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車展:價格放血,再加辣椒爆炒?

2023-08-28   電動湃

成都車展,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車展。

如果大家有印象,去年成都車展是2022年首個如期舉行的A級車展,只是因為一些不可抗力,車展在幾天後就被緊急叫停了。

2022年的匆匆告別,讓人倍感惋惜。

為了彌補這份遺憾,可以看到今年「智享蓉城,馭見未來」的車展主題,基本延續了去年「享蓉城· 促產業·馭未來」的基調。

其中更加突出「智能」的屬性,以及「看見未來」的那份堅定感,再次向大家強調著智能電動車時代已經到來。

今年初舉辦的上海車展,除去達到萬邦來朝的盛況外,還有一點備受關注的,也就是「新新勢力」的集體缺席。

在資質問題討論了4個多月以後,近來終於有了較為明確的下文。

首先在成都車展前夕,洛軻智能背靠著以掃地機器人業務起家的石頭科技,終於上市了對標理想L8的極石01,這也是受資質問題困擾的部分企業里,最快完成產品上市的代表。

另外,據路透社報道,小米已獲得國家發改委的資質批准,不過還需要工信部的資質准入。

至於集度,則在成都車展前更名為「極越」,根據此前官方吹風,極越01定價將對標Model Y,推出單/雙電機版本,同時將標配雙雷射雷達及高通8295座艙晶片,最快或於10月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極越01也低調參加了成都車展,是「新新勢力」當中的唯一參展方。

相比於「新新勢力」的低調,理想作為「老新勢力」的頭部企業,目前它已經吹響了大步向前的衝鋒號。

此前理想宣布,今年要開通100座城市的NOA領航功能。

從落到實處來看,本次官方進一步說明是「100座城市的通勤NOA」,兩者的差距多少讓人意外。

根據規劃,理想從9月起開始向早鳥用戶推送通勤NOA的內測,首先覆蓋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10座城市;10月將覆蓋20座;11月提升至50座;直至12月完成100座城市的目標。

到明年Q2,理想希望將通勤NOA推送給所有AD Max用戶,同時高速NOA則更早在Q1完成推送,只是AD Pro用戶要等上更長時間了。

與此同時,理想宣布首款純電車型MEGA將於今年12月正式發布,明年開啟交付。

基於12分鐘充500公里的5C超快充技術,理想除了希望能占據技術高地以外,官方還再次強調MEGA將成為50萬以上銷量第一的產品,不分能源形式、不分車身形式,打破高端純電動車無法成為爆品的傳統認知。

有意思的是,喊出向上進擊的不只有理想一家,高合品牌及傳播總經理徐斌在車展上說到——「高合要做中國保時捷」。

看來高合在6月跟沙烏地阿拉伯簽署了56億美元的合作交易以後,整個品牌身段要挺拔了不少。

只是讓人遺憾的是,能站直了腰賺錢的新勢力並不多,對於多數車企而言,「價格戰」才是現階段需要疲於奔命的主旋律。

在成都車展開幕前一晚,阿維塔「鳴槍」了。

參考官方表述,阿維塔品牌要堅定30萬價格的底線,做到50萬的配置和100萬級的享受。

於是,阿維塔11鴻蒙版選了30萬元的起售價。

在5000元定金的5倍膨脹金政策下,阿維塔11鴻蒙版最終是有2萬元優惠幅度,也就是說實際起售價為28萬元。

如果算上新車標配了電動擾流板、21英寸輪轂、Nappa真皮座椅、華為ADS 2.0高階智駕系統等原本要另外選裝的功能以後,實際上阿維塔11鴻蒙版是「增量又降價」。

為了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阿維塔「血拚」了。

6月,蔚來通過剝離換電權益,一下降價3萬元,於是在7月取得了突破2萬輛交付量的佳人成績;

8月,極氪沒有太多沉浸在7月1.2萬輛的品牌交付新高成績當中,而是給主力車型001推出了最高優惠3.7萬的政策,使其起售價低至26.9萬元;

此外近一年多來持續引領風騷的理想,也在前幾天傳出了優惠消息。

據悉,理想在四川地區政府補貼金額1萬元、5000元保養基金,以及江蘇常州補貼8000元的政策下,綜合優惠幅度達到1.5萬元~2.3萬元,此外其它政策還包括訂車送swtich遊戲機、2萬積分等等。

新款嵐圖FREE,在增加純電續航、百度阿波羅智駕、變得更運動風格的基礎上,起售價下調到僅為26.69萬元。

來到車展當天,作為中大型SUV、擁有800V架構的智己LS6宣布預售價為23萬-30萬元,另外飛凡F7宣布立減1.5萬-2萬元……

更多品牌跟進「價格戰」,使得全市場進入到了烈性競爭的又一地步。

更好奇的是,在此背景下,引領上半年價格戰的特斯拉,到如今已然陷入到被動出手的局面,它會怎樣出牌呢?

