湄公河為界,總體上相安無事,既因為是同族兄弟,也是出於對抗外敵的需要,歷史上寮國和暹羅多次相互幫助對抗緬族、柬埔寨人和越南人。

二、合二為一

緬甸對兩個泰老民族國家的威脅最大,16世紀中期,緬甸的東吁王朝一度攻占大半個暹羅和寮國。

為了躲避緬族,也為了讓首都得到更多平坦的土地資源,寮國在1560年從琅勃拉邦遷都萬象。

除了地形上更有利於防守外,萬象離暹羅很近,容易得到來自暹羅的支援,從此一直作為了寮國首都。

17世紀緬甸衰落後,寮國獲得暫時的喘息機會,然而王室內部又出現了紛爭,1703年,寮國由北往南分裂為琅勃拉邦、萬象、占巴塞三個國家。

寮國的分裂使自身失去抵抗能力

1752年,完成又一輪改朝換代的緬甸再次對外擴張。1767年甚至滅亡了暹羅,疆域達到緬甸歷史上的頂峰。

暹羅人沒有屈服,各地紛紛發起復國運動,其中最強的是吞武里王朝。

為了增強泰族的實力,吞武里王朝的創建者鄭信(廣東潮汕人),用武力迫使寮國三個小國臣服,在1778年首次實現了中南半島泰老民族的聯合,但形式上是暹羅吞併了寮國。

暹羅曾經被緬甸吞併,間接促使泰老兩族統一

在鄭信的率領下,吞武里王朝完成了暹羅復國。1782年,鄭信之後,暹羅進入拉瑪王朝時期,拉瑪一世遷都曼谷,並繼承了對三個寮國小國的統治。

寮國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存在,原先的三個小國成為暹羅的附屬國。經過一番東征西戰,拉瑪一世還占領了柬埔寨,使暹羅疆域達到歷史上的最大。

泰國今天的面積只相當於鼎盛期的一半

除了與緬甸、越南相鄰外,暹羅的南面還與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蘇丹國接壤。雖然也有一些領土糾紛,好在馬來半島地幅狹窄,不需要投入多少防禦力量。

儘管如此,暹羅的國防處境並沒有好轉。

一來,雖然緬甸退出了暹羅,但依然是中南半島的強國;

二來,1802年建立的越南阮朝頗有領土野心,不斷與暹羅爭奪柬埔寨,並蠶食寮國三個小國的土地。在緬甸和越南的夾擊下,暹羅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態勢。

三、強敵環伺

就在緬甸、暹羅、越南相互廝殺的同時,歐洲殖民勢力日益逼近中南半島。最先出現的殖民者是英國人,首先完成對印度的殖民,然後準備征服緬甸。

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緬甸英勇抵抗一年後遭到慘敗,不得不割地賠款,向英國開放通商口岸。

與此同時,英國把勢力伸進馬來半島,迫使這裡的各馬來蘇丹國接受英國的「保護」,暹羅邊境上終於出現了英國人的身影。

第一次英緬戰爭很像鴉片戰爭的預演

更大的震動很快隨之而來,1840年清朝敗於英國艦隊,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與緬甸同樣割地賠款、開放口岸。清朝是中南半島各國眼裡的「天朝上國」,居然也打不過英國人。

1853年第二次英緬戰爭爆發,緬甸南半部分被英國占領,殖民者把首府定在仰光。同年,日本在美國艦隊的脅迫下打開國門,隨即陷入倒幕的內亂。

1858年,法國人在越南南部登陸,越南阮朝毫無抵抗之力,越南完全淪為殖民地只是個時間問題。

拉瑪五世啟動西化改革,某種意義上算是拯救了暹羅

暹羅位於中南半島的中部,幸運地躲過了英法殖民者最初的衝擊,有了喘息機會。

但是在暹羅眼裡,緬甸、越南兩個強大鄰國都已經被打敗,而且歐洲殖民者的野心非常巨大,亡國危機並不遙遠。

1868年,拉瑪五世啟動西化改革,在多方面向歐洲列強接軌,購買大批歐洲武器,引進歐洲教官,將傳統的暹羅軍隊改造為西式軍隊。經濟上,暹羅主動開放通商港口,與歐洲列強進行貿易,並保護外國資本。

