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越高越划算?手機廠商的「精準刀法」

2023-09-18     機智貓

原標題:配置越高越划算?手機廠商的「精準刀法」

我們之前曾經說過,手機市場作為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在定義產品時並非純粹取決於技術和產品層面,更多時候需要考驗廠商們的「刀法」。一段時間內,這些「刀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消費者的認知差和信息差來進行的一些「取捨」。

但在手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和信息越來越透明化之後,廠商們的「刀法」就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尤其是最近,隨著各大品牌旗艦產品的陸續發布,我們發現最近廠商們在產品刀法上又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不同版本背後的定價邏輯

作為對全球手機產業供應鏈把控最純熟品牌,蘋果一直以「刀法精準著稱」。在最近秋季新品發布會上,蘋果最新發布的iPhone15和iPhone15 Pro系列深刻展現了蘋果在產品刀法上的造詣。

蘋果這次在存儲空間搭配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在iPhone15 Pro Max上取消了128GB版本,直接256GB起步。之前傳聞的2TB大容量版本並沒有到來,也並沒有如傳說中那樣全系取消128GB。

如果仔細看這次蘋果四款新iPhone 的定價,你就會發現蘋果定價策略的精準:在相同存儲容量下,四款新iPhone版本之間相差價格均為1000元。也就是說,同存儲容量下,iPhone 15加1000元即可升級為iPhone 15 Plus,iPhone 15 Plus加1000元即可升級為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加1000元即可升級為iPhone 15 Pro Max。

當前用戶對於手機存儲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大,128GB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變得不夠用了。如果你的選購意向是iPhone15,同時又想要選擇一款大容量的版本,你會發現512GB的iPhone 15價格已經來到了8999元。

這時候你就能面臨一個新的問題:8999已經能夠買到256GB的iPhone 15 Pro了,後者在各方面的配置上都要比iPhone 15更強,體驗也更好。但256GB不夠用的你,如果選擇512GB版本的iPhone 15 Pro,那麼就需要額外再加2000塊。如果你加了2000元,你又會發現只需要再加1000元,就能夠買到性能更強體驗更完善的iPhone 15 Pro Max 512GB版本。

你會發現,自己似乎落入了一個「越買頂配越划算」的怪圈。但實際相較於最初的預算,不知不覺間已經加了3000塊錢。而對於一些對存儲空間有重度需求的用戶,如果想要1TB版本的iPhone,那麼就只能選擇更貴的iPhone15 Pro系列。最終,這些用戶一定會再次落入:都花了12999元買Pro了,要不要加1000直接上Pro Max頂配。

不同的存儲版本配合精準價格錨定,以及對於用戶心理和需求的把控,深刻體現了蘋果在刀法上的精準。

新舊混搭成為常態

新老處理器的混搭,也是當前手機廠商們常見的「刀法」。

還是以剛剛發布的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為例,新iPhone 15 Pro搭載了最新的3nm製程的A17 Pro,iPhone 15則搭載的是去年iPhone14 Pro標配的A16處理器,而去年的iPhone 14 則又是搭載的前代的A15處理器。蘋果這兩年逐漸形成標準版本的產品用老款晶片,Pro版本用新款處理器的慣例。

在安卓陣營,這種新舊混搭的做法也不勝枚舉。比如去年下半年的旗艦產品驍龍8+,今年依然是中端安卓手機市場主打性能機型的搶手貨。同檔次的天璣9200+,也被搭載到了K60至尊版這樣的新機型上。至於中端市場的驍龍778、甚至是更早的驍龍870,這些處理器都在原有的產品生命周期之後繼續沿用。

採用這種新老搭配的做法,能夠降低自身產品的硬體成本,保證一些老當益壯的晶片繼續發光發熱。從整個市場來看,這種做法也是在當前疊代速度加快,產品生命周期相對更短背景下的一個必然結果。

除了這種新舊交替之外,手機市場還有不少「換馬甲」似的操作。

比如上半年高通針對中端市場推出的第二代驍龍7+,雖然採用了新的命名方式,但它採用與驍龍8+ Gen1相同的台積電4nm製程工藝,相同的CPU核心架構,就連影像和遊戲部分也都是同宗同源。本質上說,它可以看做是驍龍8+的青春版。

這種基於老款晶片的部分特性和功能重新包裝,換個馬甲重新上市的做法在晶片市場很常見。類似的操作還有鎖核、降頻或者閹割一些其他方面的功能和配置。或者是在前作的基礎上採用更先進的工藝製程,做一個Ultra、Plus版本等等。

刀法逐漸細分和垂直

不僅僅是處理器,手機CMOS也是有不少的「馬甲版」產品。比如今年IMX890這款產品,今在不少的旗艦產品上都有搭載:OPPO Reno 9 Pro / Reno 9 Pro+ 首發,Find N2 和 Find N2 Flip 主攝用的也是這枚 Sensor,還有一加 11、一加 Ace 2、真我 GT Neo5 均採用了同款。

雖然看上去IMX890是一款800系的產品,但IMX890在主要的規格上跟去年的IMX766非常接近。前者最大的提升是 MIPI C-PHY 的傳輸速率更高,進而帶來了更高規格的 30fps 全像素輸出。相比之下 IMX766 只有 24fps。在同等規格的視頻記錄下,IMX890理論上能得以保留更多的細節。

這麼看來,IMX890其實也是IMX766的一個小升級款,廠商們在這裡的「刀法」明顯更加隱晦不少。

除了這些之外,今年各家產品繼續在一些細節層面延續精準刀法。比如新的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系列都全系升級為USB-C的接口,但在傳輸速率上同為USB-C的iPhone 15採用的還是USB-2的標準,只有Pro系列才是用的傳輸速率最高10Gb的USB-3標準。

在安卓陣營,由於在中端市場的高度內卷,目前各家在產品刀法方面已經不再僅僅停留在處理器、螢幕、內存、容量這些「大件」上。而是在產品的刀法上更加垂直和細分,大尺寸的線性馬達、螢幕指紋模組、OIS光學防抖甚至是螢幕支架,都是各家在進行配置取捨時需要權衡和考慮的方面。

在這種更加細分和垂直的刀法影響下,今年開始各大品牌的旗艦系列的「標準版」機型的產品力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保留。比如這兩天一機難求的華為Mate60系列,其標準版的Mate60相比Pro版本只是少了衛星通話、曲面屏,然後在電池容量、快充以及部分影像能力上做了閹割。類似的情況今年在小米13、OPPO Find X6、vivo X90(X90s)等等標準版產品上都有體現。

這麼看來,所謂的刀法精準本質還是廠商們對自身產品,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控,然後結合市場和用戶的需求在產品和定價方面做出的一系列權衡和決策。從大的層面來看,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也跟各家的刀法純熟度存在正相關關係。一個信息越透明,競爭越激烈的市場,我們能夠了解到的各種刀法就越多,其本身並沒有什麼壞處。

作為消費者,了解一些這些刀法背後的產品邏輯,能夠有助於我們更加直觀的理解當前市面上產品,也有助於我們在購機時了解哪些需要權衡,哪些需要取捨。明白了這些之後,才能買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54b4f55f0f5cab5c79f12e45f2104aa.html