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國碳排放量2%的紡織業,轉型痛點在供應鏈|最前線

2024-06-02     36氪

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勛

「未來十年,全球十大風險中有四項與氣候變化相關。」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這四項風險分別是極端天氣事件、地球系統的重大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與自然資源短缺。

5月30日-31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第三屆「氣候創新·時尚峰會」,探討紡織工業領域的低碳轉型路徑。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和消費國,紡織工業是不僅是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環境敏感型產業。

以生產過程為例,生產紡織品的纖維原料、加工染料或助劑等會產生大量廢水以及污染物,生產過程中對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直接能源資源依賴性高,包括水資源消耗、能源消耗、廢水排放、廢棄物處理等。

此次會議發布的《「時尚品牌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進展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大約在2.3億噸,行業排放量約占全國排放量的2%,占全國工業碳排放量的2.8%

紡織服裝行業主要包括紡織業、化學纖維製造業、服裝服飾業三個細分行業。從排放來源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排放主要來自上游的材料製造加工端,包括紡織業和化學纖維製造業,其中紡織服裝、服飾業占比低於10%。

與會專家認為,紡織企業尚未完全擺脫高能耗、高排放的現狀,行業綠色轉型應從紡織纖維原料、分銷消費過程、生產加工過程和廢棄紡織品處理這四個方面著手。

圖源:視覺中國

36碳了解到,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於2021年啟動「時尚氣候創新30·60碳中和加速計劃」,幫助企業開展價值鏈合作減排行動,包括開發並推廣可持續產品、與價值鏈夥伴進行溝通培訓、聯合供應商共享環境或社會相關績效數據等。

截至5月30日,已有共計23家品牌企業、42家製造企業加入這一加速計劃。其中,83%的企業已經設定了氣候目標,且超過50%的企業是以「雙碳」目標為最重要形式。

例如安踏集團計劃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2030年前完成自有營運設施凈零碳排放、自有營運設施原生塑料零使用和自有生產廢棄物零填埋。

安踏還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五個「50%」:將可持續產品的比例提高到50%,戰略合作夥伴能耗的50%採用可再生能源替代,50%的產品使用可持續包裝,自有運輸設備能耗的50%採用清潔能源替代,以及使用50%可持續原材料。

以及波司登集團,公司設立了每年提升10%-20%環保產品占比的長期目標,增加新型環保面料應用。目前,波司登在明晟ESG評級中連續兩年獲評A級,在CDP氣候變化評級中提升至B級,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目前獲得的最優評級。

紡織行業的轉型痛點主要來源於龐大的參與主體:中小微企業在紡織企業群體中占絕對主體地位,供應鏈參與主體眾多造成管理難度上升,會極大影響行業轉型效率。

「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18年紡織行業企業數量共32.9萬家,其中99.8%的企業為中小微企業,其生產經營狀況和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到整個行業發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閻岩告訴36碳。

閻岩談到,不同企業對綠色轉型的認知存在差異,這種行業特點導致紡織行業的綠色轉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

同時她也表示,中小企業的優勢在於其靈活性,類似「野草經濟」。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已連續三年超過3000億美元,足以證明紡織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基於韌性供應鏈優勢,行業綠色轉型的過程中能更有效地整合資源,協同產業鏈上下游生態促進轉型,這也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工作重心所在。

對於綠色技術創新帶來的溢價現象,閻岩對36碳表示:經過調研發現,目前消費者對於可持續產品的溢價接受程度在10%左右,雖然這反映出市場對可持續產品的接受程度正在提升,但未來仍需通過降低技術瓶頸、提升應用規模等手段,進一步降低綜合成本,不斷提升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本次峰會中,主辦方也發布了紡織行業「雙碳」領域的三項團體標準,包括《紡織行業碳中和工廠創建和評價技術規範》《碳中和紡織評價技術規範》和《紡織碳標籤技術規範》,填補了紡織行業「雙碳」領域相關標準的空白,並同步啟動紡織行業碳中和產品、碳中和工廠標準試點工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5a423c2e3372ffb5d63e8e0e012af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