暹羅軍隊快速從中世紀進步到近代水準

英國和法國一西一東正忙於消化緬甸和越南,為暹羅贏得近30年的和平期。初步完成西化改革後,暹羅能夠相對平等地與歐洲國家進行交往。這時候的暹羅國土面積大致相當於今天泰國的兩倍,而今天的寮國和柬埔寨這兩塊地方都屬於暹羅。

隨著英法逐步完成對緬甸、越南的征服,暹羅開始直面歐洲殖民者的武裝力量。1883年法國完全吞併越南,1886年英國完全吞併緬甸,只剩下中間的暹羅。

四、丟車保帥

拉瑪五世的西化改革,讓英法等國獲得了《中英南京條約》所規定的大部分特權,比如通商口岸、治外法權、3%的超低關稅等等,歐洲列強不再有必要動用武力來奪取,使暹羅保住了政治上的獨立。

暹羅已經擁有了一支西式軍隊,雖然仍依賴於歐洲國家供應武器,卻能讓列強感到征服暹羅的成本過高,可能會抵消戰爭帶來的收益,因此英法兩國暫時都沒有武力征服暹羅的計劃。

暹羅在經濟上向西方開放,以換取政治上獨立

英國和法國都不希望對方占領暹羅,從而獲得中南半島上的優勢地位。因此,英法商定保持暹羅獨立,避免英法勢力直接碰面而產生摩擦,起到緩衝區的作用。類似例子還有阿富汗的瓦罕走廊,隔開了英國在印度與俄國在中亞的勢力。

拉瑪五世在外交上的突破,也使暹羅有了更多的周旋餘地。19世紀末,美俄德等國紛紛崛起,不願意看到英法兩個傳統殖民大國進一步擴張。暹羅積極與這些國家發展外交關係,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英法侵略的作用。

王室的開明是暹羅民族獨立和進步的關鍵因素之一

但是,不把暹羅變成殖民地,不等於對暹羅的領土沒有興趣,在這方面,法國人顯得更加積極,這與越南的地形有一定關係。越南國土呈南北方向的長條形狀,尤其是中部的平均寬度不到100公里。

更重要的,越南基本上是沿海平原,幾乎整個處在寮國山地的俯瞰下。因此,為了確保越南殖民地的安全,法國人認為需要向西索取暹羅領土,以擴展自己的戰略縱深。

暹羅被英法一步步割走的領土

1884年,法國殖民軍首先占領柬埔寨地區,又在1888年奪取寮國地區的東北部。相對於柬埔寨,暹羅更重視寮國地區,這裡歸屬暹羅已有110年,暹羅理所當然認為是自己的領土,便開始積極備戰。

1893年法暹戰爭爆發,儘管暹羅軍隊給法軍造成不小的傷亡,但法國利用海軍優勢攻入曼谷,最終迫使暹羅承認戰敗,割讓湄公河以東的寮國地區,使之成為法屬東南亞殖民地的一部分,寮國的首都萬象也變成了泰國和法國(寮國)邊境上的城市。

法屬印支聯邦遺禍近百年

英國不但在法暹戰爭中保持中立,任由法國侵略,還趁機逼暹羅割讓北方的一大塊領土,後來成為緬甸的撣邦。法暹戰爭讓的失敗使暹羅深感屈辱和無力,開始改變抵抗策略。

此後,英國和法國又提出更多的領土要求,暹羅不再武力抗爭,忍痛割讓邊遠地帶和附屬國。不過,這並不是完全放棄抵抗,而是用這些相對不重要的土地,以換取核心領土的安全,甚至以此來要求列強廢除列強。