新款Model 3上市見分曉。

怎樣爬出「價格戰」的泥潭?大家都不謀而合想到了個性車型——硬派SUV。

三年前,長城推出起售價不到18萬的坦克300,一舉吃到了加價火爆銷售的行情。

三年後,長城又帶來了預售28.5萬起的坦克400 Hi4-T,以及預售16-19萬元的哈弗猛龍,只是受矚目程度已然今非昔比。

當下硬派SUV市場已經迎來劇變,一個是玩家變多了,另一個是大家都變得「帶電」了。

作為後來跟隨者,有的選擇從低位切入,也有人試圖高處入手、俯衝打擊。

奇瑞先是在10萬級推出了越野設計風格的探索06,接著在15萬級帶來了更硬核的捷途旅行者,至於純電iCAR 03同樣在躍躍欲試。

另外,作為越野老玩家的北京汽車亦不敢落伍,全新一代北京BJ40同樣吹起了反擊的號角聲。

反觀出自比亞迪的仰望U8、以30-40萬預售的方程豹豹5,以及另一邊以63.77萬元起售的東風猛士917,它們的定位高度已經甩開了坦克品牌。

稍微可惜的是,啟發了國內多數設計師的福特Bronco即便也來到成都車展,但並未受到太多聚光燈的關注。

在Bronco被淹沒在一眾自主品牌硬派SUV之下,中國車企也試圖找到更多的突破口,於是,跑車方向成為了新的選擇。

如果你覺得仰望U9、昊鉑Hyper SSR這類百萬級跑車離大眾生活太遠,名爵這邊可以給到更親民的Cyberster。

此前官方透露,Cyberster將定位在20萬元級別,另外也有消息指出,新車或定價在23.98萬-26.98萬元區間。

20萬級雙門純電跑車,全球唯一軟頂敞篷+剪刀門,可實現3秒級破百速度,這樣極致的個性玩物你受得了嗎?

在新勢力車企裡面,除了有蔚小理這樣的網際網路跨界企業以外,還有一部分是從傳統車企當中獨立出來的新品牌,像極氪之於領克、飛凡之於榮威等等。

當企業資源和市場目光都聚焦在了新品牌以後,原本占大頭份額的傳統隊伍該怎麼辦,難道它們就要跟新能源劃清界線了嗎?

答案顯然不是。

今年吉利的動作不少,一方面是將純電動品牌「幾何」重新收編為吉利品牌旗下的產品系列。

另一方面吉利推出主打插混的銀河系列,在銀河L7拿出了比起宋PLUS DM-i更低的價格以後,來到成都車展,吉利銀河L6正式開啟預售,12.8萬-15.8萬元的預售價再次亮明了取代燃油車市場的決心。

沿著吉利銀河的步伐,另一邊的長安也推出了啟源系列,其中提供增程和純電版的啟源A07,大機率將對長安旗下燃油車市場份額實現一定程度的平替。

另外,現時領克在全力推動08上市之餘,官方還宣布了將於明年推出純電動車型,這也是001被拿到極氪品牌以後,領克首次確認要推出純電動產品。

而走在領克前面的還有榮威。

未來3年,榮威將投放8款「D」序列新能源車型,其中率先登場的是D7 EV及其DMH混動版。

傳統品牌能做好新能源車市場嗎?

在前些年發展的第一階段里,我們看到先鋒型用戶的確更青睞於全新品牌。

但來到當下新能源的全面普及階段之後,基於目前各車企重新將發展資源分配到原先作為主力的傳統品牌,並且還同時打出了插電+純電的組合拳,可預見傳統品牌的春天亦不遠了。

本屆車展,乃至今年這8個月以來,有哪款國外品牌的新能源車型能讓人眼前一亮?

似乎還未出現,沒有能打的車型,自然也很難在車展上成為關注點。

當然關於「能打」的定義,可能各家的定義也會有些不同。

在中國市場盡失基本盤的起亞,今年連續兩個季度創下了歷史最高的銷售額和營業利潤記錄,並且營業利潤率超越特斯拉,達到了全球整車企業的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EV6作為起亞首款基於E-GMP平台的純電車型,該車在去年賣出了近8萬輛。來到2023年以後,EV6和EV9在前7個月的批發銷量超過了6.6萬輛,同比增長32%。

在如此賺錢的背景下,難怪此前起亞中國營運長楊洪海自信說到,「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掙了21億美金,貼得起中國市場,本土企業有這些資金實力玩?你先燒死了,我後面再等著進來搶市場也可以」。

於是我們看到,起亞EV6以28.28萬-41.98萬元正式在成都車展完成上市。

價格能打嗎?來晚了嗎?邊走邊看了。

相比於起亞的淡定,作為豪華品牌的寶馬反而多了幾分「敬畏感」。

作為主力走量的全新iX1以29.99萬-33.99萬元完成上市,參照換代X1的28.89萬-34.99萬元,兩者已基本做到了「油電同價」。

有意思的是,官方對於iX1的定價用詞是「建議零售價」,看來寶馬也很清楚自身在新能源車市場已失去了原本的「指導」地位。

對於國外品牌來說,由於產品規劃的時間問題,當下確實很難拿出像樣的車型來應戰,於是選擇從一些基礎項來逐步完成自我革新,這點似乎也在成為主流。

除去此前大眾集團宣布聯手小鵬、智己共同造車以外,奔馳則在本次車展上宣布將建設自營超充站,最高充電功率達480kW,其中首個超充站將於10月在成都上線,其餘站點在年內會陸續登陸北京、深圳等城市。

既然產品無法一下子填補上來,那麼這時選擇深耕內功也是可取的做法,只是對於多數國外品牌來說,這會是一段挺讓人折磨的噤聲期。

你看日系車、美系車在本次車展上帶來什麼話題了嗎?

這個噤聲期可能是短暫的,但也不排除是永久的。

隨著近來北京現代賣出重慶工廠,目前在華僅保留一間北京工廠以後,我們大概清楚有些品牌可能不會再大力發展中國市場了。

年初的上海車展是3年多以來的一場國際汽車盛事,其時大家的結論是「讓外國人看清了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變化」。

來到4個月後的成都車展,鑒於中外車企的發聲量對比懸殊,我們多少可以下結論說——「外國品牌躺平了」。

既然打不過中國車企,國外品牌沒能力、也沒必要再去做太多動作。

2023年成都車展,這大概是中國市場戰局的一次「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