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unhofer IWM通過微結構級仿真可實現最佳3D列印工藝參數

2023-02-03     3D科學谷

原標題:Fraunhofer IWM通過微結構級仿真可實現最佳3D列印工藝參數

德國弗萊堡弗勞恩霍夫材料力學研究所 (IWM) 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在微觀結構層面模擬雷射束粉末床熔合 (PBF-LB) 增材製造工藝的方法,以確定材料與材料之間的直接相關性,該方法是結合多種不同模擬方法的結果,將能夠確定最佳工藝參數,例如雷射的掃描速度或功率。

L-PBF加工過程的光線追蹤模擬

Fraunhofer IWM

/ 確定最佳工藝參數

金屬晶粒的微觀結構對於零部件的機械性能尤為重要:它們具有特定的方向、尺寸和形狀,對重要的機械性能有影響。然而,在 L-PBF雷射粉末床熔融3D列印過程中很難確定最佳工藝參數,尤其是當組件由形成不同微結構的材料混合物製成時。

L-PBF的3D 列印過程仿真鏈,從粉末到機械特性

Fraunhofer IWM

使用離散元方法,弗勞恩霍夫Fraunhofer IWM 的研究人員首先模擬了粉末顆粒如何通過刮刀鋪散開來。接下來,通過光滑粒子流體動力學方法模擬粉末顆粒熔體的方式——計算雷射相互作用和熱傳導,以及導致熔體流動的表面張力,計算還考慮了重力和 材料蒸發時產生的反衝壓力。

模擬過程還需要描述材料的微觀結構,以便預測材料的機械性能。為了分析這種微觀結構,弗勞恩霍夫Fraunhofer IWM採用了另一種模擬方法,稱為元胞自動機。根據百度百科,不同於一般的動力學模型,元胞自動機不是由嚴格定義的物理方程或函數確定,而是用一系列模型構造的規則構成。凡是滿足這些規則的模型都可以算作是元胞自動機模型。因此,元胞自動機是一類模型的總稱,或者說是一個方法框架。其特點是時間、空間、狀態都離散,每個變量只取有限多個狀態,且其狀態改變的規則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局部的。

雷射熔池中柱狀微結構形成的模擬

Fraunhofer IWM

3D科學谷了解到Fraunhofer IWM 團隊的模擬過程根據溫度梯度的函數描述了金屬晶粒如何生長。雷射與粉末相遇的溫度最高可達 3,000ºC,而只有幾毫米遠的材料會很冷,雷射以高達每秒幾米的速度在粉末床上移動。結果,材料升溫非常快,然後在幾毫秒內再次冷卻,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微觀結構的形成方式。

最後一步是有限元模擬,3D科學谷了解到Fraunhofer IWM 研究團隊對材料的代表性體積進行不同方向的拉伸測試,以了解材料對這些載荷的反應。由此,Fraunhofer IWM創建了一種過程-結構-特性關係,例如,如果增加雷射功率,微觀結構就會發生變化。反過來,這會顯著影響材料的屈服應力。

知之既深,行之則遠。基於全球範圍內精湛的製造業專家智囊網絡,3D科學谷為業界提供全球視角的增材與智能製造深度觀察。有關增材製造領域的更多分析,請關注3D科學谷發布的白皮書系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5fa4911faf446e8b2f4707cc43f43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