20世紀初,東亞東南亞只有中國、日本、泰國是獨立的

1907年和1909年,暹羅先後割讓柬埔寨的馬德望等三地給法國,割讓馬來半島的北大年等四地給英國,換取了兩國取消治外法權、撤走外國駐軍等國家主權。

1907年,法國完成對寮國和柬埔寨地區的占領,與越南共同組成法屬印支聯邦殖民地,成為今天這三個國家的雛形。

其中越南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較高、被殖民的歷史也最長,因而有許多越南人出任殖民地官員,幫助法國人統治寮國和柬埔寨地區。

暹羅在一次大戰時加入協約國,贏得西方一定的尊重

到1909年,暹羅的國土面積只剩下51萬多平方公里,只相當於19世紀末鼎盛時期的50%左右。

但暹羅保住了湄南河中下游的核心領土,以及政治上的獨立,成為20世紀初東南亞僅有的獨立國家。

割讓寮國對暹羅的傷害最多,不僅是因為寮國的面積比柬埔寨大(23萬:18萬平方公里),更因為寮國與暹羅是同族兄弟,血緣和語言幾乎相同。

五、分道揚鑣

半數領土的喪失,讓暹羅人倍感屈辱,由此產生了「大泰族主義」,目標是收回這些失去的領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暹羅不但在1938年出現軍政府,居然還在二戰中加入了日本法西斯一方。

二戰前期,暹羅向英法宣戰,奪取部分被割讓的土地,後期認清形勢才倒戈,並在戰後交還這些領土,告別了大泰族主義。1949年暹羅改名為泰國,奉行親西方的外交政策。

泰國軍政府二戰期間曾是日本法西斯的幫凶

二戰一結束,法國人便重回東南亞,企圖重建法屬印支聯邦。而覺醒了的越南、寮國、柬埔寨人民不肯答應,以越共為核心,聯合起來抵抗法國殖民者。

1954年,越共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全殲1.7萬法國精銳傘兵,迫使法國簽署《日內瓦協議》,廢除印支聯邦,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宣布獨立。

奠邊府戰役失敗促使法國退出東南亞,寮國等三國獨立

親西方的泰國對三國採取敵視態度,與相鄰的柬埔寨、寮國還有少量領土爭議。經過半個世紀多的殖民統治,又有越南對寮國的深刻影響,泰國與寮國儘管是同族兄弟,認同感卻已經很淡薄,泰國沒有讓寮國回歸的想法。

法國殖民勢力退出後,由於美國的插手,寮國和柬埔寨很快陷入內亂,美軍更是直接出兵越南。直到1972年美軍才撤出越南,老、柬兩國的內亂漸漸平息。

越戰期間泰國派兵參戰,加深了泰老兩國的隔閡

1975年12月,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意味著寮國終於走上了正軌。柬埔寨的苦難卻還沒有結束,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於1989年撤軍,1993年11月柬埔寨王國成立。

從1893年寮國被割讓法國算起,寮國與泰國這對同族兄弟走上了兩條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泰國經過二戰後數十年的埋頭髮展,人口6000多萬,人均GDP為7000多美元,接近寮國的三倍。泰國不僅農業發達,工業也在東南亞排名前列,旅遊業更是世界聞名。

曼谷是有名的國際化大都市

而寮國的社會制度更接近越南,再加上山地為主的不利條件,又是內陸國家,各項條件都制約著寮國。

2022年人口700多萬,經濟支柱是農業,工業和旅遊業均很薄弱,人均GDP為2500多美元,在東南亞僅高於東帝汶、柬埔寨和緬甸,屬最不已開發國家之列。

寮國同樣也是內陸國家,與泰國的經濟聯繫也不夠緊密。寮國要想發展,還有另外一個方向。2021年12月,連接昆明和萬象的中老鐵路全面通車,寮國終於有了一個面向中國的「出海口」。

中老鐵路對寮國的意義十分重大而且是全方位的

2019年,中老鐵路尚未開通,前往寮國的中國遊客已超百萬,成為寮國的第二大遊客來源地,直逼第一大的泰國。

未來,中老鐵路不僅會使中國遊客到寮國數量翻倍,還會進一步加強中老之間的經濟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寮國沒有出海口的劣勢。

中老鐵路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